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侗族寨门的建筑形态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侗族寨门的建筑形态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侗族寨门的建筑形态浅析

现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寨门的防御意义逐渐消失,村寨的标志及地域的界定作用成为主要功能。寨门作为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蕴含着侗族千年的民族本土文化,是一种共同认可的象征符号,构筑了侗族人民在思想上、观念上的认知和交流的场所。广西三江侗族寨门与中式传统建筑的门不但在礼制观念都有相互联系,而且在门的朝向和方位上也息息相关。中式传统建筑的门大多坐北朝南,背阴向阳,以北房作为正房,以南门为正门。南入门为阳宅。这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属于大陆季风气候,面南开门,背阴向阳,光线好,夏季可纳南来清风,冬季可挡寒风,这种顺应天时地利的居住民俗,被风水理论所接受。同样侗族寨门也是结合“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在寨门选址及朝向上大部分朝向东南,以纳吉气,保佑整个村寨平安吉祥。侗族寨门作为地域性建筑,它的发展的是离不开中式传统建筑的门,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

广西三江侗族寨门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该地区属于的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由于海拔的原因,受风向及纬度的影响,春季阴雨寒冷潮湿,夏季高温暴雨,三伏秋季容易干旱,冬季有伴寒霜。而且加上夏、冬季风的交替影响,该地区降水量的季节不是一样,4-9月雨水比较多,其降水量为全年的70-85%,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为干旱期,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容易发生火灾[1]。

(二)社会民俗及建筑特征

侗族的民俗文化大多从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一种时代感。包括侗族歌曲,戏剧,神话传说故事,舞蹈,诗词等。还有就是工艺美术方面,它们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染织刺绣、编织、银饰、雕刻、绘画等方面,它们都反映出质朴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2]。但最令人赞叹的是集侗族民间艺术之合的侗族建筑。由于侗寨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村寨多因田建村,因地建寨,选择近水傍山向阳的山坡上,建筑顺山式等高线呈阶梯式布局,朝向多为东南向,在高低弯砍的地形中,巧妙运用平台,踏步,廊道与地形巧妙的结合,在自然中寻求规律,在随意中寻求创新,灵活多姿,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相结合,让建筑更具地域民族特色。

寨门的建筑形态特点

(一)寨门形式分类

三江侗族建筑种类各式各样,侗族村寨的民居和公共建筑是侗族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寨门作为三江侗族村寨的公共性建筑起到了标志性作用,同时渗透着该地域的风俗文化和礼制观念、而且也蕴含民族的共同记忆。寨门造型种类繁多,或似牌楼,或似风雨桥、鼓楼等,把山清水秀的侗族村寨打扮的极具特色。侗族工匠在建造时,遵循和谐、均衡、对称等规律,结合折线,斜线,直线,曲线,然后进行重构和解构,构成均衡协调,比例对称,完美规整的建筑艺术造型,使寨门更具一种自然朴实,规范稳定的形式美。三江侗族村寨规模大小不同,小的由几十户组成,大的有数百户乃至上千户。因此小的村寨就开一个寨门作为进出的标志性通道;大的村寨开两个或更多寨门供居民通行。三江寨寨门很多,但其特点和建筑形态都不近相同,按其形式分类有以下几种,分为门阙式和干栏式[3]。

1.门阙式

门阙式是三江侗族村寨分布最广泛的。是形式最为多样的的寨门之一,许多寨门用木料或竹子修成,样式成牌楼状。框架有四柱、六柱或八柱的;或者是一间或三间的;有的单独立于村寨周边的;有与风雨桥和鼓楼连接建造的。还有的寨门呈门房的样式,一到两步架进深,内设长条形椅凳和美人靠;有的将门两侧加厢房,似凉亭供村民使用。这类形式的寨门更多的不是体现防卫作用,而是突出其标志性作用,用来界定区域空间的,因此“形”是其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追求更强的装饰性,这类寨门还采用了如意斗拱(俗称“蜜蜂窝”式的斗拱)加以浓厚的色彩进行装饰,使得寨门的门头和门楣更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外形更具特色,更显装饰性。何为蜜蜂窝式的斗拱?它的基本单元是由一根长栱和两根组合成一定交角的小栱组合而成,栱头的部分作简单的曲线形和圆弧形的造型,然后再进行基本单元的交错排列,互相穿插,联合成为一个整体,长栱层层向建筑物外挑出,用来支撑顶部檐檩,在檐口下形成紧密而艳丽的装饰。

2.干阑式

干阑式是三江侗族村寨最常见的建筑形式,然而促使干阑建筑产生和一直沿用到现在,其原因有很多,如炎热潮湿的气候,难以防御的虫蛇,猛兽,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最重要的是该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确切的说干阑式建筑是人门主动选择和创造的建筑形式。三江侗族寨门在构造方式上大体与普通干栏式民居相同。大多采用穿斗式结构,一般分为五柱七瓜”的木构形式,侗族寨门称为“整体建竖”。方法是用一个梁将旁边的立柱及中柱串联,在每根长柱的上、中、下部分分别开榫眼,以仿作为连接件,上榫眼的穿枋处于顶面部分,中榫眼的穿枋处于中层楼板部分,下榫眼又称地脚孔,安上木枋以嵌固板壁。横向每排用三根、五根、七根柱串联,中柱最长,前后柱最短,长短柱再用瓜柱(短柱)相连,形成排架,将排柱之间用枋连接起来[4]。形成房屋的整体构架,柱脚之间设置穿枋连接,使房屋的底部更稳定,而寨门底部为架空,中柱不延伸至地方,直到上方房屋的部分,架空部分再加门楣和门扇。干阑式寨门上半部分的房屋在古代是供村民瞭敌和报警的。

