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塔建筑研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塔建筑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塔建筑研究论文

1赣州古塔的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

1)具有鲜明唐塔遗风的五座宋代古塔,平面均六边形,不用普柏枋。就塔平面分析,方形平面基本在唐以前,八角形平面、六角形平面(数量少)基本在宋及宋以后,普柏枋,是一种紧贴在大额枋之上,上承斗拱的构件,唐代用得少,宋代用得多,所以宋代楼阁式塔多用于枋木构件。

2)循塔院制置塔,一寺一塔。寺院中轴线大殿后建塔,唐宋盛行塔院制,人们起先对塔的崇拜重于殿堂,后来逐渐突出殿堂。塔的位置则由初唐以前的“前塔后院”变为唐中期的“塔院并齐”,最后变为晚唐的“前院后塔”。

3)塔基,是塔的底部基础,在地宫(用于埋葬舍利)之上,保证塔身稳定。赣州慈云塔塔基大部分残损,只北面尚存一小部分,高约1m,每面宽7.90m,作四柱三间式,柱很短,每间有补间铺作一朵,为雄大的一斗三升,角柱上有转角铺作残迹;安远无为塔塔下无座,塔基仅以砖块数层按迭涩式砌成;信丰大圣塔、石城宝福塔和大余嘉佑寺塔均未有明显塔基。

4)登塔方式别具一格,穿壁绕平座的登塔方式,进入塔室之后,需要再登上一层,必须从塔外平座绕入外壁开口,穿过壁间的楼梯,进入上层的塔心室,然后又穿过另一侧的塔壁,达到上一层的塔外平座,如此反复向上攀登。在广东、安徽等省也发现少量这种结构形式,不敢说属于赣州首创,但是主要流行于赣州是不争的事实。

2赣州古塔的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

古塔建筑的建筑结构、材料是反映古塔历史特色、建造技术的现实依据,根据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可以了解古塔的建造朝代与建塔技术水平、抗震受力强度。本次调研中前四座建筑类型、手法、结构基本一致,基本特征鲜明,如表1所示。五座宋塔的基本特征名称外部结构内部结构高度(含塔刹)/m建造年代赣州慈云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49.9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信丰大圣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66.5北宋志平六年(1064年)安远无为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61.5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石城宝福塔六角七级穿壁绕平座59.9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余嘉佑寺塔六角五级空筒式19(不含塔刹)北宋嘉佑年间(或唐末)

2.1建筑材料

在汉代和南北朝时,赣州古塔以木塔为主,唐宋时期偶有建木塔,但木材容易损毁,今皆已不存。现存的五座宋代古塔皆是用青砖砌成,以黄泥勾缝,其中安远无为塔的黄泥中掺有稻谷壳以及少量的稻草筋;塔身内外皮都用石灰粉抹,其中赣州慈云塔内皮石灰之下,涂有草筋黄泥一层;在安远无为寺底层墙上发现带有“廖珎舍砖一万”字样的砖块颇多,此外还发现一砖上有字迹,似系未入窑烧制以前划写的,字体草率似为“清和役弟子敬一”等字。

2.2建筑结构

2.2.1塔层结构慈云塔第一层东面开门,墙的外皮均抹石灰,无枋柱痕迹,仅在檐下施菱角牙子;第二、三层各面均三间,正中为壶门,门左右有槏柱,槏柱之上用单层阑额;每间用斗口跳补间铺作一朵,于阑额上坐栌斗,出华栱一跳以承橑檐枋,柱头缝出泥道栱以承柱头枋,角栌斗卷杀略呈圆形;铺作上出菱角牙子二层,菱角牙子上有孔一列,为插入檐椽而设;第四层及以上用四铺作斗栱,华栱跳头施令栱以承橑檐枋。大圣塔第一层每面角端均有八棱角柱,每面近角柱之处另有八棱柱,柱顶隐出檐枋,当初有无铺作现已难判明;第二、三层底层檐脊之上,为第二层平座,第二层平座之上为第二层门窗,再上又为檐脊、平座、门窗以至塔顶;第四层及以上各层平座,都用菱角牙子三层构成,各层正中为壶门,门左右隐出方形槏柱,于华栱跳头施令栱以承橑檐枋。无为塔第一层各角用角柱、平柱分每面为三间,阑额上坐斗栱,当心间有四铺作补间铺作一朵,于栌斗口出泥道栱及华栱一跳,华栱跳头施令栱,上承橑檐枋;第二层及以上构造较底层平座简单,仅用菱角牙子三迭,平座之上为第二层门窗及腰檐。宝福塔第一层每面角端均有八棱角柱,作四柱三开间式,阑额上坐斗栱,每面有单杪双下昂六铺作七朵;第二层及以上斗拱、开间与底层一样,每面有三间,当心间设门(龛),门(龛)左右设圆形槏柱,角隅设圆形角柱。柱上为额枋,枋上施六铺作斗栱二朵,木质华栱一跳,跳头施令栱,令栱上承橑檐枋。嘉佑寺塔第一层构造特殊,每面三间,正中一间为龛,龛左右各有槏柱,柱上用素枋,素枋上用驼峰承一斗三升栱;第二层及以上斗栱已多损毁,从现存部分观察,除龛之上无素枋及驼峰外,其余与第一层相同。

2.2.2塔刹结构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也称为塔顶。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塔,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塔都有塔刹,即“无塔不刹”,刹杆多用木、铁制成,纵贯全刹,有的直入塔身,以增加塔的稳固度,都是由覆盆、相轮、宝珠等等组成,木质刹心柱下插至顶部二层。

2.2.3仿木结构斗拱为单抄四铺作,一般六层以上补间铺作为两朵,以下为三朵,华拱和令拱为木制,栌斗和泥道拱为异型砖制或由砖砍成。各角用八角形倚柱,底层的暗层部分设有分间柱,门两侧用槏柱,斗拱坐在大额枋上,不用普柏枋。

3赣州古塔的建筑保护

赣州古塔因年代比较久远,遭受到自然力甚至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破坏,所以存在一些缺陷和土质地基的损坏。古塔受到外界因素作用时,便会产生倾斜、弯曲等,主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进行修复;古塔的纠偏技术主要有迫降纠偏法、顶升纠偏法、综合纠偏法等。

4结语

赣州的古塔文化,受到佛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道教、客家文化的影响,真实反映了赣州古塔文化的发展。本次赣州古塔的初步探究,使更多人了解了赣州古塔文化及客家文化,五座宋代古塔作为赣州古代社会和生产活动的实物遗存,实录了赣州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再现了赣州先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其历史、艺术与科学的价值是永恒的。

作者:刘勇 周明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