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形式论文范文

建筑形式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建筑形式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建筑形式论文

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

1亳州花戏楼建筑艺术形式美

1.1对称与均衡的造型美

花戏楼的建筑中体现了对称与均衡的造型美:一座简单而又古朴的三层牌坊架势结构组成了亳州花戏楼的大门,楼顶的琉璃塔与位于钟楼中部的“参天地”处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中轴线向两边展开来是完全对称的砖塑;牌坊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钟楼,钟楼与大门又以拱门相承,大门两侧分别立有一个铁旗杆,这也是花戏楼三绝中的第一绝.从花戏楼的正面看去山门、铁旗杆、钟楼以及楼顶的砖塑都体现了建筑中对称美的法则.

1.2比例与稳定的结构美

亳州花戏楼建筑不仅具有对称的造型美,同样也体现了一种稳定的结构美.亳州花戏楼整体采用木构体系建筑,结构适应性强,上下层又能相互独立,楼上楼下互不影响,这在其它木构体系中是没有的.花戏楼下层梁柱选用上好的木材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支撑整个戏台,上层穿坊的应用也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梁柱间运用雕刻精美的撑拱既起到了支撑作用也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注重稳定性的观念在花戏楼的木雕艺术中也有体现,而且在注重稳定性的同时更是将比例的结构美发挥到了极致.例如4,戏台精美木雕中人物、动物、植物等等都是按一定比例对现实事物进行描绘.

1.3对比调和的色彩美

亳州花戏楼通体施彩,其彩绘艺术不仅吸收了传统彩绘雕刻与绘画完美结合的精髓,还对木雕彩绘艺术有所发展和创新.花戏楼的建筑彩绘可以与皇家园林的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相媲美,画面浓厚富丽,但又比皇家彩绘艳丽脱俗,色彩搭配大胆,和谐统一.如图5,除彩画雕刻的人物、动物、高山流水,还在画面的最低空白处绘有与故事情节相呼应的景色如蓝天、白云、碧水清波、高深峡谷、娇艳桃花等,用来增添木雕的层次感和神秘感,咫尺之间给人千里之势、虚无相生的无限境界.施以彩绘的木雕,颜色上注重协调,暗与亮的对比,冷与暖的融合都映衬着整个画面和谐的景象,无不透露出独特的色彩美。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形式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含雕刻、绘画、园艺、山池等要素,有着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和谐之美等特征。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很多建筑,象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功用价值非常高。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风格

建筑艺术时人类历史的积淀,能够呈现出特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追求天然之趣为主,由画家、文人、造园匠师们共同打造而成。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图中,主体是不规则平面里面的自然山水,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古典园林观赏性,会设置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并合理布置植物,道路曲折迂回,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美的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一)廊

通畅、狭长、空透、弯曲是廊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景区与景点连接起来,有着组合景物、分割空间的功能。通畅而狭长能够诱发人一种盼望与寻求的欲望,实现“引人入胜”的目的;空透而弯曲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走廊柱头具有框景的作用。当我们散布于颐和园长廊中,能够欣赏到昆明湖全部景色;而苏州怡园的走廊被花墙所分割,墙上设计有各种风格的漏窗,使得园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多端。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材料建筑形式论文

1中国建筑风格形式的演进与变化

中国建筑风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哲学思想、官方的统治思想以及建筑材料密切相关。中国的建筑形式则与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密切相关。远古的原始社会中,劳动人民居住天然的岩洞,这是我国境内已经知道的最早的人类的居住形式。《韩非子》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这句话提出了巢居的住所形式,有专家猜测这或许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的一种原始居住形式,而一些地势很高的地区,人民则可以直接开凿洞穴进行居住。这是由于生产力底下的前提下,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去发挥智慧创造安全的居住空间。距今六千到七千年前,当我国进入氏族社会的时候,开始有人造房屋的出现,其代表样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河流密集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河姆渡村发掘出土的河姆渡房屋;第二种是北方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房屋已经出现相对精细的建筑结构,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而且很多构件上都有榫卯,有的有一处,有的有多处,榫卯结构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耐风性和抗震性,使其居住起来更加安全。这些榫卯由当时的石器工具加工,可见当时的手工艺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木材从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建筑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且由于地势低洼的原因,为了防止潮湿,很多建筑有木架的台基。同一时期里,北方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中,广泛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涂以泥浆的做法来制作房屋,房屋的室内为了安全期间,使用数量不等的木柱子作为支撑,为了巩固房屋,立面和地面会采用细腻的泥土涂抹或者烧烤,使之陶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潮湿,室内地面上出现了防水层,材料为木材或者植物,由于在室内生活,因此,这些房屋设计的有烧火的坑穴和相关的排烟口。

