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节奏思维训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节奏思维训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节奏思维训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

节奏是构成曲目的基本要素,借由节奏与音调的互相搭配,观者与听者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世界,在聆听的过程中沉淀灵魂,表达情感。对初中学生开展节奏听觉思维训练活动,借助感官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够帮助其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更能使其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形成独特的音乐品味。在为提高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而选择的音乐作品中,节奏强烈、情感丰富的音乐材料并不在少数。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对学生展开节奏听觉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重新感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点,对音乐节奏、音乐情感形成一个初步的理解。在围绕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发起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要回归本质:借助听的过程来掌握节奏,借由对节奏的感知来掌控旋律,正确应用节奏听觉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以此来实现音乐技能、音乐审美的双重教育。

1聆听感受节奏,初步认知节奏

现代音乐研究活动中将节奏定义为“依靠反复、对应的方式对各种元素进行组织,构建有机整体的一种素材”,认为节奏是抒情类音乐作品表现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对于音乐教育活动来说,节奏不仅是作品“内在元素的重复表现”,更是音乐素材的标签,借由节奏的搭配,学生才能够将不同的音乐作品分离开来,完成音乐学习任务。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授课时长较短,学生音乐素质偏低,少有学生能够对节奏的概念、价值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节奏训练工作更是无从开展。借助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节奏的定义,感受并认知节奏,才能落实节奏训练任务。以《思乡曲》的教学为例,借助不同的素材与不同的音乐表现特点,学生获得了掌握音乐知识的全新方法。教师可借助既有的曲目帮助学生了解节奏的有关知识,感知节奏。以《思乡曲》的鉴赏为例,曲目结合中国传统民族歌曲和西方乐器为创作素材,节奏缓慢、平稳,曲目设计主要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具有强烈的歌唱性与倾述性特点。在节奏训练活动中,可从曲目风格的变化、小提琴音调的变化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把握节奏的特色:乐句以e小调为起点,开头委婉,以G大调为终点,感情真挚,十分富有感染力,可从乐器的角度导入节奏的概念。而在乐句上,5-8小节、9-12小节的旋律线条与音调再度发生变化,歌曲的演唱技巧发生转变。在结合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发起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感官进行节奏训练:通过简单地听来记录曲目中的节拍、节奏变化,正确认识强音、弱音、断续音等概念。在形成了音乐感知经验之后,将节奏连续播放出来,从整体上感受曲目的节奏变化。曲目节奏的变化特点极为鲜明,或快或慢,或高或低,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全新的音乐审美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具体的材料鉴赏音乐,感受节奏,了解节奏的表现特点,才能为节奏训练打下基础。

2律动表现节奏,掌握节奏特点

节奏与曲目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音频记忆保存于学生的脑海当中。在曲目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完成节奏训练任务,一旦脱离了曲目的配合,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将停留在“节拍”“音调”的层次,无法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其未来音乐技能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会作出踮脚、挥手等动作,但为了维持教学秩序,教师将其视为“高小动作”,对其进行制止,导致学生失去表现节奏的机会。配合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发起音乐鉴赏教学,教师要将相关曲目与动作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做出动作。“听”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动”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借由听与动的相互搭配,学生将对曲目、旋律有一个新的认识,获取全新的音乐学习经验。教师可尝试借由身体的律动抓住节奏,依靠“小动作”培养学生感知节奏的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节奏意识。以《大海啊,故乡》的鉴赏活动为例,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学生对于“大海啊,故乡,是我生长的地方,海风吹来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一句的记忆最为深刻,因为该句在的曲目中重复出现,教师可将这一句视为曲目中的节奏点,要求学生围绕这一曲目进行“踩点”,抓住音调、声调的高低变化,感受曲目中的节奏。在完成整首歌的鉴赏之后,将鉴赏的对象精确到具体的歌词当中,感受歌词中的曲目变化。部分学生认为,“大海啊,故乡,是我生长的地方”一句节奏平缓,没有节奏点,从而选择其他句开展节奏训练,教师应当允许学生转换对象,确保学生能够抓住节奏即可,避免节奏训练活动的模式化发展。对于音乐节奏训练活动来说,音乐节奏的把握越精准越好,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动作:对于平和、缓慢的曲目,要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摆手、踮脚等细节来把握曲目中的节奏点,对于一些旋律变化较为明显的曲目,则要尝试加大动作幅度。教师要摒弃“动作在音乐教学中无价值”的错误观念,合理设计动作,借此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让学生形成更为浓厚的“听”的兴趣。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将节奏、聆听、思维三个板块整合起来,构筑了音乐教学新模式。在学生尝试用身体的律动表现节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曲目进行鉴赏分析:帮助学生感知曲目中音调、音准的变化,感受演唱者的气流变化,抓住不同的要素表现节奏,才能为节奏训练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持。

