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区的营造与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区的营造与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区的营造与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

1什么是新区营造的逻辑?

逻辑体系告诉我们,合理的假设、缜密的演绎、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正确的结论都是新生事物,就是创新。新区营造既是形式逻辑也是辩证逻辑的共同营造,是对过去建城方式的归纳与演绎,也是未来城市创新性发展与整体建造的新的探索,具体形成以下5种营造逻辑。

1.1生态逻辑:构筑生命共同体

生态兴则城市兴,城市是生态演替的红利,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结果。人类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以生态为底,方可持续发展。中国南北方城市的差异很大,各自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出来,有着自身丰富的实践理性与实践智慧,守望有情的山水环境,稳定富饶的地质条件,饱有充沛的淡水资源,林田绿野,走兽飞禽,孕育着城市的繁荣兴盛。而基于生态共同的原则,新区营造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展开生态因子、生态敏感性与适应性分析,尤以气候适应与水资源利用为重点,以最小的生态冲突去营造新区[3]。如地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滨海地区的江东新区启动区,我们的城市设计方案传承中国村落前塘后林的空间格局,以塘为点,以沟为线,水系统为面的水资源体系;积极改善上游面源,中游湿地,下游压盐的河沟特征,充分发挥入海红树林的调节作用;主动减灾,防风消浪,韧性海绵,使之成为生态改造红利下的立体复合CBD,遮荫避雨,亲水导风,满足江东新区启动区作为城市客厅的价值诉求,将建设融入自然,将新区融入生命共同体最完美生态

1.2发展逻辑:土地,资本,制度的演绎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制度的框架下土地与资本的完美演绎,是新区土地的充分使用,新区资本的高效流动,以及新区制度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土地是自然、历史、生产与生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载体,要做好土地适宜性的研究,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空间规划、用地规划、总体规划、控详修详以至城市设计的准备工作,使土地拥有空间的价值;资本决定产业的边界与形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资本配置的差异,重视土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采取税务前置的办法引导产业布局,避免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与财政税收的关联环节之间的脱节;制度则规范土地与资本的使用关系,根据发展的条件,确定发展的定位与发展的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制度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制度设计要有历史观与包容性,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也要关注长远发展的可能,保持新区营造高质量发展。

1.3空间逻辑:空间,人口,产业的形态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这是空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城市而言,空间之用,就是人口与产业的聚集。空间为人民服务,空间为产业服务,是新区营造的基本法则。空间具有对人口与产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而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度,则反映空间的价值。人口是产业存在的基础,产业则促进人口规模的发展。人口结构越健康,则产业形态越丰富;产业形态越清晰,则人口的聚集度也越高,空间形态也就越丰富。新区建设要吸引高素质年轻人创业,必然选择适应年轻人的高新产业进入,同时创造适宜年轻人的全新的空间体验与优质的生活圈。新区营造一般会经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的过程,其间要特别注意产业关联,产服关联(又包括产资、产税、产学的关联)与产城关联等问题研究,确保新区营造的高品质空间。

1.4审美逻辑:地域,文化,时代的精神

新区营造要有特色,避免千篇一律。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的理论思想,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新区营造的审美逻辑。“两观”指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为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5]。首先,“三性”是认知过程。新区营造需要分别解读新区特色的地域属性、价值取向及实践能力,也即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问题,发现认知逻辑;其次,“两观”是方法总结。三性的和谐统一反映出新区营造的“整体观”,具有从原点定位到原型创作到秩序建造的过程;三性的相互作用,这又反映了新区营造的“持续发展观”,共同推动新区发展与新区特色的形成;这一过程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累积性建构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穿插式建构过程,存在着周期性的重建规律;再次,形成新区特色的思想体系。两观之“整体观”是新区的内稳结构,而“可持续性观”则是新区的发展与演替的过程。新区特色即多样性和差异性则源于新区所在的“地域性”、“文化性”及“时代性”等“三性”特征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三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尊重。“两观三性”是对新区营造在空间体系上所做出的有效指导,为新区营造提供全方位审美。

1.5竞合逻辑:形成城市共同体

竞合非竞争,竞合的基础是竞争,能竞争才能竞合。历史上,墨子倡导“非攻兼爱”,面对事物不去采取对抗的方式,而是采取兼容的方法,这就是竞合逻辑。物质环境的构筑方式与社会治理的构筑方式是一样的,中国人采取竞合的方式来构筑物质环境与社会治理,榫卯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不使用螺栓钉钩,可以使其能够相互咬合,构筑一座建筑,一处城市,当然也构筑了一个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结构方式,共生共荣。适用竞合逻辑可以将新区建设的空间营造与经济发展及社会治理统筹起来,小区域竞合,大区域竞争,形成竞争优势,然后在更大区域内实现竞合,当然也就在更大区域外参与竞争。区域内城市的联合发展形成城市群,城市群竞合的结果就是城市共同体,城市共同体是城市群的演替产物,它不仅是数量上的集群,更是城市积极主动的高质量的共同发展区,城市共同体之间的分工会更清晰,关联度更强,协同能力更好,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方向。新区营造必然能够引导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城市共同体,和而不同,达成区域之间最恰当竞合。总之,新区营造的逻辑,是新区建设的思想阐述:生态逻辑是新区营造的本源,发展逻辑是新区营造的总纲,空间逻辑是新区营造的内涵,审美逻辑是新区营造的品质,而竞合逻辑是新区营造的结果,新区将开启未来智能文明时代城市新的营造格局。