(二)寨门结构

寨门的形态结构一般由门头、门楣、门脸等三部分组成。

1.门头:在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古代门的形象,这是一种建筑群的大门,左右两根立柱,上面架上一横梁,门扇就安在这个由两柱一梁组成的门框上。为的是进出入大门的人免受夏日阳光的照射与平日风雨的淋袭,同时也为了保护大门,在门框上安一个不大的房顶,称为“门头”寨门的门头(屋顶形式)(多以悬山顶和重檐歇山顶为主。顶部多用瓦片和杉树皮覆盖。悬山屋顶前后有两个坡面,与硬山很接近,只是屋面的部分挑出山墙以外,悬山式门头的寨门结构很简单和侗寨民居的屋顶很相似。但由于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原因,悬山式的门头除了满足遮风挡雨的外,其审美要求随着形式的变化也随之改变,出现了重檐歇山顶,歇山式门头很像庑殿顶和悬山顶的融合,屋顶上部是两坡悬山,下面是四面坡的庑殿,顶面有一条正脊,两边各两条垂脊,下面有四条戗脊,一共九条脊,歇山建筑也有单檐和重檐,但三江的寨门大多用重檐。重檐是侗族建筑中最为典型的屋顶形式之一,这首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和气候决定的,三江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地湿润形季风气候,由于海拔高,受纬度和东南风的影响,春季阴雨寒冷潮湿,夏季高温暴雨,这就需要从构造上解决建筑能遮阴,避雨,防潮通风等问题。其次是原本的建筑构造的影响,在采用干栏以后,加上受地形的限制和土地资源有限,建筑只能向高度空间延伸,由于出檐的深度和防雨、防晒保护成正比,檐口高度和保护面成反比,建筑建的太高对建筑屋的底部防水不利。由于材料和受力的限制,屋面的出檐也不宜太深太长,仅靠屋架的“穿”出挑支撑挑檐檩是没有办法挡住建筑底部的雨水和阳光的,再加上长期的风吹日晒,木料容易受潮受霉而腐烂变形,是寨门的安全性受到影响,所以只能降低加深檐部,形成重檐,才能使寨门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门头除了悬山和歇山式的屋顶外,有时还和鼓楼一样,采用攒尖顶,在三江侗族地区有部分的寨门就采用这种形式。上层采用四角攒尖顶,下边加以如意斗拱,下层采用歇山式屋顶进行融合,更显造型独特。所谓的攒尖顶是顶端屋面都是向上集中一点,形成一个尖顶。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

2.门楣:就是门的正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通常它都是采用粗重实木制作而成。旧时满族也叫它“挂旗”是一种类似剪纸的装饰,三江侗族寨门的门楣没有什么特殊变化,也是一道木制横梁,在上面加以龙形图案的装饰,或是题字来表现他们的图腾崇拜和社会思想文化。

3.门脸:在门的上方和两边形成了一个包装的饰面,犹如在人的脸上进行了美容和化妆,所以将这种形式称为“门脸”。

寨门的生态特性

建筑生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融生”和“共生”。“融生”是指建筑必须与所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共生”是指建筑与其它周边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三江侗族寨门建筑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寨门对气候的适应性,由于三江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地湿润型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足,而且夏季炎热潮湿,山谷容易产生瘴气,同时大部分地区土地潮湿,不适于居住。在复杂的气候环境下,侗族村民对寨门采取干栏式结构,用特定的木架结构将底层架空,从而使建筑具有一定的防潮作用。增加寨门的使用寿命。一方面材料和结构的生态性,材料是建筑构成的物质基础,由于三江地处多山且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木材茂盛。因而在建筑构架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石材和木材,竹材为主。人们依据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产生了木、竹、土、石、草等为综合建筑材料的公共建筑形式。对材料的综合利用,使得自然材料的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生态材料的运用也使得建筑外观与自然环境趋向和谐,建筑与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亲和关系;而且这些自然的材料也便于回收及重复利用。同时就地取材原则节约了运输的成本,利用当地技术建造,因此具有极佳的适用性和生态性。另一方面侗族寨门几乎都是使用木构架,木材具有柔韧性,木构架普遍采用的是榫卯构造联接,因此这种结构也具有了一定灵动性,节点有点类似于人的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并且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灵活的建筑方式具有一定的抗震效果,地震时,木构架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产生的影响。侗族公共建筑中的这种仿生性结构,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现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寨门的防御意义逐渐消失,村寨的标志及地域的界定作用成为主要功能。寨门作为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蕴含着侗族千年的民族本土文化,是一种共同认可的象征符号,构筑了侗族人民在思想上、观念上的认知和交流的场所。在感叹西南地域性建筑文化灿烂与悠久的同时对其现在的发展不免有些担忧,由于经济及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和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使寨门建筑失去保护而逐渐消失。侗族寨门建筑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历史遗产。如何使侗族寨门的建筑形式得到延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本文作者:姚俊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