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代院落建筑形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引言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梁思成先生就曾指出:“两汉时期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①。可见,中国建筑至汉代已走向定型和成熟,其形式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两汉四百年的相对稳定使得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纷纷修建宫殿、苑囿和宅院。在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徐州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中国两汉文明的发源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其境内曾建有大量丰富的门阙、宅院、楼阁、仓储、亭榭……纵然这些建筑现已不复存在,但徐州地区保存下来的大量汉画像石则为研究汉代建筑的形式功能等提供了直观的形象资料。汉人生时崇仰鬼神,死后崇仰厚葬,迷信好名,加之徐州地区盛产石灰岩青石,因此,汉画像石祠堂、墓葬等便在徐州一带兴盛。汉画像石雕刻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很多刻有汉代院落的图像,本文通过对这些图像的解读研究,从画像的抽象性与示意性层面上分析汉代院落的建筑形式、建筑特点及其空间关系,并探讨其所反映的汉代思想。
1汉代庭院形式概述
《汉书•晁错传》“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②这里描述的就是汉代民居的基本形式,即为一间堂屋、两间内室、外门内户,形成“门、庭、户、堂、内”的汉代院落的基本结构。“堂”是汉代庭院的核心主体,人们可在堂内进行宴饮、接待宾客等重要活动,汉乐府诗《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鹤鸣东西厢。”可以作为佐证。“内”意为后寝空间,是休憩的场所,较为封闭幽静。关于“户”和“门”,这里做一区分:“户”和“门”皆为门意,外部之门称“门”,内室之门称“户”,而户门除了空间上是内外的分界,在时序上亦是阴阳消长的分界。《礼记•月令》孟春“其祀户”,郑注:“春,阳气出,祀之于户内,阳也。”孟秋“其祀门”,注:“秋,阴气出,祀之于门外,阴也。”③此外,厨房、仓、圈、厕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人们生活居住的环境,反映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哲学观点。
2汉画像石中的汉代庭院
2.1庄园
汉画像石出土于徐州市铜山县茅村汉墓,整幅图描写东汉庄园建筑,展现了一幅大型生活画卷。文件记载中,汉代大族兼并及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比较严重,加之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大的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就要同时发展畜牧养殖手工业等,本幅汉画像石就是一个大型庄园生活的再现。画面右侧立有双阙,表现的是入口空间场景。《诗经•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桃兮达兮,在城阙兮。”④这是史料最早关于阙的记载,说明当时城门两侧已建筑有阙。《白虎通义》云:“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⑤阙是我国古代城垣、宫殿、宗庙、陵墓或宅第前面的一对建筑物,用来表示入口显示等级。在汉代,双阙所形成的入口空间被视为通往仙界之门,其代表了进入仙界的堂前空间。双阙间是庭院的外大门,门厅屋面为单檐四阿式,正脊平直且较短,两端翘起;垂脊较长,端部翘起大小角度和正脊无异,硕大的屋顶形式与建筑外墙形成有趣的檐下灰空间,强调了屋顶的结构。檐部挑出斜面及斗拱,为一斗二升,由立柱承托。檐下刻大门,门嵋、门框清晰,由两扇门扉组成,门扉上饰铺首衔环。屋宇之上的一对凤凰尤为引人注目,虽然由于石头尺寸大小问题,没有精细刻画出凤鸟的眉眼翼尾,但是仍可窥出凤鸟挺拔的姿态。那双凤鸟脖颈弯曲,挺胸卷尾、昂头对立,头部无凤冠,凤足苍劲有力,凤尾类似鱼尾般略微短小,造型柔美鲜活,富有动感。我国汉代宫殿、宗庙、宅第等建筑形式,基本是以中轴对称下的院落空间为主,形成一个或多个院落的建筑空间。本幅汉画像石未采用沿中轴线进行纵深方向表现建筑院落的方法,由于画像大小受到限制,亦或是汉代艺术家们习惯于在横向上表现建筑纵向序列,而这种横向展现建筑院落的汉画像石案例在汉代屡见不鲜。院落式的建筑组群在本画像石中被安排在双阙一侧,紧邻汉阙的是会客的前堂建筑,其进深方向(即前堂上方的建筑)应是后寝建筑。前堂建筑和后寝建筑的屋面与门阙略有不同,相较而言,正脊较宽,垂脊平直,形成的坡度较平缓,屋脊端部皆有翘起。前堂后寝的左侧建有一些附属建筑空间,如马厩、庖厨、仓楼、作坊等,这些附属建筑在现实中应是建于主体建筑空间两侧,而在汉画像石中则排列在一起表现,屋檐较宽大,屋面与立柱形成的半室外灰空间可以用来喂马、拜谒等,是良好的交流场所。按照从下往上的分析顺序再进行释读,不难发现画面建筑的下层部分呈现给我们的是庭院的外部空间,是用来会客、做饭、停车喂马之所;而上层建筑空间则是表现家庭生活的内部空间,是相较私密的场所。整幅画卷建筑院落表现的或高或低,形成建筑的“错层”,或纵横交错,空间时间都在不断变化着。
