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及开展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及开展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及开展路径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建设已经越来越好,国家也加大了对高校的资金投入,目的就是培养诸多的优秀人才。但是,高校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会导致高校学生削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继而降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信心。现在,高校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逐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虽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高校认清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采取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可以把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到位。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开展路径;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校越来越重视实用主义,学生也变得急功近利,都想通过在高校的学习尽快赚取钱财,这是一种不利于社会进步的现象。而且现在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认为文科没有什么作用,从而忽视了文科的思想文化建设。大多数学校不在意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只看重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想通过就业率来显示高校自身的培养能力如何优秀,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高校学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可以建设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高校也要认识到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校园风气,还有利于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成为世界强国。

一、高校应该教授的价值取向

为了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看到传统文化普及的效果,高校领导必须具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而且领导的办学思想正确,才能保证路线不会走偏,按照这个制定好的目标进行工作安排。这样的话,繁杂的工作会被划分得井井有条,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当然,校领导之间也要好好讨论,如何更好地确立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价值取向,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1.不要急于求成。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就是贯穿始终的精粹,它连接着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它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变迁。其实,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以思想品德作为判别标准,崇尚的是修身养性。其中,《论语》是很好的代表著作,“民无信不立”就很好地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也曾提到过“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这些文化著作,在教授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还传达了一些好的精神品质,陶冶了情操。而要使高校学生的内在品质得到全面升华,则需要长期的教育工作,需要老师经常进行讲授,在这样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下,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层面。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初始,并不能立即看到效果,需要老师逐渐的进行教学,知识也才能真正渗透进学生心里。学校不能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传统文化课程,这样做很不合理,这是课程特色所决定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校可以好好利用传统文化故事,在故事中讲授知识,学生对此也易于接受。老师也可以多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2.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在许多人心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就是一种文明的退步,所以许多人觉得没有必要去专门学习传统文化,只需要听老一辈人述说学习就可以了,不用专门花费时间去学习。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我们要明确,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毒瘤,而是一些值得发扬和继承的精粹。中华文化之所以从文明古国延续至今,就是因为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在进行修正,都在不断扩充,所以时过境迁之后,中华文化依然具有勃勃生机,这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同那些被淘汰的历史文化不同,中华文化一直与时俱进。吸收新颖优秀的文化,造就了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孔子提倡的是仁礼,我们要具有一颗爱人之心,要学会礼待他人,这可以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其中有一些旧文化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是不可取的,人人都应该平等地接受教育,享受读书的乐趣,怎么能因为性别问题,就受到歧视,不允许女子去学习。所以,综合来看,中华文化中有很明显的时代特色,我们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弃那些文化糟粕。高校要具备信心,相信宣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充分肯定大学生的自主性,并开设相关的文化鉴赏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老师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以一个科学公正的态度面对其他的文化,老师不要刻意贬低它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自主甄别,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教育是独特的。近几年国学流行起来,这是国家为了文化传承而做的准备,不能让优秀文化出现断层,想把这些文化流传下去。传统文化与国学文化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能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如果不能明确划分界线,不能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文科类专业倡导的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面貌。中华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涵盖比国学更广泛,国学只用学习中国固有的学术就行,与传统文化相比,少了一些知识。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的途径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也包括传统的社会文化。孔子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学习六艺,其目的在于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但是,高校所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种类不多,课程体系也不完善,偏重于文学介绍方向。这样做,不仅无法起到宣传的作用,还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较少的传统文化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选择,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因此,高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文化体系,要从几个原则着手。(1)做个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学生有什么要求,按照要求设置课程,完成体系构建的基础。(2)高校要联合学院,不要把学院独立开来教授传统文化,整合师资力量,尽可能加强同其他高校的合作,目的就是要把传统文化普及到位。(3)课程覆盖面要广,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全面性。可以开展一些书法和武术的课程,增加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去学习。(4)要把体系建设得更加合理,注意安排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是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选修课则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做到两者之间互有联系,又能相互补充,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丰富教学手段。第一步,不要局限于课堂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把课内和课外充分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课程特色。例如,中华武术不能纯粹讲授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学生进行操练,才能充分感受武术的奥妙。这样也能更大化发挥出学习效果。第二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音频内容,从各个感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发言,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可以教授知识,不会因为所学知识沉闷,而影响了上课效率。第三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很多时间来进行沉淀,除了开设的课程之外,还要联系其他已有课程,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只通过几门课程,就想把传统文化灌输给学生。高校要注重文化的渗透,保证学生可以经常学习到这些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3.建设师资队伍。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由文学老师来上课,虽然这些老师所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挂钩,但是,毕竟不是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所以教授学生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出现这样的情况,恰巧说明了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不能聘请更加专业性的老师来进行讲课,只能满足一些文化的宣传工作。这需要学校做出调整和改变,建立合适的教师选拔制度,并对这些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帮助这批教师成为专业化的讲授者。同时,高校要做到心中有底,培养优秀的老师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适当从社会上吸收人才,把他们纳入教师团队之中,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也要多开展活动,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高校的学习就显得很重要。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门槛,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校肩负重任,需要对学生高度负责。高校教师高用传统文化去熏陶当代大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在大学生的心中树立爱国意识。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保证传统文化持续不断的进步。

4.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并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所以,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过硬,还应该多学习中华文化,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也要多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知识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大学生要适应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意义

1.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各个民族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也关系着民族的发展,只有各民族团结协作,才会使中国更加进步。高校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基地,应当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时候,也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为社会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应当自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提高思想品德素质,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利用现代社会的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精神素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在高校的时候,是一个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处理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高校也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宣传的力度,引导大学生建立自身的文化素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四、结束语

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不能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要对优秀的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这需要高校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现在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心,可以把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一个有效整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洪燕.论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OL].四川戏剧,2019

[2]左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再思考[J].农家参谋,2019

作者:邸维鹏 王蕾 张荣兴 于钦明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