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住宅建筑与城市化关联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宅建筑的变化尤为明显。在合肥市三次快速城市化阶段中,住宅建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文章根据相关资料研究,主要分析了合肥市城市化发展与住宅建筑变化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合肥市;城市化;住宅建筑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基于城市化与住宅建筑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想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城市化影响住宅建筑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城市化进程和住宅建筑变化之间的作用机制,才能根据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用城市化动态发展的视角,去进行住宅建筑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住宅建筑是和城市和谐共生的,是时代和人们必然选择的产物。
1.2研究内容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通过对合肥市住宅建筑演变的研究分析,对建国后合肥三次主要城市化阶段,包括合肥城市的历史、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经济进行合肥市住宅建筑与城市化的关联性的探讨和研究。
2合肥三次主要城市化阶段
2.1以“省会设立”为动力的城市化阶段
1949年5月全省解放,分设皖北行署(驻合肥)、皖南行署(驻芜湖)。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定合肥为省会。合肥之初,百业凋敝,破败不堪。合肥的第一次城市化进程的历程就是从建国以后,合肥成为了安徽省的省会,行政中心的地位给合肥的大发展带去了力量,大约20世纪60年代之前,合肥的城市形态是自然蔓延发展成的“小团城”,但是发展速度仍旧缓慢,城市破旧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2以“改革开放”为主导的城市化阶段
1979年-2000年的合肥总体规划显示,合肥对城市规模的预测:到2000年,城市人口70万,用地77.7km2;城市定位和发展策略:建设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铁路枢纽之一,大力发展电子仪表工业,相应发展轻纺工业。合肥的第二次城市化进程的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渐渐引导城市的发展,整个城市发展的形态呈现“风扇叶”;到了90年代,合肥开始急剧扩张,形成了环路,出现了“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后期城市“二环九射”加方格网的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2001年,合肥城市建成区面积125km2,2005年发展到224.74km2。
2.3以“大拆违”为契机的城市化阶段
2005年7月起,合肥市开展“大拆违”行动,全面深入查处违法建设,至2006年9月共依法拆除违法建设1300万m2,并实现“零补偿、零事故、零冲突”。此次“大拆违”活动后,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初步形成。构建1个中心城市,6个区级综合服务型城镇,27个三级城镇、51个重点镇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核”、“一区”、“五轴”的市域发展格局。合肥第三次城市化进程至今不过十余年,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合肥开展大拆违活动以后,合肥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发展,克服一切困难,创下了合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可以说是因素众多,国家政策的倾斜,合肥市政府的大刀阔斧,经济的迅猛发展等等,都成为了合肥第三次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3合肥市住宅建筑变化历程
3.1“生存温饱”阶段住宅建筑实例分析
建国之初,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自此合肥的城市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虽说当时经济贫乏,建筑技术落后,建造材料短缺,但是为了尽力改善省会城市的住宅质量,展现新中国、新面貌,依旧陆续出现了以“筒子楼”和“大板楼”为代表的住宅形式。“筒子楼”建筑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筒子楼有4种类型。①学生宿舍改建:房间高,便于放置上下铺。②前苏联专家建:前苏联专家按照一户分为卧室、厨房、客厅的苏式格局建设,但被分为三家合住,共用厨房、厕所。③办公室改建:大多有取暖设备,条件相对较好。④单身宿舍改建。例如:白水坝筒子楼群,它曾是新华印刷厂、橡胶厂、棉纺厂等破产企业职工宿舍所在地,这些筒子楼群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单身宿舍改建的类型。虽然这种筒子楼建筑设计不合理,光线昏暗,空间狭窄,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无疑为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七十年代,出现了“大板楼”,也叫伙单元。大板楼的特点是不用钢筋,少用水泥,几乎全部用砖,运用传统的堆砌技术,建造起了一些三到四层的拱形结构楼房。太湖新村小区位于金寨路与太湖路交口东南角,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用水泥预制板拼接而成的大板楼。
3.2“健康舒适”阶段住宅建筑实例分析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宅建筑有了“套型”的概念,建筑结构也以砖混体系为主,出现了单元楼形式的多层住宅,人们也开始逐渐重视住宅小区的绿化环境,这期间合肥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住宅建筑作品———琥珀山庄。琥珀山庄是一座环境舒适优美、建筑风格独特的住宅小区,建于1991年,位于合肥市区西侧偏北,南接长江西路,东临环城公园,宛如一块天然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琥珀山庄的设计人员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要求,把套型功能进行细化分析,解决过去住宅功能不全,动静不分的状态;扩大客厅面积,相应减小卧室面积,强化客厅的中心作用;尽量把餐厅从客厅里分离出来,形成两个相对稳定空间,减小两者之间的干扰;重视对住宅的日照、通风、保温、隔热的研究,改善住宅的室内环境。
3.3“品质享受”阶段住宅建筑实例分析
伴随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城市迎来又一次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人们需求的增长,建筑技术的进步,让合肥的住宅建筑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高层住宅建筑在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在合肥这片大地上,而住宅建筑的结构形式,也由砖混为主导转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导。这一时期,我选择了一个极具意义的住宅区来进行分析,就是合肥市东海花园小区。合肥市东海花园位于经开区翠微路与松谷路交叉口,南与徽园对望,东与明珠广场相邻,小区于2001年开工,2006年开盘,当时东海花园以33层的高度问鼎合肥最高住宅建筑,也由此拉开了合肥高层住宅建筑迅猛发展的序幕。在整个小区设计中,主要营造一个现代、简洁、放松、温馨的空间的状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小区绿化配置丰富,并且有足够的公共空间供人们日常活动。小区还采用了半地下的停车场,别具一格。随着徽园、大学城、会展中心成为人们眼中的新景,东海花园也成为了合肥市当时楼盘的新贵。根据上文对于合肥三次住宅建筑发展阶段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住宅建筑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住宅建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在时间阶段上基本是一致的。
4结论
根据上文的研究分析,可将合肥住宅建筑和城市化关联性研究的成果绘制成表5。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合肥通过省会设立,改革开放的带动,“大拆违”活动的开展,让合肥有了三次城市大发展,与此同时,合肥的住宅建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存温饱”阶段,到“健康舒适”阶段,再到“品质享受”阶段。并且合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和住宅建筑的巨大变化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这不是巧合,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与住宅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如上文我们分析的那样,每一次城市化进程都会促进住宅建筑向前发展,同样,住宅建筑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吸引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去工作生活,这就在无形中,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耀先.中国住房发展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1):1-6.
[2]开彦,赵冠谦.写在地产风云榜前———中国住宅房地产6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J].安家,2009(11):131-137.
[3]熊燕.中国城市集合住宅类型学研究(1949~2008)[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王鲁民,许俊萍.宅内行为模式与集合住宅格局———1949年以来中国集合式住宅变迁概说[J].新建筑,2003(06):35-36.
[5]汪秀丽.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空间拓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作者:王亚南 单位: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