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探究

摘要: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目标定位向功利主义方向发展、发展定位向个人本位方向发展、就业心态向躺平求稳方向发展等问题。本文以苏区精神为载体,以丰富教学课程内容为保障,增强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认同感,以发挥党团活动作用为途径,扩大大学生主流就业价值观影响力,以构建实践培养平台为重点,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关键词:苏区精神;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就业是大学生踏足社会的第一步,关系到个人、家庭切实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表现为对职业的价值选择和态度倾向。当前,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矛盾化、复杂化等倾向,这对高校思想价值引领工作提出了挑战。苏区精神是苏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铸魂育人功能。新时期发挥苏区精神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探索以苏区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

(一)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目标定位由坚定理想信念向功利主义方向发展

马克思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归根结底是现实的需要,对于个人而言,生存需要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1]。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生存需要和个人理想期望抉择时,潜意识里会将生存需要当成决定性因素,因而在就业的评估、权衡、取舍时将物质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就生活费用而言,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部分大学生会通过勤工俭学等兼职工作来赚取,但整体上所占比例较小,金钱收入及生存需求缺乏概念,再加之当下消费主义和享乐思想盛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远超现实生存需要,固有思维影响下表现为生存需要与享受需要界限模糊,在就业时为维持原有消费水平过分追求企业规模大和收入高的岗位,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与自身能力不匹配,就业困难困境越发凸显,“高不成低不就”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两难处境。

(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背离,发展定位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方向发展

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会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量,最终体现在对职业的定位、判断、分析、抉择上,并通过寻找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职业,获取工作收入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马克思在青年时代便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进行思考。认为通过为人类的利益做贡献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当下,受不良思潮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抉择时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冲突越发凸显,发展定位由社会本位逐渐向个人本位倾斜,具体表现为在就业岗位选择上,多数大学生基层就业积极性不高,更多的人选择办公楼文字类工作岗位,一线特别是服务类岗位需求量大,但大学生主观意愿不强;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东南沿海的发达大城市,对于西部或农村基层工作较为冷淡[2]。并且,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失衡,以至于大学生无法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和时代潮流中,最终导致就业前景不广阔等问题。

(三)创新创业意识弱化,就业心态由争先创优向躺平求稳方向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减弱,毕业时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在逐渐减少,相较于每年庞大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其整体所占比例较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选择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稳定性”强的岗位,创业和就业于民营企业考虑较少或从未考虑,出现企业“千金招人,人才难得”和公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就业场景。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在“创新”和“求稳”两方面失衡所致。从内在因素来看,部分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不强或思想保守,求稳心态影响下本能的“趋利避害”自觉规避创业的各种风险。部分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缺乏明确的创业目标和切合实际的创业计划,自身承受风险的抗压能力较弱,创业意愿随之减弱;从外在因素来看,受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影响,我国整体经济下行,尤其是中小企业出现大量裁员或倒闭现象,受此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时求稳取向重于追求创新创业,在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躺平”心理,不就业或缓就业。同时,家庭的影响也是大学生就业时创业和公考比例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对公务员“铁饭碗”根深蒂固的思维影响着大学生,部分自主意识不强或从众心理较强的大学生就会随波逐流加入公考大军,争先创新的意识也随之减弱。

二、苏区精神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意义

(一)地基石:苏区精神有利于为大学生正确社会认知提供构建支撑

大学生社会认知是其根据所处的社会信息,主观上认知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健全的社会认知是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基础。苏区精神作为久经革命考验的伟大精神,其所体现的时代价值意蕴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提供良好的材料支撑。当今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突出问题之一便是社会认知不健全,导致理想信念模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动机和行动目标的关键因素,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便极易受不良思潮影响而陷入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漩涡,思想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无法清晰认清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清晰的定位。苏区精神的内涵中,坚定信仰是其灵魂所在。党之所以能够保持团结统一,究其根本是理想信念的坚定,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苏区时期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和兵力、后勤等条件都严重不足甚至恶劣的情况下,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领导人始终坚定信念不动摇,坚信党的革命事业必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3]”,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发表了这一慷慨激昂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对未来形势十足的信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这种信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险阻,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启局部执政的实践探索,这也是构建大学生正确社会认知的重要理论资源。

