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建筑动物纹瓦当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建筑动物纹瓦当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建筑动物纹瓦当发展研究

摘要: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构件,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使用史。瓦当除了其建筑上的功能外,还发展出了装饰作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纹饰,如图案纹、图像纹、文字纹等。文章就图像纹瓦当中动物瓦当发展进行梳理与讨论,分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域的动物纹瓦当形态发展演变及造型特点,阐明其背后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装饰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瓦当;动物纹瓦当;建筑装饰文化

引言

瓦当,中国传统建筑檐口处用以遮蔽椽头的建筑构件,是随着建筑技术发展出木构屋架及制陶工艺发展进步的过程而产生的。目前所发现最早的瓦当出土于陕西扶风召陈西周中期宫殿建筑遗址和岐山李村西周遗址。瓦当是勾头瓦的前端,形状主要有半圆形与圆形两种,少数有大半圆形瓦当,秦代之后以圆形瓦当为主。瓦当具有正背两个面,正面施纹饰,称为当面,背面通常为素面。当面边缘一圈高起的棱称为边轮,半圆瓦当中如无边轮则称之为缘。圆形瓦当当面中心点称为当心,划分当面的凸直线称为界,划分的空间称为格(图1)。从材质上来讲,古代瓦当以泥质灰陶为主,琉璃瓦的使用至迟从北魏开始,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宫殿遗址已发现琉璃瓦构件,元代开始广泛使用琉璃瓦,明代有了极大发展,清代承袭明代工艺并有所提高。瓦当在满足保护木质椽头不被日晒雨淋的功能基础上,又逐渐发展出装饰作用,从素面瓦当演变为带纹饰瓦当,而各类纹饰也反映出了各个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水平,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瓦当按照纹饰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图案瓦当、图像瓦当和文字瓦当。图案纹是对现实形象及想象的抽象表达,一般通过几何线条来进行表现,如环纹、云纹、太阳纹、山形纹、葵纹等。图像纹一般分为现实生活图像及神话图像两类,第一类如动物纹、植物纹,第二类如饕餮纹等。文字纹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文字内容丰富,东汉以后逐渐消失不用,清代时民间有部分使用“喜”“寿”或者“福”字之类吉语瓦当,但与高峰期的汉代文字瓦当已差距很大。

1动物纹瓦当的发展

动物纹瓦当为图案纹瓦当中的重要一类,从瓦当开始出现纹饰后不久就已经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动物纹主题既有现实中的虎、鹿、蛇等动物,也有传说中的龙、凤、玄武等神物。不同时代的动物纹瓦当各有自己的造型特征,也反映出了各个时代和不同地域所特有的文化特点。本文所探讨的动物纹范围主要指完整动物形象纹饰,不包含兽面等局部形象纹饰。

2先秦

2.1动物瓦当

动物纹瓦当主要始于战国时期,以秦、齐、燕三国的瓦当最有代表性。陕西地区动物纹瓦当多为圆形,首先在战国秦遗址发现。根据有无界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无界格瓦当年代早于有界格瓦当,出现时间约为战国早期,一般边轮比较窄,且陶质较硬,所饰动物纹为单体动物、单种多个或多种动物纹复合。其中陕西凤翔的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绝大多数的单体动物纹瓦当,主要纹饰种类有鹿、虎、蟾蜍、獾等,尤以鹿纹瓦当数量最多;在单体动物纹之后发展出单种多个的动物纹瓦当,年代大致在战国中期,一般动物在当面上无固定的布局形式,可对称布局、均态布局,或呈明显的主次形态布局;多种动物纹复合的瓦当一般以一种动物为主体,再以其他种类动物为辅布局在其周边,组成复合图像(图2)。有界格瓦当当面一般分为四个区,每个区内分别饰单个或多个动物,此类瓦当一般流行于战国中、晚期,此为秦汉瓦当四分区当面的开端。山东齐国故地动物纹瓦当开始使用年代可能为战国早期,甚至早至春秋,主要为临淄地区出土,以临淄齐故城小城垣公台宫殿遗址和崖付庄古井为主要发现地。瓦当形状主要以半圆形为主,圆瓦当数量较少。动物纹搭配树木纹为齐瓦的主要特征,其搭配的树木纹又分为曲枝树木、直枝树木、带叶树木和变形树木几类。动物纹本身主要分为兽纹和禽鸟纹,可分别独自与树木纹搭配,也可共同与树木纹搭配组成树木·兽·禽鸟纹。兽纹与树木纹搭配最为常见的布局为树木纹居中,双兽分居两侧,通过绳系于树干,以双鹿、双马较为常见,此种树木双兽纹瓦当在战国时期一直较为流行(图3)。禽鸟纹与树木纹搭配的形式出现较晚,可能为战国中晚期,一般禽鸟多栖息在带叶的树枝上。燕国故地动物纹瓦当出现于战国中期,出土地主要为河北北部的燕下都故城遗址,形状基本为半圆形。当面纹饰主要分为兽纹和禽鸟纹,布局均为中轴对称式布局,双兽或抵角或抵足相对(图4)。发展至战国晚期,抵角双兽纹逐渐消失,均做抵足双兽纹。其他地区瓦当:赵国故地动物纹瓦当主要出土于河北蔚县代王城遗址和邯郸赵都遗址,均为圆瓦当。当面动物纹以兽纹为主要样式,分为两种布局方式,第一种为多个相同动物环绕当心圆,第二种为使用密集小乳钉纹分布在兽纹四周。中山国故地动物纹瓦当主要出土于藁城市战国遗址和平山灵寿城遗址,均为半瓦当。当面纹饰有兽纹与禽鸟纹,组合形式有单兽双兽、鸟兽、双禽等。先秦时期的动物纹瓦当发展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并能够反映地域文化交流的现象特点。从出现时间上来看,动物纹瓦当一般晚于同地域素面及图案瓦当。从起源上来看目前有以下几种可能:(1)来源于青铜器上的造型及图案,如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出土的蟾蜍纹瓦当,其纹饰与商晚期青铜器上的蟾蜍纹相似(图5);(2)来自部族聚落自身及征服的其他氏族的图腾;(3)与畜牧业发展有关,以珍贵的猎物为装饰。从工艺发展上来看,同一地域内动物纹瓦当形状发展通常为从半瓦演变为圆瓦,如齐国临淄地区出现的当面为两个对称的半圆动物纹图案,切开后即为两个相同的半瓦,此类圆瓦应为半瓦向圆瓦过渡时期的产物。各地动物纹瓦当纹饰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例如陕西地区战国时期流行的单体动物纹瓦当样式在齐国故地临淄地区也有出土。而燕国故地出土的树木兽纹和双禽纹瓦当都受到齐瓦当的影响,但同时也有所变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又如燕下都遗址的战国双兽纹瓦当特征在中山国故地平山灵寿城遗址出土的瓦当上也有所体现。

