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湘西苗族和土家族民居的建筑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湘西苗族和土家族民居的建筑艺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从湘西地区的苗族土家族传统文化切入,延伸至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艺术特色,在对两个民族文化及民居艺术的简短介绍中,阐述地域文化之于建筑的重要性,并探究传统民族民居艺术与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层联系。并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苗族;土家族;地域性;传统民居

1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

1.1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各民族文化自成一体且独具特色。其中处于湖南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古以来都是土家族、苗族共同的聚居地,其丘陵地带山峦起伏的地理特质以及多种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渗透,使得当地民族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形成了和而不同、丰盈多姿的湘西文化。但近年来由于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交流更加频繁,面对不断入侵的汉族文化,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民族原始文化的纯粹性。文化趋同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正在悄悄发生的事情。1.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居研究勃然兴发,我国建筑师开始了向边缘文化以及民居的积极探索。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乡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记载了民族文化的历史,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是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其中,土家族聚居区位于巴、楚文化交接之处,巴楚文化也形成了民族的核心文化,同时也融合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成分。而苗族的分布地区则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相比于汉族的中原文化,两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明显带有更为浓厚的浪漫气息,无论是巫鬼还是蛊毒都使得这两个民族显得不甚理性而更重自然的特征。而他们的村寨以及建筑特质更是反应了这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性格。

2湘西地区苗族与土家族聚落与民居基本特征

根据资料以及作者的实地调研所见,湘西地区苗族与土家族聚落大多分布在依山傍水,或向阳的山脊、山坡之处,呈现出规律排列但不死板,整体顺应地势的形态。完全不同于汉族民居方方正正的院巷组合,其聚落形成往往是先房后街地自然形成,整个聚落与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这不仅仅是由于地理环境差异,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反应出湘西少数民族那种自由粗犷、朴实无华的率真气质。土家族与苗族的木结构民居单体大体也非常相似。平面布局方面,基本都分为“一”字型、“L”型以及“U”字型,由中间的正屋与一(两)端的吊脚楼结合形成。楼下多为贮藏或饲养家畜之用,楼上则作为起居,生活用房。人们的日常生活围绕着火塘,闲暇之余会在堂屋前的退堂休息乘凉,这些生活习俗也决定了民居的空间结构与建筑形态。从建筑结构构造来看,二者也颇为相似,均为传统穿斗木构架体系的干栏式建筑。木结构主材选择可以说是就地取材,而建筑的构造方式又在整体稳定性和内部划分灵活度上顺应地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其结构基本形式通常为四排三间五柱四瓜或者五柱四瓜带夹柱,整体形制上苗族较土家族稍小一些。由于汉文化影响,尺度开间上也常常使用6、8等吉利数字。作为极具特色的吊脚楼,也是土家族与苗族最为世人所知的文化符号,它顺应地势而生,发挥了木结构建筑轻质灵活的特征,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也顺应文化而生,记录了两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民风以及生活方式,既是生存的载体,也是生活的

3苗族与土家族的民居艺术及智慧

3.1居住地最重要的是位置与环境的选择,环境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苗族与土家族聚落的形成中,人们根据自己的民族智慧并充分利用山体结构创造了理想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因此,利用天然环境,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这也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甚至是各类服务于人的设计出发点。但在现代城市中,我们却会看到相反的景象,不少开发商完全是在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建设,为了提出一个卖点,破坏整片区域的生态,植物无法生长,失去活力。工业的力量为我们带来了创造力,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缺失去了传统民居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然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终究会意识到因地制宜才是真正处理自然环境与人类需求矛盾的重要原则。3.2建筑物内部空间通常具有特定功能,然而一些鸡肋空间也难以避免,譬如楼梯间等。但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往往可以物尽其用,将这些空间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苗族与土家族人对了满足精神需求,通过颜色、材料与各种传统元素创造出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利用自然景观,尝试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创建具有意境的空间氛围。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会关心的则是空间尺度的合理与功能的精准。而缺乏和自然沟通的空间。牺牲与自然生态,通风采光,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

4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仅是土家族与苗族,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都各局特色,无可替代,承载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文化。虽然时至今日,全球化的趋势在所难免,日新月异的建筑材料与技术也不断创造着更加了不起的现代建筑。但同时,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也大量充斥着我们的城市。所以,如同欧洲建筑的螺旋发展历史一样,我国建筑师开始认识到传统建筑的美,从传统民居中提取出地域性元素。在形式、空间、材料元素等方面力图再现传统的精神。所以,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可取思路有:(1)通过现代的技术对传统进行再现。主要表现为,遵循传统民居的造型特征,采用现代的结构和功能,将传统地方建筑的细部进行简化、抽象处理。如近年来兴起的各类民宿民居类改建,设计师们通过技术更新但又保留其原味的方式赋予了这些建筑新的活力与价值,如商业化成功的凤凰古城。(2)用现代的手法进行抽象、改造、变形、重组。采用现代建筑的结构、材料、形体以及布局方式,融入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符号语言等,用现代手法对其进行重建,使得建筑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能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3)不再通过传统的造型和符号这种表面特征来体现地域性特征,而是通过对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组合处理、形体塑造、材料以及质感等更加抽象深层的方式来使现代建筑在其精神内核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流淌着传统的血液。如著名的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大量当地材料的使用使传统记忆、集体记忆能一直留存下去。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出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再以现代建筑的技术与材料进行重新的诠释。传统民居的形成并不是人们刻意而为之的结果,而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民族个性与审美爱好的自然表达,也反映出了当地居民朴实的自然观和建筑观。这种传统民居的本质,是基于地域文化的,是真正属于一部分人,一个集体的共同记忆,是即便再现代建筑中也应当得以延续,从而使建筑继续保持民族灵魂的一种方式。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杨明明.湘西最后的古村落.花城出版社,2013,8.

[2]柳肃.湘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3]西格弗莱德•吉迪恩.空间•时间•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

[4]湖南省建设厅.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

[5]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黄家瑾,邱灿红.湖南传统民居.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李冰 满勇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