(二)方向标:苏区精神有利于为大学生错位价值准则提供行为导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苏区时期的苏区军民之所以能够在重重困难处境中仍不屈不挠,保持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其核心是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苏区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心为民”宗旨意识和“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主动深入群众,真切关注人民利益需要,以发动土地革命、开展经济、教育等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实事、好事,切实帮助苏区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4]。为了革命的胜利,苏区军民愿意为革命事业牺牲和奉献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英勇拼搏,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最终为人民所铭记称赞。当前,大学生不良的就业观念突出表现之一是过分追求自我的满足,较少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基层服务意识不强。苏区精神能够在艰难的革命年代发挥重要行为引导作用,作为久经革命实践考验的伟大精神,在当代也依然持有强大的引导能力。学习苏区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奋斗进取,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

(三)调节器:苏区精神有利于为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提供调节疏导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浮躁、焦虑情绪突出,甚至萌发躺平心态。产生这一突出心态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择业期望高,还未付出便希望能立即得到高回报,在即将离开高校象牙塔融入现实社会时,既希望能获得高薪酬以实现自身对金钱的需求,又对办公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地地理位置等有较高要求,但自身专业能力有所欠缺,又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和韧性,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苏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艰苦奋斗视作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和经济封锁,始终乐观面对,克服重重险阻,争创“第一等工作”,发扬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推进苏区革命事业发展。通过向大学生讲述苏区故事,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苏区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理念,为大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提供良好的精神激励,帮助大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自我,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激发其自身的潜能和韧性[5],调节就业时的浮躁、焦虑情绪,克服躺平心理,使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直面就业时的困难和挑战,养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

三、苏区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实现路径

第一,以丰富教学课程内容为保障,增强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认同感。大学生职业指导课是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以苏区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要求高校要主动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切实发挥高校教学课堂的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对苏区精神进行独立深入思考,深化学生对苏区精神的感性认知并通过专题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对苏区精神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养成概念与逻辑并重的正确认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一方面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过程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融合,详细介绍党在内部积困、外有强敌的艰苦环境下,为实现心中理想抱负,团结一心,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从旧思想、旧风俗势力中突围建立苏维埃政权,以此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充分引用苏区时期的革命英雄事迹,以历史情境式教育激发大学生的英雄情怀,鼓励大学生向苏区革命先辈主动看齐,引导他们坚定自身理想信念[5],脚踏实地为理想追求奋斗,增加大学生对正确就业价值观认同感。第二,以发挥党团活动作用为途径,扩大大学生主流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与所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高校是广大青年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既要求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积极主动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作风习惯,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容忽视。以苏区精神为主要载体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就是要加强苏区精神在校园党团活动中的宣传和渗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营造争先创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良好校园氛围,持续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就业时的就业心态和价值选择。同时,发挥校园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将官方新媒体平台作为苏区精神宣传的“麦克风”,引导大学生自觉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在专业学习中向革命先辈们“第一等工作”的精益求精精神看齐,扩大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第三,以构建实践培养平台为重点,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关键在于对自身的定位和能力判断。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所产生的创业热情减弱、求稳倾向增强等问题,根本上是自身的定位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所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因此,苏区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实践培养平台的构建,发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真务实精神,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认知水平和自我认同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需搭建好线上的创新创业大赛和线下的创业孵化基地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实践方式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战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带领大学生到苏区农村进行调研考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专业调研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对苏区基层的调研考察,实地具象化学习苏区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和大局观念,让大学生在苏区精神的熏陶下正确看待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统一,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走向基层、扎根基层,实现基层人才引进,筑牢发展根基。

四、结语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崇高精神和革命行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中,高校要不断挖掘苏区精神的价值意蕴和时代价值,推进苏区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生活方方面面,充分发挥苏区精神在思想领域的导向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赵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67-7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栾振芳,苏俊才.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不忘初心”的探索和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1):8-13.

[5]汤丽.苏区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心态优化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

作者:潘荣艺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