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与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严峻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当前应以党的报告精神为基本遵循,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路向。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价值取向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和最终目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1]12。这一判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变;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没有变。这两个不变决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也未发生变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98。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这一战略思想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强调过上述立场,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6],再如“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7]等。意识形态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立场和重要使命。
(二)强化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0这一论断是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思想的最通俗的阐释,这一规定第一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角度突出党的领导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当前,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就国际形势而言,经济上,我们正经历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直指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国际这种形势进一步迫使我们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复杂。就国内形势而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8]。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成为新自由主义和在国内传播的推手。战胜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凝聚国内的改革共识,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任务。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发力和力量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
(三)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负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7]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外重视,仅在2016年就召开两个重要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会上都发表了重要讲话,不仅从党和国家战略层面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还从工作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等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指导[7]。的讲话,既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客体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都涵养着人的情感、意志、目的和动机,并以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需要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
党的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两种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进行语法分析,可以较容易地浓缩出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需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是手段,满足人民需要是最终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贯性,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种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不同点,在于需要内容的不同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是建立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基础上的低水平、低层次、不全面的小康。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人们的需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发展和原有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论述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三个基本层次,即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要满足人们更高水平的物质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物质生活中包含精神性内容,精神生活需要以物质作为载体,但精神生活的需要层次更高。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恰恰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旨趣相契合,或者说,党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为目标,突出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取向。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学价值取向的实践路向
党的报告所阐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要以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7]。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个体,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既有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也有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明确自己教育者身份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摒弃高高在上支配者的角色,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多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关心他们的生活,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尽可能解决他们的最基本的需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主客体关系,或吸取“双主体”“主体间性”等理论中的合理构想,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
2.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60。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既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这些关系主要有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其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新时代这些关系的特点表现为经济关系市场化、政治法律关系民主化与平等化、思想文化关系一元化与多元化[9]。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自由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和开放经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追求的社会价值诉求,当然,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然而,市场经济还是竞争经济,其运行机理就是优胜劣汰,最终的结果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过于关心和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受教育者而言,难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及思想困惑,表现为对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为内容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一元化的质疑,从而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就从社会关系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之精神引导的诉求与市场经济之“物”的权威之间的矛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10]。事实上,这一矛盾正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有学者指出,分配正义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必然要求[11],那么,分配正义也应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基础性手段。分配正义的实现,表征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生产关系问题的基本理顺,人们逐渐摆脱市场经济中对物的崇拜的重压,精神诉求随之回归社会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经济关系领域缩小贫富差距,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政治法律领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思想文化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理顺这些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排除受教育者的心理障碍,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水到渠成。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载体今天的中国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和微媒体(或自媒体)时代,网络及其各种应用(APP)成为多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陪伴。微博、微信、QQ等应用载体所具有的碎片化、趣味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独立、开放、多变等个性化需求,同时,微传播的去中心化强化了受教育者的民主意识和自我主体意识,受教育者追求自由、平等对话,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构[12]。微传播对人们个性化需求的迎合与满足,有助于破解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灌输式”模式的困局。“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12]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就是要求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拓展和运用微媒体、大数据技术这些现代化载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时代党和国家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不仅不能有丝毫动摇,还应不断加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借口,无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不顾时展的潮流,观念僵化落后,方式方法单一,既不进行心理疏导,也不加以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丧失生机和感染力,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有效完成预定教育目标;二是打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目的之旗号,无限放大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推崇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主张西方的新自由主义,逐步放弃政治原则和政治底线,最后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这是当前研究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防的危险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勤于关照和服务教育对象,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载体,以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为目标,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永益.问题与思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湘论坛,2018(2):71.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作者:张全福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