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移民会馆建筑研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移民会馆建筑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移民会馆建筑研究论文

一、移民会馆的特征

1.形式多样

绝大部分移民会馆在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祀奉原籍具有代表性的神灵,并常以宫、庙、寺、观等作为会馆的表现形式。如,两湖地区因水系发达、水患频繁,移民多祭祀大禹祈求风调雨顺,因此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福建民众常出海捕鱼,为祈求出海平安,多祭祀天后,故福建会馆常称天后宫;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供奉南华老祖;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祀许真人;陕西、山西会馆供奉关帝;等等。学者吕作燮统计了明清时期四川省有4所会馆以上的85个府县(包括成都和重庆),总共有会馆727所,其中直称会馆的有174所,只占会馆总数的24%,而以宫、祠、庙的名称命名的会馆,占3/4以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移民对乡土所尊奉神灵的膜拜之情。凡同乡人筹建会馆,必建立供奉乡土神的殿堂,故直接命名为“禹王宫”“万寿宫”等。二是多数移民会馆由于财力有限,往往只建祀神的殿堂,并常以殿堂的名称作会馆的名称。

2.文化融合

移民会馆建筑是本地特色和迁出地文化的融合。由于移民原籍的多样化,移民会馆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不仅糅合了南北方的外部建筑形式、木结构样式,而且在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找到文化融合的印记。特别是川东、重庆的许多会馆建筑,它们或依地势层层升高,或依山靠河就势而建,特色鲜明。“四川的陕西会馆建筑多沿袭北方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并受‘居中为尊’思想的影响,讲究中轴对称。”乾隆年间修建的阆中陕西会馆就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多重院落建筑结构,但同是陕西人建造的四合院形式建筑——重庆酉阳西秦会馆,其建筑风格则相差甚大。酉阳西秦会馆利用地形高差顺坡而建,其地势不平之处都用石料填补,其内还有南方建筑中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在木结构上,阆中陕西会馆融合了北方建筑多用的抬梁式和四川地区多用的穿斗式,后殿的山墙采用穿斗式结构,而内部采用抬梁式结构,这样就保证了内部大殿的宽敞性。在建筑形制上,阆中陕西会馆在民间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官式建筑的主体布局方式及形制特征。如,阆中陕西会馆前殿垂脊上的石雕仙人、走兽及自贡西秦会馆里的辇道,都凸显了北方宫殿的建筑特色。在屋顶样式上,陕西当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式,这种样式多见于北方。其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冬季常刮西北风,所以建筑更强调防风保暖。而四川的陕西会馆因为防雨的需求多采用悬山式屋顶,如阆中陕西会馆。这说明早在乾隆时期,陕西会馆建筑就已经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特点。此外,陕西会馆封火墙的建造也体现了北方和南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封火墙多见于南方地区,而陕西会馆的建造者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的影响,加之会馆建筑多位于城镇,房屋聚集,出于防火的需要,陕西会馆也出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封火墙。如,自贡西秦会馆的人字形封火墙和关圣宫的水状封火墙。以上几方面都体现出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移民会馆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3.建址集中

正如官绅试子会馆多集中在京城一样,移民会馆多建于移民聚集的区域。一般来说,移民会馆建造的数量和移民的数量是呈正比关系的,定居该地的外籍移民越多,该地的会馆数量就越多。据统计,清朝时期四川省的会馆多达1400余座,重庆的会馆也近千座,其中湖广会馆在数量和规模上较为可观。《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中计有湖广会馆477座。2013年重庆市的《重庆会馆地图》标注并介绍了现存较为完好的67座会馆,其中湖广会馆(禹王宫)就有29座,几近半数之多。在清代,重庆也有“湖广馆的台子多”的说法,这也充分印证了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真实性。

二、结语

清朝灭亡以后,会馆开始走向衰落,民国后期至今,会馆建筑遭到了较大程度的损坏,留存的会馆不及1/10。会馆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它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应在保存移民会馆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将如何保护、修复、开发现存的会馆建筑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

作者:孙中雯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