2.2特色瓦当

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中有一枚独具特色的战国鼠纹半瓦当,长13.7厘米,宽7.2厘米,高11.6厘米。当面左边饰有一较为具象的老鼠,鼠耳、眼睛、爪子均可分辨,一条粗壮弯曲的尾巴横在身前,而当面右边为一带盖陶罐,盖子上有一提手,罐子肩部有一圈装饰线条。鼠的造型手法可能受战国秦单体动物纹瓦当的影响,但该鼠形象又比较立体,不似秦动物纹侧面双腿单耳造型的特征。以动物搭配器物的画像瓦当,在现有战国出土瓦当案例中比较鲜有,极为特别(图6)。

3秦-元

3.1动物瓦当

秦统一六国后,融合了六国的艺术风格,秦代的动物纹瓦当也继承了战国时的风格。秦代动物纹瓦当所饰纹饰主要有鹿纹、龙纹、虎纹、豹纹、马纹、鱼纹、凤纹、雁纹、鹤纹等。汉代动物纹瓦当的样式主要为龙纹、虎纹、鹿纹、凤纹、马纹、雁纹、鹤纹、龟纹、朱雀纹、玄武纹等。陕西地区秦和西汉前期动物纹瓦当数量大量减少,以单体动物纹为主,也有复合动物纹,多为连续排列,当面通过界格分四区者,各区一般饰完全相同的动物图案。写实表现手法的动物纹基本消失,动物纹常饰玉兔、蟾蜍等神话传说主题。西汉晚期时开始流行“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瓦当,主要出土于长安城南郊的礼制建筑遗址。秦代的动物纹常与树木纹组合,而汉代动物纹则更多与云纹进行组合。

3.2特色瓦当

四神瓦当,四神即四灵,《三辅黄图》卷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神是四种被神话了的动物形象,在星宿、方位、节气、颜色、阴阳五行等方面均有其代表意义。汉代阴阳五行学说盛行,四神纹样在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等各处均有使用,四神瓦当的使用即为其镇宅辟邪之意。四神瓦当主要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当心多饰有大乳钉,边轮较宽,四神形象刻画清晰生动(图7)。汉代之后,动物纹瓦当使用大量减少,同时动物种类也仅使用龙、凤、鸟等几种。所发现的隋唐时期动物纹瓦当主要纹饰为代表皇权的龙纹,如陕西临潼唐华清宫莲花汤遗址出土的龙纹瓦当,莲花汤正是天子沐浴的场所,原名为“御汤九龙殿”。宋辽金时期的动物纹瓦当纹饰主要为龙纹和飞鸟纹,东北地区主要在内蒙古赤峰市辽高州遗址、库伦旗辽灵安州城址、辽中京遗址等处发现龙纹瓦当;其余北方地区同样发现龙纹瓦当的遗址主要有河南巩县永昭陵遗址、河南巩县宋太宗明德李皇后陵遗址等,此类龙纹瓦当有的在当面上龙纹与边轮间饰凸弦纹或连珠纹,或两者皆有;南方地区在福建泉州清净寺遗址发现有飞燕纹瓦当。元代动物纹瓦当纹饰主要为龙纹及凤鸟纹,主要为宫殿寺庙使用,且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当,釉色一般为主体黄色、边轮绿色。已发现龙纹瓦当实例主要有以下几处:(1)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部分龙纹瓦当施釉,主体釉色为黄色,边轮釉色为绿色;(2)内蒙古察右前旗土城子遗址,龙纹外饰一周连珠纹和凸弦纹,三爪龙;(3)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有黄釉琉璃龙纹瓦当;(4)河北张北县元中都遗址,当面龙纹周围饰云朵纹或水纹,主体施黄釉,边轮及海水施绿釉,同时还出土了龙纹滴水,同样为黄绿釉配色。凤鸟纹瓦当实例为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同时还出土了与瓦当当面纹饰同款的凤鸟纹滴水。

