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形式美法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形式美法则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一、引言

建筑美学没有国界,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在对待美的态度上都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建筑美的表达形式上会有差异。外国的建筑和宗教的联系比较紧密,而中国则是和世俗联系比较紧密。外国的著名建筑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古罗马的万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它们都体现出了不同的形式美感,展现出气势宏伟,高大厚重,轻盈通透的气势。然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却有着婉转美妙的特点,小到一个单体山门(如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前山门)或是一座塔(妙应寺白塔),大到群体建筑,如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体现出了那种“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这正是中国与外国形式美表达上的最大差异所在。本文接下来将分析形式美法则在国内外建筑构图中的体现。

二、建筑形态体现的形式美法则

(一)单一几何形态

简单的线条组合,能够给人以简洁明了的感觉。例如建筑形式中运用范围较广的简单几何形态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采用这种几何平面控制整个建筑外观,能够很好地结合自然形成和谐的统一。大凡经典的建筑案例,都是由单个或者多个简单的几何形状组合而成的。现结合罗马的万神庙进行分析。万神庙是一幢传统的长方形庙宇,有深深的前廊,可以粗略地看成是圆形和方形平面组合而成。整个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代表,也是罗马穹窿技术的典范。根据当时的习俗,穹顶象征着天宇,穹顶中央开设圆洞,寓意着上天和世俗的一种关联,这样就将自然的建筑外观与世俗的观念结合在一起了,形成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二)稳定与平衡

稳定与平衡主要是人在视觉与感觉上的一种内心感受。它主要体现在建筑立面的构图上,整个立面构图会存在一个重心,若重心处于构图的中心且两侧是对称布置,则这样的平衡叫做静态对称平衡;而有些构图的重心不在构图的中心,但是总体来看却仍然给人以稳定感,这样的平衡叫做静态的非对称平衡。与静态平衡所对应的就是动态平衡了。动态平衡主要是通过富有变化的曲线和韵律给人以起伏或者上升的感觉。静态对称平衡典型的案例有,文艺复兴时期由伯拉孟特设计的坦比哀多。其整个平面为集中式形式,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神堂和鼓座,外加一圈回廊,整个立面均衡的对称,给人以稳定、刚健有力的感觉。静态的非对称平衡,如巴西的议会大厦。直观的感觉就像筷子和碗组合而成。半球形式的碗,义正一反地布置在两侧,并未完全对称,但是却给人稳定静态的感觉,非常和谐统一。动态平衡,如巴洛克时期由波罗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它被称为是畸形的珍珠,立面上中央一间凸出,左右两侧凹进,均采用曲线,形成一个波浪形的曲面,似乎在流动,但总体的构图又是稳定的。

(三)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在建筑形态的表现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构图比例会使得人看到的画面与实际的画面比较贴近,没有失真感和变形感。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古希腊时期的帕提农神庙。当时的设计者就已经考虑到了比例与尺度还有透视的关系。神庙的平面是长方形,立面由三角形的山花和8根多立克柱式构成,多立克柱式考虑到了收分,从柱脚到柱顶慢慢收,这样的比例形式充分地结合了比例问题。其次就是山花处均衡的比例,也让整个构图端庄大方。巴黎圣母院的比例与尺度也是很和谐的,水平三段式与垂直三段式将立面划分,立面左右两侧的高塔与中间的低矮形成尺度上的对比;入口处的透视门,正中的玫瑰花窗,以及人物雕像带,各自不同的比例,使得整个构图富于变化。

(四)节奏与韵律

单个或者多个元素的重复或者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就叫做节奏与韵律。这种美学上的手法,不仅在外国建筑中有体现,同样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古代的塔,按照不同形式可以分为五类:密檐塔、楼格式、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在这五类塔中均体现出节奏与韵律的手法,但是最为典型的要数密檐式塔。如北魏时期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密檐的出挑都用了叠涩而未用斗栱,塔身外轮廓有缓和的收分,呈现一略凹的曲线,层层的密檐向上不断的收小与反复出现,韵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宋代时期河北定县的开元寺料敌塔、云南的崇圣寺千寻塔等等。

(五)布局中的空间序列

建筑的群体组合,要数中国的古代园林,而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空间序列。例如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都体现出了一种大尺度上的布局与层次。而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一带,如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图3)、吴江的退思园,以及扬州的个园等等。但是小尺度上空间布局的代表要数苏州的留园,全园曲曲折折,入口是很小的窄道,然后随着视线,步移景异到最后的豁然开朗,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与园林这样活泼轻快的群体布局不同,北京紫禁城宫殿中轴线经金水桥进天安门空间极度收束,过天安门门洞又复开敞;接着经过端门至午门则是两侧朝房夹道,形成深远狭长的空间,至午门门洞空间再度收束;往后是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前三殿”,接着是“后三殿”,同前三殿保持着大同小异的重复,犹如乐曲中的变奏;再往后是御花园。至此,空间的气氛为之一变,由雄伟庄严而变为小巧宁静,表示空间序列的终了。

三、结语

美学的发展是随着人的审美能力而不断提升的,而形式美法则的形成与发展却经历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贯穿着整个人类的过程。如今所谈论的关于形式美法则,其实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与运用。要让形式美法则有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人类的审美效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在对美的创造中,要遵循形式美法则,但不能一成不变地效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发展,这样才能创造美。虽然说建筑的美犹如凝固的音乐,但是法则并不是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形式美法则应该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作者:宋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