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的视角,运用音乐人类学理论阐释中国钢琴音乐语言及文化特质,解读其音乐价值观,进而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的建构,旨在唤起人们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中国钢琴作品;价值取向;文化认同
20世纪末,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产生强烈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以本土文化、地方性音乐为研究对象的创新性领域研究的发展,而且引起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深刻的反思。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音乐”或“音乐中的文化”,它借助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来剖析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进而通过音乐去认识人类本身。本文走出音乐本体的束缚,从音乐以外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钢琴音乐。这种文化的视角对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从人类音乐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音乐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一种经过创造性发展的衍生物,它的形成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它的发展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钢琴音乐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基
钢琴音乐起源于欧洲,从上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萌芽期、初探期、发展期、彷徨期、繁荣期五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这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中,一批批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献身艺术事业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前赴后继,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他们以新颖的写作手法、浓郁的民族风格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在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积累了值得后人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天我们自豪地看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钢琴艺术曲库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瑰宝,让我们从这浩瀚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寻味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1.深受姊妹艺术影响
任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历史积淀。同一文化内部的不同形式的艺术风格上也是相通的,体现在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学、绘画、音乐艺术风格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深受古典文学、诗词,中国书法、绘画,民歌戏曲以及民族舞蹈、器乐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通过下面的作品我们依次看到,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是萧友梅先生根据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的,乐曲对唐代《霓裳羽衣舞》各段音乐进行提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发挥创作,音乐与舞蹈画面的结合相得益彰。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以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牧童骑牛吹笛为艺术形象,用简洁的构图和笔墨表达天人合一思想境界。汪立三创作的《他山集》中的《书法与琴韵》,这是一首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意境、气氛的作品,运用了中国书法和古琴艺术的许多表现手法。乐曲的前奏中,作曲家吸收了中国书法笔墨线条的跌宕起伏和刚柔相济,以双手平行八度旋律作为音乐核心,在旋律的上下波动、抑扬顿挫中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律。根据民族、创作歌曲级民间小调改编的钢琴曲有王建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桑桐的国戏曲展示作者童年的场景和成年后充满期望的爱国主义情怀。
2.深受汉语语言的影响
我国特有的方言文化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华夏语言本身的特性。汉字音调有四声,同一个字,除了普通话有规范的音调外,各地读音则不尽相同,有的地区甚至与普通话读音完全不同。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声、一声多韵构成了中国钢琴音乐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声调语言使中国钢琴音乐的旋律产生波动起伏的无限可能性,多半正因为汉族语言旋律性的揭示,我国的钢琴音乐才有了处处强调波动,追求横向曲线上独特变化的韵味。例如汪立三创作的《小奏鸣曲》,整曲充满了浓郁的湖南民歌语调风格特征。刘庄的《变奏曲》,它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区属山东鲁西区,归中原官话,音乐粗犷、舒展、优美而质朴,首尾以山东地方音调前后呼应,中间部分作曲家巧妙地运用自由变奏原则,使乐曲得到淋漓尽致的展开。陈培勋根据同名粤曲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曲调充满了婉转、起伏跌宕的闽南地区语言的风格。由此可见,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正如学者梁铭越所说的“音乐中有语言的逻辑,语言中有音乐的逻辑”。
二、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
碰撞与融合是世界文化的主题,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背景毫无疑问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一定时期的动态中西文化作为支撑的。纵览百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不论是风格怎样千变万化,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我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养分,形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
1.贵和尚中
中西文化重要的差别在于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孔子说“理之用,和为贵”,《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一向推崇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贵和”的思想往往又和“尚中”之义相结合。《中庸》说“中者也,天下之大本;和者也,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可见,“和”是最高的思想追求,而实现它的根本途径是保持中道。用文化人类学来阐释,可理解为:主张以博大的胸怀,有选择的兼容并包不同派别,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音乐文化取向具有明显的共性与连续性。其共性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始终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和睦相处,“中和”融合,“和而不同”。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选择的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家始终清醒地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当今国际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谭盾先生,他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湘楚文化的浪漫气息和哲理性的中华文化美学底蕴,蕴含着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气质和旋律旋法特征。音乐学家评论道:“谭盾的作品是湖南的,也是世界的”。谭盾的钢琴组曲《忆》是一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新潮音乐”,包括八首钢琴小品:《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古葬》、《荒野》、《云》、《欢》。在旋律创作方面,在《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出现了大量的作者儿时耳熟能详的湖南民谣,旋律质朴优美,在《欢》中出现了典型的湘民间锣鼓乐节奏,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织体和多声技法方面,运用了复调对位手法,在多声织体上形成你问我答、你简我繁的歌唱韵味。在调性设计上以民族调式为中心,大量运用了调性转换、多调性、调式游离的处理方法。如《古葬》、《荒野》、《云》用调式游离的现代调式处理方式,使音乐怪异、凝重、浪漫。