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中医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中医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中医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研究

摘要:从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的应用角度,概述了中国古有的巫医音乐治疗思想、萨满音乐治疗思想、五音疗法思想,分类介绍了当代的音乐笛疗法、音乐电疗法、颂钵音乐疗法。古代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先是以巫师的音乐医疗行为为主体,后来逐步演化以民间五音疗法的运用为主。当代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状态导向音乐治疗(guidestatemusictherapy,GSMT)。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将为未来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音疗法;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文献综述

1中国古代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思想

中国古代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源于远古巫师的音乐医疗行为,之后,在古代中医整体论学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五音与五行、五脏、五志、五方、五色、五时相对应的五音疗法思想。

1.1古代巫医的音乐医疗思想

古代巫医音乐治疗思想是建立在神、音乐、巫师和患者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上,巫医标榜自己是神、人之间的使者,他们借助音乐行为来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利用音乐、歌蹈等形式与患者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治疗过程中运用敲击乐鼓产生的物理振动治疗患者疼痛部位,并借助拍打患者身体以疏通其堵塞的经络。关于巫医音乐医疗行为对生理疾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在《黄帝内经•贼风篇》第五十八章中,歧伯回答了黄帝的疑问,认为巫医在事先了解了患者的发病原因后,利用患者以为自己生病是中了邪气的心理,依据巫医们掌握的治疗手段,通过让患者参与吟唱、舞动、击鼓等相应的活络筋骨、疏通血脉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疾病产生了辅助治疗的效果[1]。在远古没有医学技术的特定生存环境下,巫医音乐医疗行为极大地缓解了先民们所患生理疾病带来的痛苦。

1.2古代萨满音乐治疗思想

萨满音乐治疗为远古时期的神秘文化现象。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萨满首先自己表现出极度兴奋甚至神志不清、恍惚等,以展示其通神灵的的神秘感,而后利用安代舞、神歌、敲鼓等音乐行为,引领患者起身融入歌舞之中,经由热烈的治疗气氛,提升患者的积极情绪,活动患病者的肢体,通畅其血脉,以此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2]。1985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发现了《萨满神歌》的手抄本(分2册共有126页),上面记载了1874年10月和1885年11月间由纳喇氏尔喜抄写的有关《萨满神歌》的资料,详细描述了如何运用打击萨满神鼓、跳神、歌唱等方法为患者驱魔祛邪[3]。在祭祀仪式中萨满神歌固定的曲目有《排神歌》、《请神歌》、《萨满附体歌》和《萨满与侧立对答歌》等,祭祀仪式治疗活动中萨满神歌除了有固定的曲目外,也有在野祭时出现的即兴创作的歌曲。即兴歌唱时萨满一边舞动身体,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声吟唱着代表着不同神灵的神歌来为患者治疗疾病[4]。从现在的音乐治疗学科研究角度来看,萨满运用的歌、舞所引发的转移、幻化功能,调动了患者参与治病的积极情绪,提升了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

1.3古代五音疗法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五音疗法的思想雏形之后,从汉代到清代两千多年间出现的民族音乐医疗案例中,许多五音和五脏的共振医疗观点,阐明了五音疗法所具有的流通气血、宣导经络的治疗功能,进而形成了五音疗法学说。《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到:中心方向属于黄色,对应的是脾脏、五音中的宫音;西方属于白色,对应的是肺脏、五音中的商音;东方属于青色,对应的是肝脏、五音中的角音;南方属于赤色,对应的是心脏、五音中的徵音;北方属于黑色,对应的是肾脏、五音中的羽音[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了风源于东方生出了木,木生成了酸后再生成肝,对应五音中的角;热气源于南方生出了火,火生出苦后再生成心,对应五音中徵;湿气源于中心位置生成土,土生出甘再生成脾,对应五音的宫;燥气源于西方生出金,金生出辛后再生成肺,对应五音的商;寒气源于北方生出水,水生出咸后再生成肾,其对应五音的羽[6]。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了五音旋律与大自然的生(春)、长(夏)、化(长夏)、收(秋)、藏(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关系[7]。这种五音与五行等相互对应关系的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古代“五音疗法”的思理内涵。

2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的当代应用

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的当代研究中,借助生物反馈仪、心理量表测等现代检测、筛查手段,对古代传统五音疗法的疗效进行了科学检验。在继承了古代传统音乐疗法的基础上,开创了五音五脏疗法、五音五行疗法、笛箫疗法、音乐电疗法、西藏颂钵音疗法和状态导向音乐治疗等,具有当代民族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

2.1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五音疗法

当代传统中医取向音乐治疗研究的是五音与人的五脏对应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也就是当聆听民族五音旋律时,音乐产生的节奏与人的脑波、心脏运动、呼吸和肠胃蠕动等节奏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同步共振效应。与人体产生共振的音乐声波,能够有效渗透到体内疏通被阻塞的脉络与血脉,促进恢复受损伤的身体机能[8]。2010年,刘文权等[9]研究了五音序列与人体脉搏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2015年,徐继宗等[10]基于声波共振原理,对《黄帝内经》中五音疗法的运用进行了检验;2018年,郭会霞等[11]对五音疗法在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相关实验从不同医疗用途层面,验证了“五音疗法”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有效性。

