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建筑研究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建筑研究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建筑研究论文

移民会馆建筑研究论文

一、移民会馆的特征

1.形式多样

绝大部分移民会馆在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祀奉原籍具有代表性的神灵,并常以宫、庙、寺、观等作为会馆的表现形式。如,两湖地区因水系发达、水患频繁,移民多祭祀大禹祈求风调雨顺,因此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福建民众常出海捕鱼,为祈求出海平安,多祭祀天后,故福建会馆常称天后宫;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供奉南华老祖;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祀许真人;陕西、山西会馆供奉关帝;等等。学者吕作燮统计了明清时期四川省有4所会馆以上的85个府县(包括成都和重庆),总共有会馆727所,其中直称会馆的有174所,只占会馆总数的24%,而以宫、祠、庙的名称命名的会馆,占3/4以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移民对乡土所尊奉神灵的膜拜之情。凡同乡人筹建会馆,必建立供奉乡土神的殿堂,故直接命名为“禹王宫”“万寿宫”等。二是多数移民会馆由于财力有限,往往只建祀神的殿堂,并常以殿堂的名称作会馆的名称。

2.文化融合

移民会馆建筑是本地特色和迁出地文化的融合。由于移民原籍的多样化,移民会馆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不仅糅合了南北方的外部建筑形式、木结构样式,而且在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找到文化融合的印记。特别是川东、重庆的许多会馆建筑,它们或依地势层层升高,或依山靠河就势而建,特色鲜明。“四川的陕西会馆建筑多沿袭北方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并受‘居中为尊’思想的影响,讲究中轴对称。”乾隆年间修建的阆中陕西会馆就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多重院落建筑结构,但同是陕西人建造的四合院形式建筑——重庆酉阳西秦会馆,其建筑风格则相差甚大。酉阳西秦会馆利用地形高差顺坡而建,其地势不平之处都用石料填补,其内还有南方建筑中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在木结构上,阆中陕西会馆融合了北方建筑多用的抬梁式和四川地区多用的穿斗式,后殿的山墙采用穿斗式结构,而内部采用抬梁式结构,这样就保证了内部大殿的宽敞性。在建筑形制上,阆中陕西会馆在民间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官式建筑的主体布局方式及形制特征。如,阆中陕西会馆前殿垂脊上的石雕仙人、走兽及自贡西秦会馆里的辇道,都凸显了北方宫殿的建筑特色。在屋顶样式上,陕西当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式,这种样式多见于北方。其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冬季常刮西北风,所以建筑更强调防风保暖。而四川的陕西会馆因为防雨的需求多采用悬山式屋顶,如阆中陕西会馆。这说明早在乾隆时期,陕西会馆建筑就已经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特点。此外,陕西会馆封火墙的建造也体现了北方和南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封火墙多见于南方地区,而陕西会馆的建造者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的影响,加之会馆建筑多位于城镇,房屋聚集,出于防火的需要,陕西会馆也出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封火墙。如,自贡西秦会馆的人字形封火墙和关圣宫的水状封火墙。以上几方面都体现出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移民会馆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3.建址集中

正如官绅试子会馆多集中在京城一样,移民会馆多建于移民聚集的区域。一般来说,移民会馆建造的数量和移民的数量是呈正比关系的,定居该地的外籍移民越多,该地的会馆数量就越多。据统计,清朝时期四川省的会馆多达1400余座,重庆的会馆也近千座,其中湖广会馆在数量和规模上较为可观。《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中计有湖广会馆477座。2013年重庆市的《重庆会馆地图》标注并介绍了现存较为完好的67座会馆,其中湖广会馆(禹王宫)就有29座,几近半数之多。在清代,重庆也有“湖广馆的台子多”的说法,这也充分印证了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真实性。

点击查看全文

古塔建筑研究论文

1赣州古塔的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

1)具有鲜明唐塔遗风的五座宋代古塔,平面均六边形,不用普柏枋。就塔平面分析,方形平面基本在唐以前,八角形平面、六角形平面(数量少)基本在宋及宋以后,普柏枋,是一种紧贴在大额枋之上,上承斗拱的构件,唐代用得少,宋代用得多,所以宋代楼阁式塔多用于枋木构件。

