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

【摘要】教师课堂教学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终身发展。通过分析影响教师价值取向的因素,进而从调整课堂学习方式、重构教学内容、激活融和师生关系等几方面来探寻有生命意义的教学行为价值,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而提升课堂品质。

【关键词】儿童需要;生命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偏离的现状审视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及教学智慧,对学生实施的教学过程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其中既有教师教的行为又有师生互动的行为,可分为内在的教学行为和外在的教学行为两大类。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终身发展。

(一)应试羁绊,网在中央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却没有真正走进教师的心中。其集中表现在衡量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考试,各类测试严重束缚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把大量的力气花在应试上,这样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科教学内容缺乏生命色彩,造成了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僵化。在实践中,因应试教育强大的压力造成的价值导向,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

(二)师本为本,中心偏失

被教师抽象地谈论着的教学行为价值观与他们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价值观并非一致,有时还相差甚远。调查中发现,当下的课堂,存在教师过分强势,忽视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构建学习的现象。学生成了配合教师课堂教学的配角或展示公开课上的木偶,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构建。

(三)教本为本,高耗低能

在调查中发现,约70%的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注重知识的传授中,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课本内容上。教师忽视学生的学情基础与心理感受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努力,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进步,造成了课堂的低效。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园丁经验、知识和感觉是无法计算的,这些知识和感觉是从长期的经验中积累起来,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果这种“经验”中的倾向沦为机械地“做”,那么,这意味着生命体将会萎缩和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比粗俗。

二、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因素

我们以往总是习惯性地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片面地理解为教师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认识教育科学规律并获得专业地位的技术性过程,这种职业导向的教师发展价值观造成了人们在认识上的很大误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强调的不只是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累加,更是以自我建构为核心的、主动寻求突破与创造的实践过程。

(一)教师知识水平的差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当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时候,备课就不会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主动地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大量的资料,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为从容地教学储备知识。腹有诗书的教师的课堂更显得灵动而自然,课堂上有师生的智慧生成,有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有师生获得的创造和发现的快乐。

(二)教师个性特征的差异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和直接的参与者,教师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发掘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相反,不善言谈、不善表达的教师,受学生喜爱的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差异

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师行为的深层因素。以往教师出现在课堂上总是权威者的形象,因此学生常常以自己的回答和教师的答案一样为骄傲,教师成了学生发言的绝对裁判。每一位教师都知道,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的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就看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本位、本性、本体和本源。

三、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策略

问题既有去蔽的作用,也有遮蔽的作用,它在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可能会关上另外一扇窗,前者要求我们不断地解决已发现的问题,后者要求我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发现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偏差会带来这么多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在路上”的状态思考促进有效教学走向常态和长效的策略。教学理想、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学思维,即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转化的动力就是教师的反思、创新能力的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转化的条件就是教师工作思维的转变。

(一)取向生本,重塑教学立场

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把价值取向的问题归结为本体取向的问题,就不难解决问题了。无论是现代教育伦理学的观点还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无可置疑地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幸福的感受是人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即主动产生效率。1.角色定位。杜威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他说:“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教师教学行为价值的最根本取向。融和的师生关系,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这是教师新的角色地位。采取了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走向了引导,从知识生产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2.教研引擎。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引擎,它是教师发展阶段性成果的展现,也为教师后阶段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说实践反思提升了教师发展的底气,那么,教育科研便滋养了教师发展的灵气。如笔者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五环节一条龙”研究活动,我们围绕一节教研课,进行一份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一次公开的课堂展示、一次同伴的评课沙龙、一份生动的案例分析、一个提升的总结报告。在这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中,教师每一次的教学呈现,都是深刻把握科学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行为价值的量化积累。实践案例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教学行为价值提升的宽阔“水源”,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价值形成最有效的实践表达。

(二)取向思维,重建师生关系

课堂不是“心灵的屠宰场”(卢梭语),也不是预设好的舞台表演,而是充满生命活力和灵性的社会交往对话场所,过程性、开放性、生成性远胜于完美的预设。倾听是教学实现生本的前提和重要支撑点,是师生双方的相互倾听,是获取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学会倾听是教师教学行为价值提升的重要标志。1.注意倾听的行为——捕捉学生的原始资源。倾听的行为就是教师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用目光和表情鼓励学生产生言说的勇气。倾听时尊重学生发言的本意,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不擅自用自己预设的答案“整理”学生的发言,不急于下结论,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的“原生态”,保护好教学发生的第一现场,捕捉学习发生的真实信息。2.准备倾听的心理——维持倾听的持续生成。教师要相信学生,真诚对待学生的诉说。没有“下一步怎么办”或“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焦虑感觉,没有寻找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目标指向。教师就是为了了解而倾听,为了走进心灵而倾听,让学生处于乐于分享和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3.诉说倾听的感受——促进教学情感相融。教师倾听学生发言,要从发言的观点、思路、理解和心情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的诉说要发自内心,给学生鼓舞,激发学生继续言说的欲望,让学生从你的言说中感到真诚的鼓舞和唤醒。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两个开放的系统,教在吸纳学,学在吸纳教,教与学都处在思考和创造的状态里,有观点交融,有思维碰撞,有智慧闪现,更有情感激荡。

(三)取向本体,重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在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方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构教学内容,自主中获得创造。席勒曾经批评过他所处的时代:“实用是这个时代的巨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能也要尊重它。”如何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让学习真实发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教什么”的选择必须确立在关注自身需要、个体发展、拓展学生综合能力上。如书法教学《两个耳朵不一样》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在课堂上创意处理教学内容、选取对比教学左耳和右耳的内容,并从家乡别称“陶都”两字入手展开教学过程,让书法课堂不仅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而且妙趣横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整个课堂彰显出教者的个性和生命的启迪,教学也真正地成为一种艺术。

2.重构学习方式,合作中提升技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呢?教师必须要知道哪些内容的学习适合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并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的书写特点时,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共同探索中找到书写的特点,并能勇敢地说给组员听,书写后继续进行小组点评。在展示评价时,从教师指导点评到同桌互评,从自我评价到勇敢上台展示,步步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挑战的信心。教师引导学生从字形、笔画、结构等方面给同学中肯的建议,评定以后,再让学生对照自己存在的问题,逐笔、逐字进行改进。写字的乐趣就在学生的自评、互评、师评中得到释放。自主合作,学生既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有序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3.重构教学方式,探究中发挥潜能。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操作、试验、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两个耳朵不一样》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观察发现两个耳朵的意思、位置不一样,并抛出问题“书写又有什么不一样”来激活思维,用“找朋友”游戏来拓展认识更多的带有两个耳朵的字,挑战展示、自主点评等环节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从而达到对“双耳”认识的巩固,和把带有“双耳”的字写好的目的,努力将枯燥的写字教学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在实践中,我们能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从依赖性向独立性,从孤立性向合作性,从接受性向探究性,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将慢慢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责任的根本转移。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师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生成、超越、升华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而教的教学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价值取向,是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教师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程艳,贡和法.基于主体性的教师自我发展策略探寻[J].江苏教育.2017(4):25-26.

作者:杭群燕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