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价值取向剖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价值取向剖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价值取向剖析

摘要:一部经典的动画作品离不开一个使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这些反派角色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观众对反派角色的接受度,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反派角色的身份辐射到整个社会后所呈现的道德状态。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动画中反派角色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发展脉络,并探究其背后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为中国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转变过程提供动态的图像证明。

关键词:动画电影反派角色价值取向

一、动画起步阶段的反派角色的意识形态

中国动画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万氏兄弟于1922年制作成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此片为中国动画片的雏形。1在动画诞生之初,动画家主要是为了尝试动画这种创作手段,动画片并不承载完整的故事架构,因此在动画片中并无明确的主角配角以及反派的角色分配。《从墨水瓶跳出来》是迪斯尼的早期动画,由于本片的启发,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在故事叙述上并不具备鲜明的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特征。万氏兄弟在3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参与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运动中,用他们所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拍摄了10余部具有宣传作用的动画短片。从这些短片的反派角色设定可以看出,当时的动画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动画不仅仅是作为艺术而存在,它具有更深层的民族性以及政治意义。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备受威胁时,它就会想办法加强团结,鼓励人民准备好自我牺牲,而自我牺牲意识的培养,就是去个人化、去自由化的过程。被同化到集体中的个人不会把自己或者别人视为独立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没有自己的价值、目的与命运可言,集体的荣辱就是个人的荣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动画艺术也就成为服务集体的工具,故事的设定以及反派的选择也就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化创作过程。

二、动画快速成长阶段反派角色的身份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动画得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使新中国的动画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动画电影的功能也逐渐确立为加强面向儿童的教育、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2这一时期的动画片有《皇帝梦》《瓮中捉鳖》《谢谢小花猫》《小小英雄》《小梅的梦》《神笔》《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等。在动画快速成长阶段,中国的动画家们做了大量的尝试。为了响应新中国对动画电影的功能需求、为了寻求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观众观看的动画片,动画家们针对民间寓言故事进行取材,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动画片。1964年拍摄完成的《大闹天宫》是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的里程碑,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是美影厂编剧李克弱和万籁鸣对《西游记》前七回改编而来,编剧根据主题和人物性格的需要,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将孙悟空刻画成一个适应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个反抗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将传统文学作品中家喻户晓的IP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点角色,这无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玉皇的伪善与昏庸、太白的谄媚与奸猾、哪吒的骄横与暴戾,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现实产生了对照。这部动画长片制作精良,开启了中国学派的篇章。

三、繁荣期动画中反派角色的嬗变

1978年开始,中国动画人制作出一批题材丰富、风格各异的优秀动画作品,如具有教育意义的《好猫咪咪》、有剪纸片《狐狸打猎人》、还有我国第一部系列木偶片《阿凡提》等。《阿凡提》取材于少数民族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他是智慧的象征,他幽默风趣,嫉恶如仇,尤其喜欢打抱不平。他使贪婪的反派角色巴依老爷和国王望而生畏,让坏人们得到意料之外、但又幽默搞笑的惩罚。本片的导演是靳夕,他认为当时的动画具有“没有鲜活主题”的不足,因此《阿凡提》的取材才选自民间传奇,从源头上解决了主题生动鲜活的问题。《阿凡提》于1979-1988年由上影厂摄制完成,同时期除了《阿凡提》之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生产了一个“中国少数民族传奇”系列,包括蒙古族的《海力布》、鄂伦春的《狐狸打猎人》、维吾尔族的《善良的夏吾冬》、台湾的《水鹿》、彝族的《火把节》、布朗族的《妖树与松鼠》、白族的《神笛》等,共30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动画片。除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动画片外,童话题材的动画片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奇怪的病号》《两只小孔雀》《山羊回了家》《奇怪的球赛》《刺猬背西瓜》等147部童话题材动画。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是本时期创作的方向。这些动画片中的反派角色类型各异,并不像解放前那样具有明确的一致性。这正说明了在8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动画受到了苏联、南斯拉夫动画、日本、美国动画的影响。这几种力量的角逐和拉扯,造就了新中国动画电影中不同的反派角色设定,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动画人在改革开放后所进行的摸索与尝试。《哪吒闹海》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拍摄完成,它是中国动画的高峰之作。哪吒在《大闹天宫》之中是一个帮助托塔李天王捉拿孙悟空的反派角色,而在《哪吒闹海》中,主创人员将情节重新铺排,有理有据的将哪吒塑造为一个正面主角。而本片的反派则是龙王、龙太子、敖丙以及夜叉。片中龙王既是龙,也是人。“他吃人害人,贪婪残暴;水淹陈塘,喷水喷火,穷凶极恶。他兼有皇帝的尊严和排场,这是人性的一面,又兽性大发,凶恶异常。夜叉是个欺软怕硬、动作粗鲁笨拙的草包,一个奴才。敖丙则是个骄横不可一世的小流氓。”3虽然两部经典动画都是以“闹”字为主题,大闹天宫的闹,是孙悟空为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做的反抗,哪吒闹海的闹,则将哪吒作为一个底层平民百姓的角色来塑造,他代表着广大底层民众的心声,不屈不挠的与恶势力作斗争。在反派角色的塑造上,大闹天宫的反派就是“神”,角色的层次相对单一。而哪吒闹海里的反派,除了表达出了“神性”、“人性”、“兽性”之外,还对不同身份的反派做了相对详细的定位。从动画片的发展历程角度看,哪吒闹海在角色塑造和故事讲述上,更趋于成熟。这就要归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家对动画以及电影事业的扶持,以及动画人自己的坚韧探求。