2如何营造高质量的新区?

城市设计是实现新区营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设计创造价值,城市设计创造城市价值。源于新区营造的逻辑,新区城市设计的思想理念也应该随着新区的新而转型,取向于中国城市的东方逻辑,取向于适应气候与自然环境,传承历史与文化的更加本质更具价值的思想理念;城市设计,设计城市美好生活。

2.1顺其自然,城市设计重在各种关系的恰当把握

对于自然的看法,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而《淮南子•天文训》解释:“一”是“道”,“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7]。因此,天地造物,总造一对,有阴就有阳,有亚当就有夏娃,有孔孟就有老庄,有康德就有马恩,有中国就有美国,它们构成自然与社会的互补关系,然后相互修行,相互塑造,其间合和,便凝练成这个世界的价值传承。于是,认知始于“二”成于“三”,万物皆由“三”生,并构成以“度”,即物质尺度,形式维度与精神法度;人之所察,皆为度之所成,精彩所在,而“度”就是城市设计所需要把握各种关系的形态。城市设计重在设计好的关系,把握好“度”,主要包括“本与底”,“连与通”,“城与乡”,“中而新”以及“竞与合”等五种关系。“本与底”,是指生态本底与城市的关系,要在生态视野下设计城市,城市不仅是壮观的构筑物集合,更是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态组成;“连与通”,是指包括生态、生活与生产要素的流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城与乡”,是指城市与周边镇村是一个共同体,要考虑城市结构、路径、节点、边界的控制,边界产生价值,城市边界的控制能力反映出城市的管治水平;“中而新”,其含义,就是以中为主,古今交融,中西合璧风格的控制,好的建筑用形式来说话,让人一看就好,越说越好;“竞与合”,是对增长的控制,无地界合作,跨区域竞争,实现区域要素充分平衡地流动[8]。要善于把握主要关系,京津冀地区治理白洋淀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关乎整个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而发展雄安新区恰恰是承接白洋淀治理生态红利的必然选择,懂得这个逻辑,新区建设与白洋淀治理那就密不可分,由此城市设计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清晰了,“城淀共融”成为我们规划咨询方案的主要理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方案的呈现便是对这个“度”的恰当把握。

2.2传承历史,城市设计是城市文明的累积性建构

对于历史进程的看法,人类社会虽经不同的发展阶段,却也呈现惊人的历史往复。春秋战国的秦皇建制,元朝初年的邢台试治,改革初期的深圳特区,以及现今的雄安新区、江东新区,都有新区研究、决策、设计、建设、试政、总结、范例、推广的过程;我们需要遵循中国城市营造的普遍规律与历史经验,创新发展并发扬光大。历史铸造城市。新区需要充分发掘选址基地的历史资源,这些地区经过时间的验证,已经适应了人类的长期居住,也暗示了后人营城的法则,我们要向历史学习,寻找新区生成的基因,共时性建造,历时性传承,累积性建构基于地域、文化与时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区。雄安新区规划咨询之初,我们并没有直接进入场地踏勘,而是去了保定,考察了清雍正1729年建造的直隶总督署,地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燕山以南,泰山以北,有意思的是,这座燕赵福地仿佛建在长城环绕的耳涡之中,“一座总督署,半部清朝史”,存续183年。文化总是扣人心弦,这让我们惊叹城市不仅是自然的馈赠,同时也是历史的选择。于是,我们的规划咨询方案在确立新区建设“原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燕赵方城方院的历史基因作为创作“原型”,形成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序列”,并继而提出“中而新”的“雄安风格”[9],希望从城市设计角度指导新区城市文明的累积性建构。

