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花戏楼建筑形式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亳州花戏楼建筑艺术形式美
1.1对称与均衡的造型美
花戏楼的建筑中体现了对称与均衡的造型美:一座简单而又古朴的三层牌坊架势结构组成了亳州花戏楼的大门,楼顶的琉璃塔与位于钟楼中部的“参天地”处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中轴线向两边展开来是完全对称的砖塑;牌坊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钟楼,钟楼与大门又以拱门相承,大门两侧分别立有一个铁旗杆,这也是花戏楼三绝中的第一绝.从花戏楼的正面看去山门、铁旗杆、钟楼以及楼顶的砖塑都体现了建筑中对称美的法则.
1.2比例与稳定的结构美
亳州花戏楼建筑不仅具有对称的造型美,同样也体现了一种稳定的结构美.亳州花戏楼整体采用木构体系建筑,结构适应性强,上下层又能相互独立,楼上楼下互不影响,这在其它木构体系中是没有的.花戏楼下层梁柱选用上好的木材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支撑整个戏台,上层穿坊的应用也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梁柱间运用雕刻精美的撑拱既起到了支撑作用也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注重稳定性的观念在花戏楼的木雕艺术中也有体现,而且在注重稳定性的同时更是将比例的结构美发挥到了极致.例如4,戏台精美木雕中人物、动物、植物等等都是按一定比例对现实事物进行描绘.
1.3对比调和的色彩美
亳州花戏楼通体施彩,其彩绘艺术不仅吸收了传统彩绘雕刻与绘画完美结合的精髓,还对木雕彩绘艺术有所发展和创新.花戏楼的建筑彩绘可以与皇家园林的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相媲美,画面浓厚富丽,但又比皇家彩绘艳丽脱俗,色彩搭配大胆,和谐统一.如图5,除彩画雕刻的人物、动物、高山流水,还在画面的最低空白处绘有与故事情节相呼应的景色如蓝天、白云、碧水清波、高深峡谷、娇艳桃花等,用来增添木雕的层次感和神秘感,咫尺之间给人千里之势、虚无相生的无限境界.施以彩绘的木雕,颜色上注重协调,暗与亮的对比,冷与暖的融合都映衬着整个画面和谐的景象,无不透露出独特的色彩美。
1.4精雕细琢的装饰美
亳州花戏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既符合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也涵盖了古典儒家、道家伦理道德精神风貌的文化特征.它将建筑中的极简和极繁、古朴和华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花戏楼古拙朴素的砖雕艺术、精巧极致的木雕艺术.
1.4.1古朴的砖雕艺术安徽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亳州花戏楼的砖雕艺术可谓是徽州砖雕中的佼佼者,题材多是反映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亳州花戏楼砖雕创作的构思和构图分前景、中景和远景,雕刻一般采用高浮雕和镂空雕,“一块方不盈尺的砖面上,可以透雕出几个层次,砖面的布局常常如整幅立轴和手卷的画法那样严谨”.亳州花戏楼砖雕多为人物透雕,构图尤其复杂.皖南地区的砖雕普遍都是三透或者四透,而亳州花戏楼的砖雕最多可达七透,这在砖雕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如图6,第一层是镂空雕刻的菊花;第二层是圆雕雕刻侃侃而谈的轿夫,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第三层是轿夫后面镂空雕法的官轿;官轿后面抽烟袋的轿夫以及轿夫旁边的灌木丛是砖雕的第四层;第五层是后面中景的植物、院落前的桌椅、院落大门;第六层是后景院中的树木直到最后一层的正堂大门一共是七透,整副砖雕布局合理、疏密有序、人物传神、雕工细腻.。亳州花戏楼内容虽多取材戏文故事,但工匠们更追求意象表达,以意象为前提,运用装饰手法将生活的愿望、理想与自然中所表现的物象进行主观再造.依照美学法则对各种物象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高度的提炼、夸张、修饰,充分利用雕刻艺术及制材加以表现,风格古朴细腻,雅致精巧,有极强的装饰性,呈现出亳州花戏楼砖雕的独特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的艺术享受.
1.4.2华丽的木雕艺术亳州花戏楼木雕工艺分为大木透雕和普通的木雕工艺,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当属大木透雕.人物形象雕刻的栩栩如生,搭配高超的彩绘技术,既表现了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巧,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雕刻工匠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徽派砖雕木雕将戏文故事中的情节表达发挥到了极致,将戏台的建筑装饰和演出功能相结合,增加了亳州花戏楼的装饰性和娱乐性.木雕有“八仙图”、“长坂坡”、“铁拐李焚身”等12副作品,花戏楼的每幅木雕形式感都很强,人物惟妙惟肖其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雕刻技巧无不让人惊叹.如图7,作品《长坂坡》,雕塑有3层,共雕刻人物达23人、战马13匹均属于镂空雕刻.作品中赵子龙左手持红缨长枪右手握金虹宝剑怀中抱有阿斗双目炯炯有神,木雕故事人物形象突出、夸张传神、造型复杂且具有写实性,让观之人如同身处战场.
2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多个方面研究了亳州花戏楼的建筑形式美,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亳州花戏楼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徽派建筑,其建筑结构和造型反映了亳州发展的历史文化.亳州花戏楼在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具有珍贵的价值.亳州花戏楼的建筑艺术美是连接古今文化的一座桥梁,历经岁月沧桑后的这座古建筑,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现代建筑艺术形式的影响.
作者:韩岩岩 曹烨君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