2.2音乐笛疗法

音乐笛疗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种运用民族笛箫吹奏乐器来进行医疗和保健的方法。笛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吹奏笛子时可使不经常使用的左手肌肉功能得到锻炼,可以增强右脑在音乐、形象思维和运动方面的功能,扩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能量,有助于左右脑的平衡协调。当代著名笛子演奏家胡结续先生在多年的笛疗研究中发现,吹奏笛子自然形成的各种口型和因口型变化形成的“六字诀”的口型变化相同,这些不同口型配合不同的呼吸同样具有打通经络和化瘀活血的医疗功能。在借鉴“六字诀”发声口型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临床研究,胡结续先生于2002年形成了具有当代民族特色的音乐笛疗理论与方法[12]。湖南安乡县的黎湘安先生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把传统中医五行五音保健理论引入到了的自己的笛疗研究中,于2008年研制出了用于医疗的“笛疗仪”。江苏省南京市的周舒兴教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赵振军教授,也都在借鉴古代陶笛演奏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制造工艺各自开发出了具有当代民族特色的陶笛音乐疗法体系。

2.3音乐电疗法

音乐电疗法吸收了传统中医理论和五行音乐理论,是一种运用电子设备把音乐信号转换成电子脉冲新号导入人体经络穴位和听觉系统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疗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内的音乐电疗专家们,在借鉴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英国的体感音乐疗法的理论上[13],把音频转换成20~20000Hz之间的电子脉冲信号,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运用不同的电子脉冲信号,刺激患者病痛身体的穴位以打通受阻的血脉。近10年来,比较典型的研究有:2008年沈贵荣等[14]就音乐电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09年李豫等[15]就音乐电疗对老年性膝痛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13年刘继红等[16]对音乐电疗对改善住院疗养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以上临床试验证明,音乐电疗具有舒心活血、镇静催眠、解痉止痛、抗炎消肿、蠲痹降压、预防肌肉萎缩等功效。

2.4颂钵音疗法

在中国古代,颂钵除了在祭礼仪式上使用以外,西藏喇嘛也用它来为人们治疗疾病。但近代以来,关于颂钵音乐的研究一直未见具体的研究成果。直到在20世纪70年代末,荷兰籍人HansdeBack(汉斯.德.贝克)在尝试用颂钵治疗自己的僵直性脊椎炎后,借鉴西藏颂钵传统的治疗思想和密宗养生理论,进一步改良了西藏颂钵音疗法。为适应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汉斯还结合了编钟、扬琴、大锣等民族乐器,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颂钵音疗理论体系。西藏音疗的思想基于颂钵发出的声音频率波或产生的泛音进入人体时,可与人体内部分子产生共振,重新激起身体内部新的能量流动,打通堵塞的脉轮,以缓解身体不适引起的疼痛部位[17]。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比利时列日大学联合研究了来自喜马拉雅的4个产于五世纪时期的颂钵,该项研究破解了西藏颂钵的共振原理,揭示了受到敲击后的颂钵振动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2011年6月30日出版的《Nonlinearity》杂志上[18],这些研究为当今人们进一步的颂钵音疗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5状态导向音乐治疗方法(guidestatemusictherapy,GSMT)

GSMT源自东方文化和中医背景,通过引进消化西方音乐治疗技术,结合心身康复和意识科学理念,融合状态观康复新技术,并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而成为中国特色音乐治疗技术。GSMT的本质更接近中医的文化理念。GSMT以生命状态为导向,应用各种音乐艺术手段为主,联结内外信息网络,启发激活意识能动性,有效地调节心身状态,促进疾病恢复、功能康复和生活回归。基于状态观理念,把握乐性的“升降浮沉”和“寒热温凉”,有中医体质、气质和意识辨证等相关状态评估,整合技术,五态融合五音,内化和外化形式结合,无为和有为法则结合,继承创新包含:音乐放松技术、音乐守神技术、音乐治神技术、团体组场音乐治疗等,简便效验[19]。GSMT自1998年开始培育融合提炼,2008年在抗震救灾--心身康复援助行动中得到系统应用,历经20年磨炼逐渐成熟。该疗法从2016年至今,连续3年以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在中西医结合康复领域方向进行推广和普及,得到了国内音乐治疗学界的普遍关注。

3结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运用音乐治疗的民族之一,在古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巫师苗父运用演奏竹管乐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案例[20]。传统五音疗法,不仅在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也对当代民族传统音乐治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涌入国内,传统的音乐治疗思想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也随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对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分类概述,通过对古代音乐治疗思想和当代传统音乐治疗发展的评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医疗文化,以期能够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传统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的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周素丽.黄帝内经中各派分析——从与黄帝问对诸臣之名切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163.

[2]孙丽娟,杨雅茹.中国古代巫术歌舞中的音乐治疗思想[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6):29.

[3]佟中明.论锡伯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J].西北民族研究,2004(2):189.

[4]高荷红.满族神歌程式化的程式化[J].民族艺术,2005,21(3):40.

[5]牛兵占,肖正权.黄帝内经素问译注[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42.

[6]罗小平.析五音与五脏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27.

[7]宋•林亿等校.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25.

[8]黎华,付疆鹰.五音、五脏、五行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6,9(6):68.

作者:张勇 余瑾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