2)循塔院制置塔,一寺一塔。寺院中轴线大殿后建塔,唐宋盛行塔院制,人们起先对塔的崇拜重于殿堂,后来逐渐突出殿堂。塔的位置则由初唐以前的“前塔后院”变为唐中期的“塔院并齐”,最后变为晚唐的“前院后塔”。

3)塔基,是塔的底部基础,在地宫(用于埋葬舍利)之上,保证塔身稳定。赣州慈云塔塔基大部分残损,只北面尚存一小部分,高约1m,每面宽7.90m,作四柱三间式,柱很短,每间有补间铺作一朵,为雄大的一斗三升,角柱上有转角铺作残迹;安远无为塔塔下无座,塔基仅以砖块数层按迭涩式砌成;信丰大圣塔、石城宝福塔和大余嘉佑寺塔均未有明显塔基。

4)登塔方式别具一格,穿壁绕平座的登塔方式,进入塔室之后,需要再登上一层,必须从塔外平座绕入外壁开口,穿过壁间的楼梯,进入上层的塔心室,然后又穿过另一侧的塔壁,达到上一层的塔外平座,如此反复向上攀登。在广东、安徽等省也发现少量这种结构形式,不敢说属于赣州首创,但是主要流行于赣州是不争的事实。

2赣州古塔的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

古塔建筑的建筑结构、材料是反映古塔历史特色、建造技术的现实依据,根据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可以了解古塔的建造朝代与建塔技术水平、抗震受力强度。本次调研中前四座建筑类型、手法、结构基本一致,基本特征鲜明,如表1所示。五座宋塔的基本特征名称外部结构内部结构高度(含塔刹)/m建造年代赣州慈云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49.9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信丰大圣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66.5北宋志平六年(1064年)安远无为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61.5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石城宝福塔六角七级穿壁绕平座59.9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余嘉佑寺塔六角五级空筒式19(不含塔刹)北宋嘉佑年间(或唐末)

点击查看全文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

1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现状

官式建筑大木构研宄是中国建筑史研宄的起点,在传统建筑史研宄框架中,地方性的乡土建筑木构体系研宄基本缺失。相对于较为深入的官式建筑研宄,乡土建筑研宄并没有找到有针对性的研宄方法;往往忽视构架形制、构件样式、匠师技艺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地域性营造体系的全面性考察。近年来,乡土建筑的研宄范畴逐渐扩大,包括建筑创作、建筑保护、绿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装饰设计等各方面,却鲜见有关乡土建筑木作技术体系的专门性研宄。比如,2003年至今,发表的328篇与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相关的会议论文中,民居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类占90篇,新农村建设及建筑创作类占23篇,绿色生态技术类占56篇,文化空间类形态与装饰类占144篇,尚可算作木构体系研究的文章仅有15篇(表一);2003年至今,73篇与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相关的博士论文中,民居的保护更新及当代建筑创作类论文15篇,绿色生态技术类占13篇,文化空间类形态与装饰类占40篇,有关其木构体系研究的文章仅有5篇。

