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摘要:坚持走“富民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是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一项重要原则。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的拓展要求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坚持这一价值取向的主要依据。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具有具体的历史规定性内容。在实践指向上,这一价值取向突出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比重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在党的民生事业中体现实质内容。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价值取向

一、基本依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源于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基于新时代深化拓展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的应然性选择,取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一是源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恪守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一项“应然的政治原则”[3],其中最朴素的道理,诚如所言,“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4]。因此,依据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历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巩固自身执政合法性地位命题,与时俱进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一起来: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提供坚强保障;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供动力支撑。党的报告进一步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组成部分,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体现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二是新时代深化拓展人民主体地位的应然性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是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的实现过程本质上是不断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始终关注和解放人、使人的本质不断得以实现,正是新时代深化拓展人民主体地位的应然性选择。党的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从社会生活领域通过为民谋福祉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时代深化拓展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的基本趋向。这种趋向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即要求执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以权利为导向构建社会秩序,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演进逻辑,突出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不断深化拓展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使命与实践方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应然性选择。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突出表现为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为关键的是,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短板成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突出问题。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大“蛋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分好“蛋糕”,重点是推进社会建设,优化社会资源和机会配置,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因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的现实依据。从实践维度看,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执政党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通过社会建设有效途径,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价值内容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历史性成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的生动写照。在既有的实践基础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恪守发展为了人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地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具体而言,在新的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这一价值取向具有新的历史规定性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价值内容。一是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宏观上是一个整体,是社会绝大数人的利益集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在宏观层面突出要求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体现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内在优越性的时代回应。党的报告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擘画了蓝图,标志着我们党把解决共同富裕这一“中心课题”落实到了国家战略目标议程中。首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执政党正以“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担当精神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共享发展,保障底线公平,同时从整体上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向着共同富裕迈出了关键一步。其次,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方面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第三,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整体上就是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并最终实现的过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宏观层面的价值内容。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减缩社会差距,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中观上是由不同的群体构成,不同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一些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还应体现在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5]当前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突出体现在社会群体差异上,群体不平衡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减缩社会群体差距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执政党须公平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保持社会差异趋于合理;还应不断优化社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社会阶层结构趋于稳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以深化改革的实践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真正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同时要依靠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三是在微观层面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人民在微观上是具体的,是由社会中每一位有着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人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要体现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实践过程中,在个体层面就是以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遵循,在既有的资源和条件下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在微观层面的实践要求。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以中国梦的宏大叙事沟通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突出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统一,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可见,在中国梦的解释框架中,我们党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个人与社会整体统一起来,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努力使个人与社会向着良性互构状态演进。概言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蕴含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关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方向,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要在关注和解放人的历程中体现其本质与本色。

三、实践指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这一价值取向应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其核心要义是要把发展的价值目的凸显出来,要在党的民生事业中体现实质内容。一是改革发展应充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比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方向性的实践导向意义,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应充分突出其价值比重,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发展统一起来,体现改革发展的价值性。其一,以共享发展为实践引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6]推进共享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实践方式;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目标方向。两者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即要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性与价值性统一起来。其二,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和出台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比重落实到制度安排与顶层设计中。以人民利益、人民意志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制度安排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比重,是这一价值取向真正落地生根的根本途径。其三,把人民利益作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准和尺度。“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做到代表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幸福,并将之转化为责任担当与推动事业前进的动力,不断拓展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新境界。二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开放的价值性要在党的民生事业中体现其实质内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执政党须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民生执政主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具体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其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保持民生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步互动、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保证民生支出逐渐增长,从整体上提升和改善民生水平。其二,保障基本民生的刚性需求。在具体内容方面,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点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保障民生的刚性需求;在制度上筑牢民生底线,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逐步提高制度保障水平,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越来越有保障。其三,积极回应民生发展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指出:“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新时代民生发展首先是兜住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吃喝住穿等基本生活的底线,解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一前提问题,使每个人都能自尊的生活,成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其次要回应人民日益广泛的生活需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富含深刻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遵循。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改革开放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恪守人民至上立场,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正是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最厚重的底色。

作者:王朋兵 单位:中共池州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