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九江地区民居建筑艺术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各区域的文化、风俗都具有其区域文化特殊性,对这种特殊性的研究是为了发扬和保护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本文对于赣北民居建筑的研究也同样是出于这个想法。
一、区域划分
古老的浔阳城因“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守长江,运行岷汉,来商纳贾”而闻名于天下,九江市位于江西北陲,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连接鄂、晥、赣、湘四省,成为江西的门户,也是我国古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其重要的地位位置和商业价值成为历代必争之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雨中,浔阳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九江作为最早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列强在九江划列了租界区,各个国家风格的建筑并存,外国的建筑风格深深地影响了那一时期的九江建筑艺术的发展。中西建筑艺术在九江地区发生了碰撞,对我们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名胜古迹的建筑形式固然是该区域内建筑风格的精髓所在,但是本文要研究该区域内的民俗民风以及建筑风格特点则更需要研究该区域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也最能反映九江地区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更接地气,也更有九江地域的风味。
二、九江民居特色
(一)天井式建筑
赣北的建筑特点以天井式建筑而闻名而九江地区的天井式建筑和北方地区的合院式建筑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天井”一词在辞海中归纳为:四围或三围房屋和围墙中的空地。也就是建筑体中没有遮盖与上空连接,同时又是水的汇集之处的空地。如果我们把建筑看做是实体,那么天井所占的区域则看成是虚体,实体为阳,虚体为阴。天井式与合院式在平面的布局上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在建筑的屋面构造上却有不同。天井式建筑的正房与两厢房的屋面构架,采用檩搭檩的方法,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密相互连接的整体,天井则可看成是整个建筑中“空”的部分。而合院式则是正方和东、西厢房围合而成,房与房之间没有连接部位。普通民居的天井式房屋为凹形或回字形,凹字形建筑形成一明二暗的建筑形式,堂屋为最明亮部位,东西厢房为暗。天井式房屋的形成主要和古代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关,由于中原地区常年战事不断,盗抢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居民们才建立了高墙耸立的宅院,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虽带入了北方合院式住宅的形制,但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行了改造,将原有的分栋建造变了合栋建造,正房和厢房之间檩与檩相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阻止偷盗事件的发生。与北方少雨的气候不同,南方多雨,屋面的排水到地下排水都是居住者比较头疼的问题,将房屋的屋顶建为一体化能够更好排水。地面上天井的形式也分为很多种:有水形天井、土形天井、坑形天井三种。水形天井中部呈比房檐围合空间略大的矩形下凹,与房屋地面有20—30cm高差,其内部有下水通道。土形天井是天井式房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指天井的中间有一块高出的埠,把天井隔出一周排水,在埠的中轴位上有左右对称的两个金钱水眼,在外围一圈则由锡水口用于排水。坑形天井并不常见,主要是在一些大屋中,因为使用的面积较大,坑形天井内部是一汪水坑,四周有一圈50cm栏杆,通常会在里面种植荷花养红鲤鱼,这样可以防止屋面排水的飞溅。
(二)祠宅合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祭拜神明和祖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祭祀有专门的场所称之为祠堂。古代中国,一个家族往往生活在一起形成村落,并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而经过调查发现赣北民居的堂屋也具有祠堂的功能,很多大宅都是祠宅合一,也就是宅子既供人居住,又设祖先牌位。通常将堂屋布置得庄严、肃穆,在堂屋与建筑中轴线垂直的墙壁上设神龛,用来供奉祖先及神灵,这样人们就可以在这里举行小型祭祀活动了。有些大屋在设计之初就有祠宅合一的建造想法,所以建造时将中间过道的公共区域建造得狭长,靠近最里面的堂屋旁边布置厢房,这样的大屋往往是一个家族集体生活,祠宅合一体现了屋主人的宗族观念。而还有一些房屋的建造则是围绕着家族祠堂建造,形成居祠并置的建筑特点,祠堂建立在最中央,普通居民住宅围绕建造。这也是赣南民居土楼建造的原型。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统一建造,而后者则是分次施工,但都属于祠宅合一的类型。而现如今很多九江地区农村家庭住宅里都保留了在堂屋中央放置祖先照片、牌位的习俗,这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也是宗族观念的体现。
(三)砖雕、木雕、石雕运用广泛