2.2祠堂画像
本幅汉画像石出土于徐州贾汪白集汉墓祠堂东壁。画面从下向上数二至四层刻画的是建筑图像,但并非是我们看到的单幢三层楼阁建筑,而是层层递进的庭院建筑,众多庭院组成盛大的迎宾宴饮空间。本幅汉画像石的释读顺序应该是从下向上、由右至左,最下层建筑是迎宾的外大门空间的示意,通过大门进入前堂,室堂类建筑是建筑院落中作为正堂或接待外客的建筑,一般在院落中处于中心或靠前的位置。主人在堂内宴会宾客,可以想象当时歌舞升平、鼎食鸣钟的欢乐场面,再往后就是后寝院落空间,墙垣封闭免受打扰,妻妾们在寝室内透过窗户观赏室外的热闹与繁华。门户、前堂、后寝皆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外大门为单檐四阿顶,正脊平直,两端翘起,垂脊较长,同样大小同样角度的翘起在垂脊两端亦有出现,屋脊上有走兽攀爬。檐柱立于石柱础上,柱身上下粗细相同,无卷杀或收分,双柱对称,上托一斗二升斗拱。柱间大门由门楣、门框及两扇门扉组成,门扉上同样饰有铺首衔环。前堂与后寝的屋顶形式与外大门无异,遵循了画面的和谐统一性,从图面上看,二者可以认为是干栏式建筑,底部建筑形式被下方建筑所遮掩,只露出了外部建筑形象。而它们旁边的附属建筑可以认为是楼阁式建筑的示意,也可以认为是单层建筑,分别隶属于前堂与后寝不同的庭院空间。汉代画像石具有一定的示意性,与真实存在的汉代建筑形象存在部分出入,在建筑序列空间的表达上存在汉人的主观意识。从这样的视角去解读汉画像石,就不难理解图中的三层建筑为何并非楼阁而是多个院落的组合。画面之所以有这样组织形式,建筑之所以有如此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是为了呈现出一种盛大喧嚣的场景,每个院落进行自己的或迎宾或饮酒或且听歌舞的形形色色的活动,各个院落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壮观的建筑空间。
3汉代思想
3.1“羽化升仙”
汉代是神仙思想极速发展阶段,不死和升天是汉代神仙思想的两大特征。汉人对“飞动”的屋顶形貌的向往便是升仙意识在具体建筑表象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汉代屋顶的“飞动”意识是“升仙”思想的引申。古书《汉赋》中描述的建筑,以神仙居较多,在对屋顶形貌描写的语句中,多展现了一种“飞动”的态势。比如描写屋梁、屋椽凌空而飞,又比如屋顶、檐口的装饰形态,皆再现了屋顶的“飞动”之势。“凝重与飞动的统一,是秦汉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周均平.凝重与飞动的统一—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⑥故笔者认为“羽化升仙”的思想观念是建筑屋顶飞动形态的源头,同时也为后期形成凹曲屋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3.2屋顶理想与屋顶形式关系
从殷商至两汉,人们对于仙界世界的渴望与日俱增,从而使得建筑屋顶呈现飞动的状态,根据现有的汉画像石材料研究,汉人把羽化的思想展现在建筑屋顶的形式上,由飞动进而衍化出正脊起翘—垂脊起翘—角翘—屋面凹曲。出土于徐州铜山县利国汉墓,展现了当时酒肆的场景,院落中建筑的正脊、垂脊端部有翘起,屋脊两端起翘的形态与两翼上翘的形态相吻合,人们通过屋脊起翘模拟仙、兽的双翼来表现屋顶的神性。图中立于脊上的凤鸟也寄寓了屋顶“升仙”的理想。可以说最初汉人是通过变化的屋脊、屋边来表现屋顶的“升腾”—“弯曲的屋脊,使得屋顶具有明确的升腾之势”。因此,屋脊起翘可以说是汉代“羽化升仙”理想的产物,升仙这种意识形态是形成汉代屋顶形态的源头之一。笔者针对55幅汉画像石进行分析。
结语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均以院落式的空间布局为灵魂,至汉代,院落式建筑空间更加规范成熟,不管是汉代宫殿遗址,还是礼制建筑均以院落式布局为主,徐州汉画像石图像以其艺术视角抽象地示意了两汉时期院落的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同时,其建筑屋脊存在的广泛翘起反映了汉代避邪驱鬼、羽化升仙的宗教理想。
参考文献:
[1]刘亚、周长江、杨哈韬.灵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34-1842.
[2]傅昊.基于建筑符号学理论下的安藤忠雄建筑构成手法特征[J].江西建材,2017(23):24-24.
[3]张卓尔.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4):00086-00086.
[4]郭俊杰.建筑•语言[D].天津大学,2007.
[5]冷旭.浅谈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J].中国房地产业,2012.
[6]李倩.当代建筑领域中设计概念的生成与表达[D].华南理工大学,2012.
[7]邓一泓、陆轶辰.结构表达与建筑概念的延伸——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屋面结构设计[J].建筑技艺,2016.
作者:庞一村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