3乐器凸显节奏,重新表现节奏

受到个人兴趣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影响,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出色的乐器演奏技能。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其已经形成了对曲目敏感、对乐器敏感的良好素质。对于该类学生来说,其对于节奏的理解可能是笼统而片面的,但其对于乐器的发音特点的掌握则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借助乐器展现节奏,找准乐器中节奏的表现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掌控能力。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利用乐器把握节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找到曲目中学生所熟悉的乐器,要求学生对乐器中的节奏进行整理,完成从个人技能到鉴赏活动的过渡。二是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技能,在演奏的同时感悟曲目的节奏。但在快节奏的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关教学模式似乎很难发挥出作用。教师可尝试借助节奏听觉思维训练来完成教学:聆听乐器的独特音色,配合所听到的声音开展音乐学习活动,然后感悟音乐作品的独特节奏。以《黄河大合唱》的鉴赏为例,在合唱中,曲目的演唱有交响乐团完成,管弦乐,尤其是管乐在合唱中的应用极为常见。这一环节,大号、小号互相配合,使得学生掌握了音乐作品浑厚壮阔的特点,配合四四拍、四三拍转回四四拍的节奏形式,将湍急的水流、健硕的船工带入到观赏者的视野当中,学生对于《黄河大合唱》的理解以《保卫黄河》这一曲目为基准,但在《黄河大合唱》中,所涉及到的曲目极为复杂,围绕某种乐器开展节奏训练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重新感知节奏的机会。配合节奏听觉思维训练的有关要求,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乐器合奏活动,借由乐器独奏展现音乐作品的纯真、纯净特点,隔绝歌词、人声、情感等要素的干扰,重新表现节奏。以百首名曲中的《扬州慢》的教学为例,曲目为歌曲,曲目中带有莺歌燕舞、自然和谐的人文理想,教师可结合竹笛、萧等古典乐器开展独奏活动,帮助学生在聆听纯音乐的同时了解曲目。在完成曲目的鉴赏之后,要求学生尝试重新演奏《扬州慢》,借由哼唱、语言叙述等方式说明曲目的节奏特点。节奏听觉思维训练以练为主,但对于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必须控制“练”的速度,避免操之过急。教师要在节奏、听觉与思维之间合理设计分水岭,避免扰乱学生的学习思路,保障音乐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

4进行互动交流,交流音乐情感

复杂的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给予了学生不同的音乐学习经验,允许学生自由交流,共同进步,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的同时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进而完成音乐节奏训练、节奏知识传播等任务。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掌控力,认为节奏训练的核心在于“听”,不允许学生表达,不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音乐鉴赏教学活动并不能取得预期中的成果。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个体提供了掌握节奏的全新机会,更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素质,使其形成掌握节奏的必要技能。教师可通过节奏听觉思维训练来组织音乐鉴赏活动:要求学生以独立的身份鉴赏相关曲目,在鉴赏曲目之后对音乐作品的特点、情感、旋律进行总结,将所获取到的关键信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教师所看见的不能只有“音乐”,更要关注学生的感性需求,从节奏、听觉、思维三大要素入手,落实全方位的音乐技能训练。以《卡门序曲》的欣赏为例,作为经典的管弦乐曲,《卡门序曲》带有进行曲的强烈特点:借由咏叹调来烘托情感,然后依靠A大调到F大调的转变展现人物的英姿飒爽。在反复出现的曲目节奏中,其足足提高了八度,使得曲目的情感更加饱满、高昂,但在第二部分的,大提琴的哀鸣则暗示了悲剧性主题,使得曲目在不和协音中结束。在《卡门序曲》中,乐器与乐曲的节奏互相配合,展现了斗牛场上的斗志与杀意。在掌握节奏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曲目进行鉴赏:部分学生围绕乐器抓捕节奏,强调曲目中特定乐器材料的应用;部分学生则从曲目的音调变化入手,将凯旋进行曲与咏叹调进行对比,感受节奏变化的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变化特点。《卡门序曲》虽然以兴奋活跃为主题,但其对于悲剧性故事的铺垫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也可尝试从情感入手,借由音调的高低帮助学生解读情感,然后分析《卡门序曲》中的节奏变化。允许学生互相交流,使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不一样的节奏训练技巧,才能持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5学生表现节奏,解读曲目内涵