四、从反派角色的塑造看中国动画面临全球一体化、同质化的困境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随着外部力量的介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甚至审美习惯也随之改变。从1981年起,日本动画《铁壁阿童木》以及其他外国动画片被大量引进中国。那些做工精良、风格迥异的具有异国风情的外国动画片让中国观众获得新鲜感的同时,也抢占了中国动画的大半市场。自1985年起,在引进大量外国动画系列片的同时,中国动画开始了“来料加工”。4加工动画产业的兴起,造成了国内动画人才的大量流失。加工动画的制作难度低,无需考虑前期剧本以及分镜的绘制,只要具有良好的原画功底,就可以胜任。再加上外国公司以国内工资标准10倍的价格拉走了国内绝大多数动画创作力量。加工动画的盛行,预示着国产动画创作低靡期的到来。1995年起,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不再实行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政策。5这一政策将国产动画的制作与发行推到了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在这一时期,上影厂仍然创作了大量的风格化动画短片,如《有求必应》、《鱼盘》、瓷偶片《争执》、剪纸片《八仙与跳蚤》等。但在国外动画电影的冲击下,艺术短片并不能支撑起中国动画的需求,因此在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动画长片《宝莲灯》。宝莲灯由沉香劈山救母改编而来,剧中的反派角色就是阻止沉香救母的二郎神和哮天犬。这一反派的设定与此前中国动画发展高峰期的反派角色设定并无明显区别,依旧沿袭旧有的创作模式,与改革开放后期的中国社会现实相脱节。动画创作者远离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没有思考清楚当代中国人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也没有做好精确的动画受众群体定位。靳夕导演早在1985年就提出过,动画创作者要对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研究再创作。而从《宝莲灯》的反派角色设定我们可以看出,该片并没有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射,而是沿用了传统中国动画中的价值观。2005年,由孙立军导演的《小兵张嘎》问世。《小兵张嘎》是中国当代动画电影人在民族化道路上的一次尝试,剧中反派角色是有着历史遗留政治倾向性的设定。单从这一反派角色的设定可以看出,中国动画人的尝试与《宝莲灯》一样,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脑技术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与此同时,美日动画电影大量输入中国,尤其是以迪斯尼为主的动画电影。例如《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等。2010年,美国动画《卑鄙的我》上映,这是一部以反派为主角的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反派”角色的塑造更立体,主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正直、阳光、善良的人,电影试图把好与坏、对与错的边缘模糊化,试图阐释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尝试让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人性。剧中的“反派”角色向观众展示了他性格中有魅力的一面,让观众为之着迷。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魔比斯环》《风云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片的反派角色,依旧沿用传统中国动画片中有着明确善恶观的反派角色设定体系。2015-2017年有三部值得一提的中国动画电影,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和《大护法》。这三部动画电影,在票房上以及口碑上都获得了诸多肯定,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动画的崛起?这几部动画电影是否有成功的规律可循?从反派角色的设定这个切入点来分析,以《大圣归来》为例,动画中的反派“混沌”取自山海经,是一条大肉虫子,但剧中的混沌最初是以人的姿态现身,而这具有京剧脸谱化风格的设定,无疑是希望可以在民族化风格的道路上进行探索。但混沌的手下以及变身后的混沌,在角色设定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欧式风格,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动画同几十年前一样,在画面风格上面临着“民族化”呈现的问题。从价值取向上看,混沌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衬托出主角的“成长”,一个被压五指山五百年的猴子与一个要寻找师傅的孩子相遇,互相帮助,互相成就彼此,此间历经艰险,磨难,最终江流儿与师傅相遇,大圣打败了妖怪。从这个故事主线来看,《大圣归来》的价值取向具有比较明显的美国味道。美国的动画十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取材于非美国本土的动画角色体现的都是美国的核心价值,如《功夫熊猫》中阿宝是一个平平无奇有些贪吃懒惰的角色,但为了梦想与责任一直努力突破自我成长为一代大侠,美国动画电影中很多角色并非英雄或者是拥有常人没有的天赋的角色,而是拥有普通人的缺点与烦恼的角色,但是为了梦想、责任或者情感等其他原因突破自己收获成长,这便是美国动画电影的核心价值观。由于美国动画取材的广泛性,加上网络的发达,现在很多迪斯尼动画电影都是参考其他民族的传统故事,装上了美国式的故事核心,再输出给故事取材国,这在无形中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同质化倾向。《大圣归来》虽然在票房和口碑两个层面上获得了双丰收,但在创作具有民族化风格、适应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动画电影问题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小结

反派角色在影视剧中是必备的角色,其形象塑造的好坏喻示了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环境,甚至包括意识形态的影射。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其形象来源都是有现实依据的,在一定意义上亦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应。中国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的分析和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背景和资源的梳理和分析,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找寻到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有利的因素,以此促进当代动画电影的创作。

注释:

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3.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摄制<哪吒闹海>的艺术小结》.《美术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3月,第111页.

4.中国动画电影造型意指极其历史演进,第200页.5.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作者:闫丽丽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