2平民史观下的乡土建筑研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史学革命将看待历史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其中,“自上而下”(topdown)的历史观,属精英史观,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作为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关键力量。在建筑史研究中体现为以宏伟、壮丽的标志性建筑为研究对象,如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的官式大木作建筑研宄。与此相对,“自下而上”(bottomup)的历史观,即平民史观,关注平民社会。在建筑研宄中体现为对普通建筑的关注,乡土建筑研宂即可视为该种思维的投射‘。受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所限,最初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围绕北方官式建筑展开。然而,早在1950年代,刘敦桢先生已经意识到“宫殿陵寝庙宇”与“广大人民的住宅建筑”有着极大的不同2。时至今日,乡土建筑研究往往更关注寻找新奇的、异于官式的建筑形式,以及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极少被视为与官式建筑同等地构成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一个方面一一即皇家营造体系和民间营造体系。因此,目前的乡土建筑研究仅仅是目光的下移,而背后的研宄思维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讨论中,高大宏伟的官式建筑仍然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大量保存、看似平凡的乡土建筑无法获得同等重视。这无疑低估了乡土建筑研究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受皇家控制的官式体系不同,乡土建筑代表的民间营建体系反映了更为真实的生活,关注到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某些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比如民间营造法中各地对“蒿尺”的不同应用。由于丰富的地域差异,以乡土建筑研究为视角重新看待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可避免单一线索的线性建筑历史思维,带来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思考,成为打破“自上而下”的精英史观的突破口。

3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及其特点

3.1中国乡土建筑研宄中的问题

3.1.1乡土建筑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形式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含雕刻、绘画、园艺、山池等要素,有着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和谐之美等特征。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很多建筑,象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功用价值非常高。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风格

建筑艺术时人类历史的积淀,能够呈现出特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追求天然之趣为主,由画家、文人、造园匠师们共同打造而成。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图中,主体是不规则平面里面的自然山水,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古典园林观赏性,会设置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并合理布置植物,道路曲折迂回,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美的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一)廊

通畅、狭长、空透、弯曲是廊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景区与景点连接起来,有着组合景物、分割空间的功能。通畅而狭长能够诱发人一种盼望与寻求的欲望,实现“引人入胜”的目的;空透而弯曲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走廊柱头具有框景的作用。当我们散布于颐和园长廊中,能够欣赏到昆明湖全部景色;而苏州怡园的走廊被花墙所分割,墙上设计有各种风格的漏窗,使得园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多端。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设计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要点思考

摘要:就人防工程而言,作为一个附属工程,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程项目设计时,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便是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本课题研究中,重点对人防设计基准、内容等作出深入的研究分析,如何做好人防设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其防护作用发表个人的看法。这里对人防工程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进行扼要的分析,对人防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人防工程;地下室;设计要点

1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原则

进行人防工程设计时,布局必须尽可能和所在地总体规划大致相当,而建立人防结构时,则按照用途情况作出科学的设计。在符合用途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坚实、耐用、可行、成本低的基本准则完成工程设计工作。与此同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平战结合因素,从而确保取得社会、经济、战备三者有机结合的最大效益。1)熟悉并掌握人防地下室建筑的总体情况。进行人防工程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人防建设项目作出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第一,必须掌握人防工程之上的地面建筑的概况,如建筑规模、类型、层数等,这些全是进行人防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第二,对人防工程建筑的防护类别、抗力级别、战时功能予以确定,从而对人员掩蔽、人防物资、人防电站等进行设计;第三,和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配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适用、合理等若干方面的因素。2)科学地进行防护单元、抗爆单元的划分。就人防工程而言,防爆过程中,重点是对防护、抗爆单元进行划分,如此一来,在人防工程受到炸弹冲击时,因为合理的设置了防护、抗爆单元,则可以让建筑损害降低到最少程度。怎么样对防护、抗爆单元进行科学的划分,是人防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从《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可知,防护单元及抗爆单元根据上部建筑的层数及多层防空地下室的类型级别等划分。工程设计者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防止对建成后人防工程产生不利影响。3)平战结合。在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时,关键是对工程“平战结合”的设计,要注重平时和战时的使用功能组合。从建筑考虑,平时人防地下室在布局上力求与该地块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合理开辟地下空间,其中人防工程尽量设置在地下室的最底层;战时应是满足各种人防工程各项战时功能的需要,以达到掩蔽人员或物资等战时使用功能。

2下面以一工程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某工程总用地面积21343m2,总建筑面积为87729m2。其中,地下室面积18479m2(人防部分面积5453m2)。项目包括上部4栋高层住宅,一栋20层组合公共建筑、二栋3~4层商业,地下一层满堂布置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具体设计要点如下: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