2.3引领未来,城市设计是各专业合作共同创新的结果

积极应对气候:南北方城市的气候差异较大,规划试图寻找一个中间值,让人的体感温度舒适度最佳,又符合节能环保与场地资源匹配的要求,我们设想了全天候“26℃城市”的概念:建立26℃公共空间气候调节系统。26℃城市,冬天会暖,夏天则凉;形成点线面立体网络覆盖智能控制的公共空间,即地下连续通道、空中连贯通廊、地面散点控温装置;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零碳排放;由此构筑全天候步行体系,无论寒冷的冬天抑或酷热的夏季,都可以让人穿一件衬衫,在这座城市飘然走过(图2)。构筑美好生活: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将不同的要素设计于城市,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不仅能从其中读出空间的品味,还可以读出产业的结构,社会的形态以及制度的安排。空间源自土地,土地的边界就是空间的形态,遵循“两观”“三性”的审美逻辑,形成空间的特色[10];产业聚集资本,资本的边界就是产业的形态,可以税务前置引导产业布局。社会衍生制度,制度的边界就是社会的形态;城市以其丰富鲜活的生态性要素为基础,实现生活性要素与生产性要素的充分流动,需要制度的包容。构筑优质生活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新区营造参与引领城市共同体的构建,走向区域竞合。发展公权物业: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必须大力发展公权物业,避免过去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公权物业而不断要寻找私权物业变更的窘境,让公众享有最大价值土地的使用权利。再比如巴黎,塞纳河边的用地最终被整理出来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已经过近千年漫长的演绎,新区营造一开始就应该将这些最好的用地预留出来,成为公权物业[11],这是新区营造从历史经验中得到的重要法则,公权物业可以由政府公权机构或非赢利机构持有或运营,它是城市居民的共同财富,是城市治理结构的基础性平台,能满足城市重大要素承载与一般性要素流动的需求,是城市文明的象征。集成创新智慧:新区城市设计需要突破现行规划行业的思维惯性,探索精准高效更加适宜的营城逻辑;需要多学科参与,要有规划、建筑、景观、交通、水利、生态、人工智能等背景的技术力量,还要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学科的知识支撑,共同协作,集成智慧;规划师要在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中懂得洞察,善于创新,具有觉悟,思辨与化育能力,寻找到城市破局的路径;同时,规划师要坚持自己,理解业主,做正确的事情与正确的规划,与业主一起选择适时的机遇去实现规划的理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遇见未来。

3新区营造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区营造凝聚新的智慧,人类的智慧基于人本身的需要,来源于自我的无限认知能力,这一认知从人类出现就已经开始,并延续到现在,而至未来,它反映人类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指导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1参与全球治理的空间逻辑

在的倡导与领导下,中国正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实现沿线国家共建、共享、共赢,是中国人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贡献;千年城市要有千年的故事,一个贡献伟大制度的地方,也一定会产生与之匹配的壮丽景观,如同贡献汉谟拉比法的古巴比伦,贡献查士丁尼法的尹斯坦布尔,贡献公司法的伦敦,贡献布雷顿森林体系及联合国宪章的纽约,雄安新区应当主动承担构建新时代这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之伟大历史命题的责任,并为此探索建立与之匹配的空间逻辑。

3.2集成未来城市的解决方案

新城营造是理论创新的过程,规划要有新思想,中国城市要有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中国营城历来遵循《礼记.考工记》的方城模式,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地理、文化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传承这一理念,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积极探索26℃城市的营造方法,建设全天候步行系统,创新智慧交通[12],塑造立体城市的维度,提升公用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城市公权物业;在建构实体城市的同时,建构虚拟城市,实现全时空感知、全要素联动、全周期迭代的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城市;未来的我们,会和城市融为一体,人工智能将演绎人类智慧,给每一处新区,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国家,以至整个地球装个“脑”,让新区、城市、国家、地球智能“思考”,集成未来城市智慧运维与自我修复的解决方案。

3.3探索建筑传承的形式法则

中国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与鲜明的传统特色;到了现代,这些特色似乎没有了,民国之后,中国式样的建筑便停止了进步;也许过去快速发展让我们来不及去深入思考,但新区营造应该是个机会,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以及让人记住的乡愁,那一定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文化自觉;何镜堂院士指出:推动文化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新区营造担负着实现文化基因延续的历史使命,要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源来打造,并成为新区营造过程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努力创造适应当代的中而新的时代风格与形式法则[13]。

结语

《朱子语类》卷七六:“凡事见得通透了,自然欢说”。新区营造要做得通透,要在新区还没有建好之前,寻找到新区的营造逻辑,生成机制,让新区的肌理与形式,符合地域、文化与时代的审美需求,把建设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想得清楚看得明白,把城市设计的方方面面做得透彻,有所理论。总之,新区营造是一种能力展示,既是对空间物理形态的建构能力,也是对社会价值形态的建构能力,对城市文明进程的建构能力。新区营造所获得的经验、成就、模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未来中国之于全球,不再是单一要素的物质输出,而是由新区集成的价值传播,是全方位城市的整体输出。在不断变化的认知世界里,新区营造是新时代中国人民贡献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典范,是对未来城市的创造与美好生活的全新探索,这既是新区营造的逻辑,也是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

作者:姜洪庆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