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

摘要:在高职招生持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其就业价值取向特点随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决定了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影响者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它不仅对高职学生的就业目标起着导航标的作用,而且对高职学生的择业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引导对策,对于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健康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就业价值取向

引言

当前在高职院校扩招、互联网浪潮席卷和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业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以及对求职的态度。所谓就业价值取向即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在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新的变化特点,而高职毕业生又承担着为生产制造业一线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任务。因此探讨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对于培育学生人生观、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1.1由被动依附性向主体性转变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大学生的就业也相应实行统包统分政策,大学生的人才资源去向由国家统一调配,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但是包得过多,统得过度,抑制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毕业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其就业完全依赖国家调配,就业价值取向有被动依附性特征。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以及深入,我国就业政策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率。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专业能力,自主就业择业创业,自觉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由被动依附性转变为有自主独立特征的主体性。就业价值取向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独立自主意识,分析研判自身和客观环境,自觉权衡利弊,用已形成的选择体系在择业过程中进行抉择,这种择业取向的最终目的是将就业所得利益最大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根据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第三方抽样调查,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就业意向受职业发展前景因素影响最大(占总调查人数的30.1%),其次是地域的就业机会(占总调查人数的25.5%)。可以看出毕业生能自主地分析研判客观环境和自身能力,承认客观因素的制约与依赖,并自主将最有利的客观因素作为选择条件,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自主性特征明显。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意识对客观环境的能动作用,即人主动地去认识世界和在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其表现为:求职准备。大学生通过在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综合实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求职过程中增加砝码;求职中。主动积极投入精力时间,在求职面试笔试过程中保持专注;求职成功后。收集相应企业或单位信息、岗位情况,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流程方法,积极进行学生和工作者角色的转变。创造性是指通过开辟新路径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表现为在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另辟蹊径,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从而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

1.2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主要表现形式为:岗位选择多样化、就业观念多元化。(1)岗位选择多样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人才资源稀缺,为保证国家能集中人才力量办大事,在计划经济体制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下,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大学生人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里做国家干部,保证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选择单一;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率的就业政策下,加之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深度融合,新兴职业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网络主播、收纳师、外卖员等。这些都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当代青年学生青睐的时髦岗位。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注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重,培养方式注重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并重,高校教育的变革也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有更加宽泛的就业口径,更多的就业手段。大学生在岗位性质选择上可以选择应聘有编制的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也可以选择民营企业、私有企业施展才华,在地域方面可以选择地域近或远的单位,专业对口方面可以选择与专业对口或非对口岗位,就业行业选择方面可以选择进入服务行业等。(2)就业观念多元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大多是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国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就业观有单纯性和崇高性。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互联网的发展,西方思潮也深刻影响着学生一代,加之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庭中学生有着养尊处优的待遇,生活质量相比改革开放前有很大的提升,也有了更加自由的社会氛围。这使得大学生有个性,思想更加开放,择业时会更多考虑到个人兴趣。就业观念的多元化体现在学生的择业心态多样:既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又有直接就业的心态,也有不拘一格灵活就业的心态,并开始逐渐将眼光投向个体企业、私有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体,进行大胆的自主创业尝试。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不良思想的冲击,沉溺于网络的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形成扭曲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

1.3由精英优越心态到大众竞争心态转变

根据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理论,高校生占适龄人口的15%时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校生占适龄人口的15%-50%时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占适龄人口的50%时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由精英优越心态到大众竞争心态的转变主要与我国大学生人数增加有关。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中国高校扩招前期,大学生人数占比小于15%,我们高校教育处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在当时时期是很珍贵的人才资源,不管当时是统招统分还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也是各个单位争抢的香饽饽,其就业心态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自高校扩招以来,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人数占比超过15%,我国高校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地位似乎从“天之骄子”掉落到“人间凡人”,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之前的天然优越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就业的压力和迷茫,要求高职学生的就业观要顺势而变,主动作为才能找到顺心满意的工作。

2新时代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对策

2.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7月7日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写道,“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要将个人就业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中,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是要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核心,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个人诚信、职业道德进行规正。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思潮的冲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其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无形中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健康形成。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主导,是引领大学生健康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其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旋律,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健康发展。

2.2依靠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作用

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努力获得,积极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即在职业价值追求上物质与精神并重、就业期望符合自身能力和行业情况、职业选择客观成熟的一种倾向性态度。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作为,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才能在思想上指导其择业。积极做好自身心理调适,学会主动减轻心理压力,克服自卑失落焦虑心理;学会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劣势,能了解相关岗位的就业行情,确立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等。只有大学生主动积极作为,才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其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特点。2.3注重家庭教育对引导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有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家庭教育历来注重“学而优则仕”,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个体制内的工作岗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职业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在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因此对就业的岗位不能再局限于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工作岗位,而是行行都可以出彩,行行都可出状元。只有家长改变观念,自己的孩子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会有更大的进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性。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以身示范,淡化名利,踏实做事,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在择业过程中教导孩子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建设中,为国家多做贡献,摈弃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2.4重视高校教育对引导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三观引导其就业价值取向建设;人才培养方向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重,教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的社会建设中,为社会做贡献,教导学生积极投身一线生产中,用自己所学的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定位,掌握就业求职技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中引导学生去一线锻炼自身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去基层就业,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建设项目;加强心理干预和辅导,对出现就业心态消极、自卑、焦虑等择业心态,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导其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定位,主动应聘,正确看待择业挫折等。

参考文献

[1]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8):123-125.

[2]曹蓉玫.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求索,2004,(12):181.

[3]高岩岘.试析《周易》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J].殷都学刊,1998,(4):23.

[4]新华网.回信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EB/OL].

[5]盖世周,刘雅宁,李蔚娅,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62-64.

作者:陆吉瑞 钱丽君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