4明清

4.1动物瓦当

明代动物纹瓦当依然以龙纹及凤纹为主,主要用于官式建筑,且大量使用琉璃瓦。主要发现地分为以下几类:(1)现存明代建筑遗存,如北京故宫角楼等;(2)宫殿遗址,如南京明故宫遗址(图8)、各地藩王府遗址;(3)寺庙遗址,如南京大报恩寺遗址;(4)砖瓦窑遗址,如南京雨花台窑岗村明代琉璃窑址、陕西华阴西岳庙一号琉璃瓦窑址等;(4)皇家陵园建筑,如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等。其中窑址出土的瓦当比较有特点,一般均为大批量出土,对研究明代瓦当制作烧造工艺有重要意义。例如南京窑岗村琉璃窑址龙纹瓦当出土达97件,除黄、绿、黑等釉色琉璃瓦当外,还有大量尚未上釉的素胎,均为五爪龙。同时出土的还有五件凤纹瓦当,从数量比例上来看,凤纹瓦当的使用应相对较少,推测可能主要为后宫区域宫殿所使用。另外在南京明故宫遗址还出土过十分稀有的釉里红建筑构件,其中包含有龙纹瓦当和凤纹滴水,龙凤纹造型带有元代遗风,龙为细身四爪,凤为小头三尾。

4.2特色瓦当

明代龙纹瓦当以明初南京官窑瓦当为典型代表,级别最高,工艺最好,模印最为清晰。通过南京博物院院藏的这一组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洪武、永乐时期瓦当可以大致看出明初官窑龙纹瓦当的特点(图9)。龙的整体形态动态十足,五爪张开,作奔腾状,显示出威猛的气势。龙首大致居于当面中心位置,朝向一边,龙身向龙首另一侧延伸并向上盘曲至龙首上方,龙尾从上扬的后腿间穿越而过延伸至龙首前方。龙纹采用高浮雕的造型手法,十分立体生动。这一组中间的瓦当龙纹造型最为精彩,龙的形象更加精致,细节丰富,龙鳞细腻,龙的脖颈处收分非常明显,龙爪张开呈轮状,龙身周边还有云纹环绕,推测此瓦当为明永乐时期烧制。明代其他地区的龙凤纹瓦当有与南京地区相似的造型,也有多种不同的其他造型,但无论从工艺水平还是美学形态等方面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清代动物纹瓦当基本与明代相同,以龙凤纹为主,使用范围也大致相同。但龙纹造型有所区别,以北京故宫西南角楼上清代与明代的龙纹瓦当做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一些主要区别:清代龙身形较明代更细长,龙鳞层叠似鱼鳞状,四腿肘部无毛发,龙首髪朝后,龙爪细而无力,五趾分布随意,龙嘴张开,龙尾有尾毛。从龙的整体形态上看,清代瓦当的龙纹已无明代那般勇武有力,舒展生动(图10)。清代民间建筑也出现了动物纹瓦当,使用等级较低的普通陶瓦,一般动物纹饰为蝙蝠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图11)。

5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动物纹瓦当的纹饰内容从时间发展上来看,出现最早的是狩猎所获的猎物及神话传说中的图腾神物,反映了先秦时期先民的生活及思想主题。到了秦汉时期则以“四神”纹饰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当时阴阳五行文化等占据人们思想生活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汉代动物纹则以有吉祥寓意的马、玉兔、蟾蜍等动物纹为常见。汉代之后,动物纹瓦当开始大量减少,随着佛教传入,瓦当纹饰以莲花等佛教主题的内容为主,宋元时期兽面纹瓦当盛行。汉代之后仅剩的动物纹瓦当种类主要为龙、凤、飞鸟等。龙凤纹瓦当主要使用在皇家宫殿及寺庙等建筑上,一般使用的建筑都具有较高的等级,龙凤象征着威严的皇权。龙凤琉璃瓦从元代开始大范围使用,到明代到达顶峰,清代之后开始逐渐衰落,龙纹的形态造型也反映了烧制朝代的时代气质,由强盛到孱弱。清代有部分民间瓦当使用蝙蝠等吉祥寓意的动物纹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祈福主题。瓦当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建筑装饰上的表达,同时也体现出了瓦当所属建筑的阶级等级和功能特征,动物纹瓦当纹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是传统建筑一直受传统文化发展演变所影响的历史实物见证。

作者:朱悦箫 窦莉君 单位:南京博物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