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节奏是存在于学生心中的音乐要素。随着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不断推进,学生对音乐旋律的表现、作用与感染力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可尝试要求学生表现音乐作品,结合学生的音乐表现水平、音乐学习能力展现节奏的基本内涵,借助学生的反馈优化节奏训练教学活动。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认知是在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积累而来的,通过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可以将学生对于曲目的独特感悟重新开发出来,挖掘曲目的深层含义,从而为音乐教学活动打开新的出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鉴赏教学为例,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选定曲目,结合曲目的节奏特点、节奏规律与学生开展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目节奏变化规律,感受曲目的节奏特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成型于我国的影视作品、民间故事之中的音乐素材,在我国的音乐创作活动中,为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婉爱情,其以管乐器为主要演奏素材,萧、笛等乐器的演奏较为常见。但在“百首名曲”中,学生所鉴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小提琴协奏曲,全新的乐器表现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了新的节奏知识,学生围绕小提琴协奏自由开展讨论:中国古典的萧、笛乐器受到自身材质的影响,音调带有空灵、高昂的特点,《梁山伯与祝英台》节奏缓慢,曲调哀伤,在遇到萧、笛之后,会将两人的悲惨命运与凄美爱情进一步的勾勒出来,给读者以情感上的触动;但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遇到小提琴之后,曲子的节奏特点则发生了变化:在小提琴演奏中,曲目的节奏伴随着音乐故事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梁祝二人相遇,则节奏轻柔,音调迟缓,给人以春日里漫步的美好遐想;但在马文才逼婚之后,小提琴则通过戏曲中的“散板”技巧来表现节奏,以阴沉为主旋律,突出反抗封建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说,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其已经对节奏的激烈与平缓、奔放与压抑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借由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去说明相关曲目的音乐特点,在鉴赏曲目的同时,正确认识曲目当中的情感与音乐元素。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这种“认识”投入足够的关注,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为音乐气息的发挥创造新环境。

6学生选择作品,掌握鉴赏方法

与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相比,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将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了学生,其希望学生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借由主观情感来完成音乐鉴赏任务。在指导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节奏听觉思维训练投入十二分的关注,更要鼓励学生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展现自身的相关技能,学生独立认知、理解音乐素材,掌握全新的音乐作品鉴赏方法,才能获取更多的学习经验。教师可尝试利用学生的独立互动、探究来完成音乐鉴赏教学任务,配合节奏听觉思维训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以黄梅戏《女驸马》的鉴赏为例,课外曲目进入到课堂当中,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学生选择不同的选段进行鉴赏,配合节奏听觉思维训练,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如曲目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一段,写的是冯素珍的意气风发,在鉴赏曲目时,要着重体验人物的心情:虽然高中驸马,但心中思念情郎,此刻心头未必有喜意。这一情绪也借由曲目表现出来:虽然是“意气风发”的唱词,但人物的情感、语态并不激昂,反倒多了一些期盼、落寞。而在“贫贱不移夫妻情,生生死死结同心,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的鉴赏中,则要重点品鉴冯素珍与李兆廷二人的“情比金坚”,在感情上解读相关曲目,体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满足。借由节奏听觉思维训练,要让学生独立鉴赏、感知、体验,让音乐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总之,节奏训练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落实节奏训练,教师应从节奏练习、节奏解读、节奏展现等角度入手,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节奏的内涵,更要帮助其掌握表现节奏的具体方法。强调节奏训练的多元性,不拘泥于眼前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模式,才能使节奏训练活动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作者:周茜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教师发展中心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