这部作品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术,融入民族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国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出的文化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远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而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作为绵亘中国数千年的主导文化,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博大高远的宇宙精神。从本质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成为几千年来贯穿在中国人长期社会实践中遵循的基本信念,并在时展的不同阶段映射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运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音乐苗族“飞歌”为素材,用新的钢琴音乐语言表现我国南方山林春色的丰富多彩,让人感觉到迎面而来的醉人的春天气息,在这部作品中,“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这部作品,魏廷格先生说:“通过美术、摄影、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常引起我对南国大自然的遐想。可是,却从没有如同我初次听到钢琴协奏曲《山林》时那样,引起那么真切、清晰而又激动的印象:我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瑰丽无比的亚热带森林之中,感受到那温暖、神奇、充满生机的气息。”他称其为“现代民族风格的优秀成果”。
三、中国钢琴作品在本真演绎中的文化认同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功能与目标的重要方面,就中国钢琴音乐教育而言,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就是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本民族文化认同感。而中国的钢琴学习者由于长期以来受西方体系化的教材训练,学习曲目以大量西方钢琴作品为主,中国钢琴作品占少量比例。由于缺乏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全面了解,缺乏对民族器乐民族声乐表现艺术的感性认识,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气韵的准确把握,从而在演奏中不能较好地表达中国作品的意蕴,难以做到本真演绎。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也为中国的钢琴教育敲响了警钟。那么,如何在演奏中体现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相结合的演奏思维特征
线性思维是一种横向的、单向的使思维热点构成连绵不断向前传递的线性轨迹式的思维方式。立体思维是一种纵横相结合的综合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中具有不同的侧重: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性思维为主,由于两种音乐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精神,中国儒道崇尚天道自然,传统音乐受哲学有机宇宙观的支配,将音乐视为一种生命系统,在这种音乐观的引导下,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渐进性、旋律发展呈线性、结构散性等特点。而西方古典音乐以立体思维为主,受古代哲学机械宇宙观的支配,将音乐视为一种几何数学系统,所以西方古典音乐具有严谨的曲式、丰富的和声、多变的织体,演奏时须具备立体思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时应将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结合起来,在多声织体中注重旋律的线条美,在旋律的流动在注重多声结合的变化。例如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利用丰富的和声和复调构成丰满的钢琴织体,对旋律作了有力的烘托,并通过和声色彩的细致变化,更细腻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传统演奏技法与特殊音色表现技法相结合的演奏技法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中,为突出东方韵味及意境美,音色处理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中国钢琴音乐的灵魂,是塑造民族风格及中国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音乐作品演奏成败的关键所在。提及音色,最直接的产生方式即是运用不同的触键,因此,不同的触键决定了不同的音响效果。由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特性对音色的变化可以做到细微至极,而钢琴的音强控制及发声原理却限制了它对于音色的细微变化,另外,中国传统的乐器可通过弓弦或气息奏出相对细致的音高变化,而钢琴却不具有如此丰富的音响效果。因此,中国钢琴音乐也同样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方式来体现与西方钢琴音乐的异同,展现中国风格。浏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不难发现,为了表现民族风格,作曲家借鉴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产生音色联想,我们演奏时必须寻求合适的触键方法和演奏技巧,从而在传统的钢琴演奏技法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创新。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音色韵律迥异。古琴发声深厚、圆润,其泛音晶莹剔透;箫声柔和圆润、哀怨凄婉;笛声清脆、明亮。例如《夕阳箫鼓》一开始的散板,模仿古筝的“刮奏”(也叫历音),在第九段“桡鸣远濑”,左手的琶音和弦是模仿琵琶的轮指音色特征,演奏时左手手腕略微抬高,用指尖弹,触键点集中,仿佛琵琶同时触动四条弦的感觉,铿锵有力,如发一声。因此,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更要掌握不同的触键方式,在钢琴上去探索适当的音色,通过不同的音色变化体现其独特的意境及韵味。
3.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的演奏美学特征
内得于心,外应于器是我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艺术的美学信条,它同样适用于中国钢琴演奏。宋成玉在《论琴》中说“人皆慕指法齐整,动作拘硬,正如小儿学书,欲得风韵潇洒,出于准绳之外,不亦难乎!”其意是:弹琴时,即便指法指法正确,毫无差错,毕竟是小儿学读书,只是形似。若要得风韵潇洒之至,还须出规矩之外进一步探求。我国清代古琴家戴源在《鼓琴八则》中论述了弹琴者的八方面的艺术修养: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取音、明谱理、辩派。这八方面与钢琴演奏艺术具有十分相通之处,将我国传统音乐美学与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相融合对演奏中国钢琴音乐必然是一种巨大的帮助,并且将其与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相融合从而形成中国钢琴音乐演奏理念。任何艺术离不开文化的孕育,音乐艺术也不例外。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影响,以儒道哲学、儒道美学为准则的民族传统音乐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深入传统、在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上发掘、整理、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牢固建立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
结语
音乐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已半个多世纪,对西方的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以及音乐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引入音乐人类学理论的时间比较短,尚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如何将这一范式运用到我国的音乐创作与研究中,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尤其对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而言,具有难度。本文在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过程中发现,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定时期动态的中西文化作为支撑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不断地碰撞与交融过程中,中国钢琴音乐始终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呈现出“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钢琴教育工作者,从演奏与教学中寻求中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建立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性地作了粗浅的研究,以期唤起广大同行对我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关注,为中国钢琴艺术的辉煌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施咏.中国人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阮海云.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传统文化特征.【D】山西大学,2005
[5]奉山.论中国音乐之‘神韵’.【J】中国音乐学,1999.3
[6]曹莉芳.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民族表现手法.【J】音乐创作,2008.4
[7]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作者:张璇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