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雄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雄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英雄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摘要: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渊源、价值追求和思想特性上高度契合。将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凝聚教育力量。在新时代下,弘扬英雄精神来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还需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构建育人合力等上下功夫,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一、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1.同源性: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渊源上来看,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具有同源性,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烙印。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孙中山,再到怀抱科技报国理想毅然回国的科学家黄大年、“扫雷英雄”杜国富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所体现的“信仰精神、爱国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无不吸取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捐躯报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凝聚着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其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传统富国强民、以和为贵、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等贵贱、均贫富”等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同样吸取了传统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为贵”“忠于职守”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2.一致性: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为改变苦难深重的命运,刘胡兰、、等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烈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共产主义理想用鲜血和生命的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无数英雄人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甚至英勇牺牲,展现了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同样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3.契合性:思想特性的高度统一。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思想文化范畴,二者在思想特性上,都是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与思想文化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结晶,弘扬的都是正能量和主旋律,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重要展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故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英雄精神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地位和作用。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二、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1.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英雄精神所蕴含的“信仰精神、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当代价值,有助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利于高校师生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下,高校要按照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切实将英雄精神作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英雄遗址、纪念馆等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场景以及传播有关英雄事迹的平台和载体,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2.有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渠道。英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将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渠道。要充分发挥英雄精神的引领功能,不断强化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的教育,让广大师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大学生走进英雄圣地,瞻仰英雄遗迹,缅怀革命先烈,让师生在实践活动中表达对英雄的崇尚之情;组织大学生开展“崇尚英雄”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从英雄的感人事迹中接受红色教育;也可邀请英雄前辈及英雄家属等走进校园,组织集中瞻仰纪念馆、主题演讲等形式,增强师生的爱国意识。3.有助于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量。一直以来,西方思潮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向我国高校进行渗透,企图消解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雄精神的情感认同,削弱高校师生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2]当下,将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凝聚教育力量,尤其是有利于强化师生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愿景的信心。

三、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1.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和落脚点。在新的时代下,要以弘扬英雄精神为契机,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从英雄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师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尤其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做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比如,高校不仅要组织师生参观传统瞻仰场所,如英雄纪念馆、故居等,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利用VR技术等现代科技设置和还原相关历史场景,让高校师生群体把枯燥的遗址遗迹、抽象的英雄文化景观转化为环境复原性接触和奇异体验化接触等,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有上甘岭战役壮烈牺牲,时年21岁的,还有面对强敌包围弹尽援绝,仍孤军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战英烈等等,处处体现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处处体现了英雄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全面准确阐述英雄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引导师生深刻领悟英雄们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务实的爱国行动,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师生心中牢牢扎根,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高校尤其要加强和重视党史国史教育,利用好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日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3.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国家的财富和民族的脊梁,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爱国之人,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之人,是心中有责、无私奉献的担当之人,是爱岗敬业、不懈进取的奋斗之人。英雄能够千古留名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种蕴涵道德自觉品行的生动实践,更是英雄们高尚品格的道德示范。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将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及精神等内容融入高校的教材编写、课程体系、课堂设置、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环节,不断激发大学生的英雄情怀和爱国情感,使红色基因和英雄精神浸入心扉、渗进血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道德修养,德育素质和人文素养。正如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4]4.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伟大的事业成就于不懈的奋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奋斗精神是一代代英雄先烈在奋斗历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不断发展着的战胜困难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中华民族走过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的历程,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汗水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高校在培育和践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弘扬无数英雄先烈们的奋斗精神,教育青年大学生自觉捍卫英雄,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努力精神,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甘于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5.在构建育人合力上下功夫。“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全方位齐抓共管、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格局。首先,在家庭层面,良好家风对大学生进行品性养成、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家风教化,崇尚英雄,敬仰英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次,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及其宣传部门要进一步拓宽英雄精神的传播路径,通过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对英雄精神进行广泛传播,发挥主旋律作用,建构大众关于英雄精神的集体记忆。再次,从社会层面而言,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利用民间资本科学有序地开展英雄遗址的保留与修复,加强地域英雄文化品牌的研发,打造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后,在学校层面,要将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及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加深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斗争史和英雄事迹的认识和体会,激励大学生自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参考文献:

[1].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1).

[2][3].在纪念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9-05-01(2).

作者:唐勇 单位:韶关学院党委宣传部理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