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襄阳柱础的结构与装饰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襄阳柱础的结构与装饰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襄阳柱础的结构与装饰设计

本文作者:王芸辉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人们将立柱下垫一块石墩,使立柱高于地面,隔绝地面湿气,起到防潮的作用,同时又可将柱身受的承重布于较大地面上,这就是柱础。因为柱础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大作用,形成了凡木结构的建筑柱柱皆有础。在早期柱础的材料选择上还有铜、夯土以及横木,但最后因为坚固、耐久、成本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只剩下石质柱础。中国传统建筑由于采用砖木材料,木易腐朽,砖易风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许多老建筑多已不存在,而作为木柱所必需的柱础却因为石质原因而保留下来,并让后人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与辉煌。

受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建筑柱础呈现南北差异。北方干旱少雨,柱础显得低矮,甚至许多柱础与地面平齐,所能雕刻表现的区域也相对较少,形成了许多贴地、雕刻简洁的柱础,如山西晋祠所用柱础只高出地面10cm左右,表面光滑无花纹。平遥古城民居的柱础,所用的柱础稍高一点,但也只有30cm左右,纹饰非常简洁。特别是乔家大院,简洁的柱础与它那极精致的木雕、砖雕很不相称。但也有些商贾大户、庙宇追求气势恢弘而将柱础做高,同时也雕刻精细。如山西襄汾丁村清代宅第石柱础,造型为八角形须弥座承托石鼓,须弥座上柱与石鼓之间也有一圈形态各异的石狮,雕刻工艺精湛[2]。

南方多雨,潮湿、水气重,所用柱础高度也相对较高。同时在这高度的柱础大部分直接进入人的视线,所以雕刻也更丰富,复杂。在贵州有的柱础高达一两米。为免造型单调,常以鼓镜结合、鼓瓶结合、数瓶数鼓相结合和数个须弥座相重叠以及瓶、鼓、须弥座交相组合等手法打造石柱础。有的檐柱柱础,发展成石檐柱[3]。另据2006年《南京日报》报道发现的南朝皇家柱础和明朝故宫柱础都有近1米的高度。

襄阳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同时又是汉江由山区进入平原的接口,加上雨水较多,因此水患频繁,但又没有南方的湿气重。因此襄阳传统建筑中的柱础也相对较高,但又没有南方建筑的柱础高,多在40-60cm左右。另外,襄阳传统建筑柱础所用石材多选用当地产的青石。虽然没有花岗岩、汉白玉之类的坚固漂亮,但却便于就地取材、生产运输,而且容易培育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结构设计。襄阳地区传统建筑的柱础在结构上主要有如下两类:

一类是只有一段的柱础,高约40cm,多呈圆鼓形和南瓜形。这类柱础大多简洁实用,不作过多雕饰,只有简洁的花纹或简单的雕刻,多用于附属建筑中。如谷城承恩寺前廊所用柱础,外形呈鼓形,上部一圈鼓钉,正中刻一椒图头像,髭毛四张呈卷云状,口衔圆环。又如,樊城米公祠所遗部分柱础呈南瓜形,上部刻卷云纹,造型简洁大方。

另一类柱础由多段组成,且大多为三段式,高度多在50-60cm。头部为圆鼓形或南瓜形,这利于与柱子的收头,同时因圆滑无棱角而不伤人,雕饰简洁。腰部为圆形向四方形的过渡,多呈八角形,也有其他的过渡形式。形成头部的圆形与底部四方形的渐变,使视觉上变化小,不产生突兀的感觉。腰部常施以图纹雕饰,纹饰的变化也更丰富,题材更加多样化。底部为四边形,增大接地面积,又不至于产生转动与滑动。底部无雕饰或少雕饰,如底部半埋地下时,只留斧刻斜纹,加大柱础与地面的接触。如底部露于地面时,雕饰则有少量纹样。这类柱础多用于主体建筑中,如寺庙大殿、宗祠、主厅之类比较重要的建筑上。在结构上头、腰、底每段分别独立应用,但又上下融通,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使木柱与地面产生很好的过渡。