在赣北地区九江境内建筑内部雕刻工艺运用广泛,主要体现在屋顶装饰、天井柱梁装饰、柱础装饰三个部分。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赣北地区的砖雕主要体现在屋顶的兽吻装饰、屋脊和瓦当。江浙民居中的砖雕较为繁琐,兽吻装饰丰富精致,相较于这些地方赣北地区的砖雕装饰更为素净,多加些随意性和灵动性,兽吻装饰简单,多为鸱吻造型,形制像翘卷的鱼尾,屋脊和瓦当部分的砖雕内容多为植物和动物纹样,带有对未来生活的祝愿。木雕主要集中在于天井周围的月梁、雀替、撑拱等地方,主要以透雕、浮雕为主,造型多为各种吉祥图案及卷曲的花草,有一些带有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有一些和家族从事的事业相关,从商就会雕刻一些铜钱元宝等与生财相关的内容,从政就会雕刻一些鹿、猴、马等升官有关的吉祥图案。赣北地区木雕都是只刷了简单的清漆用以抗腐,从而保持了木料的原有色彩及质感。而石雕主要体现在柱础上,柱础用石头雕刻而成,为了保护柱子的基部不受雨水的侵扰以及防止白蚁的啃食。柱础的最低高度为20cm左右,最高的达到了55cm,石雕柱础的形制丰富多样,有覆盆莲式、仰莲式。在图案上回形纹、如意纹、卷曲花草纹较多。柱础的形状有圆形中间浮肚的,也有多边形体的、马蹄形的,根据需要来雕刻。
(四)穿斗式房屋结构
穿斗式房屋结构在赣境内分布较广,穿斗式木构架的优点是用料小,整体性强,缺点是榀与榀之间排列紧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在赣北地区人多,可用的房屋建造面积很小,导致赣北地区的房屋建造规模较小,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穿斗式木构架在赣北地区非常受欢迎,而抬梁式木构架则主要用在祠庙、宫殿等大型建筑上,用地范围小的区域是不适合用抬梁式的。天井式的结构中厢房和正屋也正是用檩搭檩的方式相连接的,用穿斗式能更好地将房屋连成一个整体。
(五)滨水吊脚楼前店后宅建筑的产生
赣北的九江地区民居建筑与其他赣地区建筑的相比又出现了另一种建筑形式,那就是滨水吊脚楼建筑,这种建筑与九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九江地处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湖网交错纵横,九江市区就有龙开河、南门湖、甘棠湖、老鹳湖、七里湖、八里湖、赛城湖等众多湖泊,九江人居住生活和水分不开,而城市发展与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清朝的九江府城图我们不难看出,九江城区一直是沿着甘棠湖、南门湖、龙开河口沿岸发展。龙开河直通长江且河面宽河道深,所以龙开河码头的船只进出在众多码头中最为繁忙,船只可以随处都可见,龙开河周围的市场非常繁华,很多商贩就在龙开河边建造房屋,前端用于经商,后端用于居住,就是滨水吊脚楼前店后宅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建筑依然能看到。建筑通常用木材搭建即可以减轻建筑自身重量同时又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首先用毛竹或防腐木插到河底作为支柱,再铺设多层地面木板,木板一大半在陆地,一小半伸出水面,伸出的部分正好搭建在插在水底的支柱上,陆地部分也打好基地和木桩,保持其平稳,建筑墙壁的部分用木板拼成或是用竹篾编制好片状,抹上泥土作为墙壁,屋顶为悬山顶结构,铺设瓦片,屋脊部分无兽吻,这样也就形成了吊脚楼的形制。这种类型的建筑以两层为主,伸出水面部分的为一层,临街一侧用来经营店铺,临水一侧则用于居住,体现出前店后宅的形式。而在南门湖和甘棠湖沿岸这样的房屋也有很多,也是相同的形制。
(六)外国建筑盛行
九江素来有小上海的别称,这是因为九江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几个通商口岸之一,修建了很多欧式建筑,并同为长江边的口岸。1841年开埠,成为九江发展成初具近代城市特点阶段的起点,英国最先取得了龙开河东边沿江的土地,设为租界后将其作为居住点和商业活动的据点,开始修筑官邸、教堂、洋行等西方建筑。随着城市开埠和租界的发展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思想上的转变,也就是这个时期进行了城市的初步规划和地域的功能分区,规划为商业区、教育区和居住区,这也成为现代九江规划的蓝本。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九江的建筑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出现了上宅下店的建筑,形态比较像广州等地区的骑楼,滨江路地段以及龙开河以西地段最早为租界区,经营了很多绸缎、瓷器、烟草、茶叶等店铺,店铺紧密相连形成街道,两旁建筑外观均西方建筑样式,罗马窗、罗马门比比皆是。一楼作为商铺或是作坊,设有柜台及操作间;二楼自己居住或是作为仓库存放货物。外来思想除了对商业建筑产生影响,对民居也产生了影响。这个时期花园洋房是外国人、九江本地富商、官僚、地主争先建造的房屋新样式,不仅仅是在九江市区,他们目光还瞄准了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庐山,1885—1949年期间庐山上建有800多栋独院式高级洋房住宅,洋房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三、研究与保护
九江地区具有区域特色的很多建筑都遭到了损毁,现如今还保留下来的也岌岌可危,我们对于赣北地区建筑特色的梳理也正是为了更好保护她们,九江市政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将亨得利、上海银行、美孚洋行这些古老商号的名字重新挂放起来,透出了浓浓的历史韵味,仿佛回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了。除了对建筑文化的保护外,对建筑文化的学习也同样是必不可缺的,很多古代建筑的营造方式是针对地域特点而建造出来的,并不像现如今的建筑都是一模一样的建造方法,古代建筑都有其特殊性,对于特殊性的研究更能建造出适合赣北地区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作者:何晟 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