在这些建筑的建设中,木材和泥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由于这些材料的限制,当时应该不会有多层的房屋和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北方的建筑也爱选择地势相对高的地方选址搭建,而这些高的地势也具有台基的雏形。台基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特色,有人俗称中国古代建筑为“三段”式建筑,即一间中国古典建筑通常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成,西方古典建筑也有台基或者类似于台基的结构,如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也出现了几阶的踏步,相对于西方古典建筑,中国建筑更加强调台基,早期的中国建筑台基还是由夯土制作,最早的目的是为了防潮防水,加上建筑本身有一定的重量,为了保证建筑物完工之后不会出现塌陷的安全问题,也需要一个坚实有力的台基,台基后来逐渐用来代表封建等级制度,据说西周时期出现的高台建筑就可以看作是台基的顶峰表现。早期的台基主要用夯土筑成,后来则在建造过程中在夯土的表面包砌砖石,有的甚至还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还有一大类的台基由佛教中的座演变过来,称为须弥座,其形体的表面有复杂的装饰纹样,广泛用于高级的建筑中,如宫殿、寺庙,塔的基座等,目前最早记录的须弥座见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中,发展至唐代其样式到巅峰,非常华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宋辽等时期继承了这种风格,须弥座至元代开始简化,明清时期的须弥座则主张上下的对称形式。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称为“大木作”,也就是建筑的主体,通常由“柱、梁、枋、檩”组成,把木艺在建筑学上推向了一个淋漓尽致的高潮,宋代的李诫根据实际经验著有《营造法式》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工艺,大木作如图4所示。大木作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其正面相邻的两个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也叫“面阔”,开间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当代的建筑,我们通常称室内空间的水平横向距离为“开间”。由于中国古法和哲学的作用,建筑的开间数在汉朝之后大多采用十一以下的奇数(也有少量的偶数开间建筑)。一般来说,民间的建筑用三至五开间,官方的宫殿建筑、宗教的庙宇建筑、政府的署衙建筑用五到七开间,如果用到九开间以上,说明这个建筑是非常正式非常隆重的,例如唐代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和清代北京故宫太和殿则采用了十一开间的规格。由于建筑屋顶的重量,因此,建筑的柱子就要起到承重的作用,把屋顶的重量传达给台基。柱子同样采用木材来制作,有的在建筑的四周,有的在建筑的室内,但几乎没有纯粹用来装饰的柱子而都是有一定的承重任务的。中国古代柱子大多使用圆形的剖面,秦朝出现过方形的柱子,汉代的柱子样子更多,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等新的式样。在上千年的建筑建造中,柱子的位置出现过所有调整的时候,宋代的一些建筑将室内的柱子向内移动,称为“移柱造”,还有一些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了柱子,称为“减柱造”。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个结构,同样由木材制成,其作用在于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过斗拱专递到立柱,在周朝的青铜器中,斗拱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发展到后来出现各种样式,也有单层斗拱和多层斗拱之分,唐朝时候斗拱形式达到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宋朝时候发展到成熟阶段,在北宋的《营造法式》中将斗拱用材分为八等。到明清之后斗拱的尺寸也越来越小,其实用性也有所降低,最后主要是用来进行建筑立面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架则是封建等级的直接体现,常见的屋架都是山形的顶,常见的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其等级不同,分别用于不同的建筑类型。

最高等级的建筑如故宫太和殿,则使用了庑殿顶,一般来说,只有皇家建筑和孔庙才可以使用这类屋顶。歇山顶的样式则结合了直线和斜线的样式,在侧面山墙上保持了一个小的三角形立面,视觉效果感觉棱角分明,结构清晰,这种类型的屋顶在宋元时期最为流行,在封建等级最严格的时代,只有五品官吏家的正堂才可以使用歇山顶。相对于庑殿顶和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则为广大中下层人民所使用,这两种屋顶的样式看起来更加轻松,气质更加随和,结构更加简单。有了整体的木构架,古代建筑墙体常见的有夯土墙和土坯墙,其中夯土墙则是最古老的形式,后来出现了砖墙,最早见于一些墓室中。明代是我国砖结构大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建筑、城墙使用到了砖,有的建筑因为砖的使用而减少了柱子的使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也经历了材料和式样的变化,从早起的茅草、泥土到后来的陶筒、琉璃瓦,从形式上越来越美观,从结构上越来越坚固,尤其是琉璃瓦具有很好的抗水性,同时把建筑装饰的金碧辉煌。近代中国建筑形式变化很大,主要是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到来,年鸦片战争后的一些开放口岸城市率先出现了西方样式的建筑,这是一个承上启下,新旧交接,中西融合的建筑过渡时期。建筑结构科学的发展是建筑发展的重要成就,西方的力学、结构学传入中国后,使我国改变了过去建筑沿用传统法式的做法,而采用了能够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建筑结构科学。1863年,上海法租界承建公董局大楼,中国工匠魏荣昌中标,这一个事件开创了中国建筑工匠由传统水木业走向近代承包营造业的时代。如下图所示是一个新型建筑的例子,即北京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的大楼。西方新的建筑材料传入了中国,催生了新的建筑形式,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有砖木混合结构、砖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世纪中期就出现了砖木混合结构,当时建造的外国古典样式的大楼普遍采用这种结构。虽然采用的仍是传统建筑材料,但其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有很大改进之处,使得当时的建筑可以做到更高的层数,如1891年建成的上海中期江海关可以达到5层。砖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开始普及,这类建筑的立面用很厚的砖石进行承重,楼层间用工字钢固定,建造这样的建筑会使用大量的钢材,如1903年建成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就是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总体来说,中国近代的建筑技术在建材种类、结构计算、施工工艺、设备水平等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但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建筑材料工业基础的薄弱,近代中国的建筑行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体现了建筑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局限性。