这种三段式的设计风格正好符合我国古代所说的“天圆地方”。上部的圆形表现圆滑、灵动,象征天。下部的方形表现稳定、方正,象征地。中间的八角形或其他图形产生过渡,象征位于天地之间的人与万物。合在一起又称为“天地人”,突出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襄阳传统建筑中的柱础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众所周知,北方皇城建筑往往体现王者之气,从圆明园所遗留下来的部分柱础都是清一色的汉白玉,温润细腻,洁白无瑕,其装饰雕刻极为精美,纹饰繁杂,多为龙凤、牡丹、莲花等等纹饰。而襄阳传统建筑柱础在雕刻上比较简洁,既不像北方皇室建筑柱础装饰那样庄重、富丽,也不像南方商贾建筑柱础那样精细、繁缛[4],而是深深地透着一种襄阳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气息。

襄阳地区保留下来的柱础大都雕饰朴素,多以当地的花草、动物为主,充满了山水田园的诗意气息。多段柱础的雕饰相对复杂些,雕刻各种花草、动物、吉祥文饰,具有很强的装饰功能。人们追求实用的同时也为了美观,在柱础上雕刻出来的装饰纹样受当地的人文气息影响,很好地反映出当地的文化气息。

腰部为八角形的建筑柱础大多在腰部的每一面上刻有图案,其题材或是花草,或是动物禽鸟,或是吉祥图案,所雕花草也多是兰草、菊花、梅花、松、竹等,动物多用鹿、牛、羊、喜鹊、野鸭、金鱼等表现山水田园气息的动、植物。这类雕饰少有大富大贵所常用的花纹雕刻,如龙凤、猛兽、牡丹等等。如樊城山陕会馆柱础、米公祠所遗柱础。从这些雕刻可看出不管是屋主人还是雕刻匠人们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这些动植物纹饰使得传统建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喧嚣的都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山水田园的诗意。而有些柱础却是非常简洁,只雕有少量纹饰,甚至没有一点装饰花纹。古朴、简洁、大方而又非常实用。如南漳水镜庄的柱础只在头部刻有宝装莲华,腰部和底部都无纹饰。枣阳邱家祠堂的柱础更简洁,无任何纹饰。以其自然纹饰显其恬淡闲适之意。

枣阳郭营祠堂里所用的柱础装饰虽然稍有变化,但也同样具有一种田园气息。上部的卷云纹变形组合成菊叶的形态。中部八边形每面变化形成菱形,而菱形的中央是一朵变形的菊花。菊花在古代也是文人墨客们常用来表现田园风光的符号,能够体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这种柱础装饰的山水田园诗意不只表现在民居、宗祠中,在寺庙、道观中也很常见。如枣阳白水寺的柱础,腰部露于墙外的部分。主图是一幅鹿回头的雕刻,悠闲之态跃然而出,旁边部分装饰花纹。谷城三神殿中所遗的柱础却比较特别,腰部不是八角形,它利用造型的变化,做成了圆形向四边形的渐变。腰的上部为圆形,雕有一圈卷云纹,四角雕狻猊,形成圆形到棱角的变化,中部主图是一幅寒鸭戏水图。一只野鸭伸着长长的脖子在水草中悠闲地觅食,水草随着微风轻轻摇摆。以清新的格调、别致的韵味,表现了寒鸭在水中嬉戏的情趣。如同一首淡泊宁静、悠闲自得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山水田园诗。这个柱础把这种山水田园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人文历史造就了不同的建筑,这种特殊性也会充分体现在建筑的重要构件之一即柱础上。地域性的自然环境及其人文气息会造就特有的地域建筑柱础设计风格,进而造就特殊的建筑整体设计风格,就像襄阳传统建筑柱础能够体现襄阳地区特有的山水田园诗意,也能体现襄阳传统建筑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一样。如果说人们能够从襄阳传统建筑的每一块柱础中领略其特殊的地域文化风格,领略其内在的山水田园气息,那么,可以相信,古代中国遗留下来的每一座建筑及其柱础、或其他构件,都会让人们领略到古代建筑文化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

我国几千年来的文明系农业文明,使我国人民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形成了独到的山水审美观念,即认为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缘此,人与自然山水的对话,成为了我国美学最独特的精神传统[5]。襄阳传统建筑柱础设计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点,特别是将自然风光与农业生活景观融入其中,体现了安逸恬淡的生活气息,创造了山水田园般的诗意设计风格,能够融情于山水,融山水与建筑于一体,是充分展示“山水田园城市”审美形象的艺术见证。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