2建筑材料和建筑样式的关系

建筑形式往往由生产力水平、建筑思潮和建筑材料来决定,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只能使用自然材料来完成建筑,而近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升,新型建筑材料也带来了新的建筑思潮,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得建筑从跨度到高度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近代开始,建筑设计师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不再像古代的工匠那样社会地位底下。所有的建筑也不像原来那样千篇一律,从近代开始,在近代新式的建筑中,几乎找不到两栋一样的建筑,此时才真正可以成为建筑的设计。

作者:贾琳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羌族建筑论文:羌族建筑形式探析

本文作者:焦凤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羌族建筑形式与羌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羌族建筑形式是羌族文化的外显形式,而羌族文化则是羌族建筑形式的制约力量。从某种含义上来说,羌族建筑形式与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稳定关系,当人看见或想到羌族建筑时必然联想到羌族。因此,羌族地区改造居住环境、修建永久性住房以及以后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建筑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的考虑上都应该把握这种“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式,避免造成解读上的混乱和文化上的不匹配。

羌族建筑形式的优劣势

任何建筑都存在建筑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当选择某一些功能的同时,必将放弃一些功能。

羌族建筑的优势有:①采用石砌土夯技术使建筑达到坚固稳定、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的效果;②就地取材,建筑成本低;③建筑从外显到内在形式的各功能之间的布局充分反映了羌族的战争与宗教文化,适用于羌人的生产、生活要求,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④羌族地区地处山区,位于“大九寨国际旅游线”,民俗文化保存良好,羌族建筑是吸引游人的一大标志亮点。

羌族建筑的劣势为:①羌族建筑中保留了大量农耕文化元素,在建筑的室内布局上存在着人畜混居的典型现象,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的厕所。村寨中没有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存在着乱堆乱放的现象,卫生条件较差。②考虑到防御功能,室内开窗较少,通风口设计为里大外小的锥形孔,厨房为开放式厨房,油烟无法及时排除,因此室内空气质量与采光效果较差。③大部分羌族民居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老房子”,建筑材料采用的都是原始材料,抗震性较差。④现代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电话、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及,而羌族建筑多为老房子,电线为明线,防火隐患较多。

羌族建筑形式与人居环境改造结合的重要性

点击查看全文

石牌坊建筑形式论文

一、隆昌牌坊群的建筑布局形式与建坊方式

单坊在我国比较常见,但单坊就好比一个点,难以形成领域性较强的空间。而多座牌坊沿纵向轴线排列就能形成一个有序列性、引导性的围合空间,能集中表现我国古时“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和人们的精神诉求,衬托出牌坊建筑造型的严肃庄重和华美壮观。这种纵轴线排列有笔直排列的,如山东曲阜孔庙及孔林的牌坊;有曲折排列的,如安徽的棠樾牌坊群和四川的隆昌金鹅镇牌坊群,如此多的牌坊按纵轴线近距离有序排列,这在我国牌坊建筑史上实属罕见。隆昌县牌坊群有13座牌坊,呈念珠状分布在隆昌城南、城北的巴蜀古驿道上,系清代牌坊建筑鼎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远远望去,鳞次栉比,俨然成群。牌坊从北关到南关分别是:郭陈氏节孝坊、禹王宫山门坊(锄莠安良碑)、牛树梅德政坊、孝子总坊、刘光第德政坊、肃庆德政坊、郭玉峦功德坊、舒承百岁坊、节孝总坊双坊、李吉寿德政坊、觉罗国欢德政坊、郭王氏功德坊等,不仅包含了忠、孝、节、义四类,而且有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观赏坊多种类型,可谓种类繁多。棠樾牌坊的建坊方式皆为家族筹资自建,而隆昌牌坊群的建坊方式不仅有一般规律的“官建”,还有“官准民建”(如郭玉峦功德坊)、士民公建(如刘光第德政坊)、“民建公助”(如节孝总坊)、“民建”(如舒承百岁坊)等。棠樾牌坊群四柱冲天,正侧匾顶无帽檐,素面弧形石板为护坊,四柱三匾的造型比较简单。隆昌牌坊群除舒承百岁坊外均为四柱三间三重檐五楼,顶冠“品”字三重檐帽,鸱吻鳌尖冲天,四大柱辅以八面抱鼓石,圆雕青狮白象雄踞踏座,各级楼檐层层收缩向上,具有强烈的动感。因此,从整体的布局效果来看,如果说棠樾牌坊群是以清丽俊秀著称,那么隆昌牌坊群则以浑厚雄伟见长。

二、隆昌石牌坊的建筑形制和建筑材料

隆昌县境内现存17座石牌坊,全为非冲天式石牌坊。其中仅有一座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其余皆为清代牌坊。大多数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楼仿木牌坊,此外还有四柱三门二重檐斗拱式镇山坊及六柱五门三重檐五楼青砖彩塑嵌瓷镶花牌坊。四柱三门五楼仿木牌坊在明朝的南方地区比较常见,安徽的徽州地区,广东的潮州地区,以及江西、湖北的明朝石牌坊大多是这一形制。到了清朝,这种建筑形制相对复杂的石牌坊在南方一些地区得以简化,以便于推广和建造。如现存的石牌坊数量最为集中的徽州地区,自清朝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四柱三间五楼的石牌坊,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和双柱单间三楼石牌坊。相同形制的石牌坊由于建筑材料不同,其外观的整体效果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点,隆昌石牌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不同地方的石牌坊大多用多种建筑材料制成,如徽州的石牌坊常用的石料有麻石、黟青石、茶园石、砂岩石和灰凝石等,江西的石牌坊常用石质有砂岩石、花岗岩、灰凝石和豆绿石等。有的石牌坊全部用一种石材制成,如许国大牌坊就是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重,有的一块就达四五吨。隆昌县在历史上被誉为“青石之城”,其资源颇为丰富。隆昌青石硬度仅次于花岗岩,外观青色,纹理稠密,光洁细腻,防滑吸水,被雨水润湿后更显碧澄透绿,清洁秀丽,是雕凿古建构件及工艺品的上好石材。隆昌石牌坊全部用青石建成,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使石牌坊的骨架与三层檐楼、匾额及空花板等部分浑然一体,以一个整体的几何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高大轻盈之感。

三、隆昌石牌坊的雕刻装饰艺术与工艺

我国北方牌楼大多采用木结构,一是由于木材丰富,二是由于木材易于加工处理成所需要的形状。我国很早就掌握了木材的各种榫卯搭接技术。对于在木制牌楼上雕龙画凤,以及在庑殿顶上雕出屋脊鳌鱼吻、瓦垄、勾头、滴水,檐下做斗拱重翘并出斜拱等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在质地比较坚硬的石料上进行大规模的雕刻装饰,其加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石牌坊中,多是比较简易的石牌坊,而不做鳌鱼、瓦垄、勾头、滴水等雕饰。而隆昌青石牌坊传承了北方牌楼的装饰方法,其雕刻工艺精湛,成为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代表。由于用于隆昌石牌坊的青石成色单一,所以青石牌坊上的石雕装饰显得尤为重要。在隆昌的每一座牌坊上,无论是花板、檐楼、斗拱,还是立柱、抱鼓石、雀替、额枋,无一不精雕细琢。各坊根据自身褒扬的主题内容,要么取材于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大舜耕田”“仙姬送子”“魁星点斗”,要么以寓意的手法对传统吉祥物分别运用浅浮雕、高深镌刻,甚至镂空凿剔技法,深浅明暗结合在坊体上,精工雕琢出一幅幅生动而别致的画面。隆昌青石牌坊比较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装饰艺术造型的美学特质。如此高的雕刻工艺究竟来源何处?只要看一下隆昌的地理环境就可以找到答案。隆昌距离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和以“古、多、精、美”著称的“中国石刻之乡”安岳石刻不过百余千米。三者从时间上看,安岳石刻要早(唐宋时期),其次是大足石刻(两宋时期),最后是隆昌石牌坊(清朝)。可以说,隆昌石牌坊的创制必然继承了大足石刻的雕刻技法。如大足石刻“在具体刀法的施展上,便是有机地融合了直平刀法、凹入圆刀法、凸起圆刀法诸刀法技巧的”。隆昌石牌坊亦是如此。在隆昌石牌坊中,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如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都有广泛的应用。隆昌石牌坊与安岳石刻、大足石刻一样,同属于卓越的巴蜀石刻艺术。这使得隆昌石牌坊具有较深厚的雕刻技法基础,其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作者:张强 彭永馨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