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雄殿建筑艺术初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奉国寺的历史价值
在辽宁省义县坐落着一座千年文化瑰宝之一的历史文物古迹——奉国寺,它以伟岸的身姿瘍立在辽西这座小县城。它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演变,至今保存着较完好木制结构建筑。义县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距今已有998年历史,是集古代建筑、石刻、匾额、雕塑、彩绘等艺术与文化价值于一体的辽代皇家寺院;1961年奉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值得庆幸的是2020年这里将会迎来奉国寺千年庆典,吸引着数以万千的中外游人和艺术家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来这里欣赏考察和进行学术研究。
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遗存中规模最大的木构建筑。殿内供奉的佛祖“过去七佛造像”,是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罕见、最精美的彩绘泥塑佛像群。谈到奉国寺,应首先回顾一下兴建这座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及建筑思想,正是在雄踞中国北方两个多世纪的契丹人建立了大辽国的历史背景下。魏晋南北朝之前,契丹人已居住今天内蒙古东北部、辽西一带,同时与中原政权经常发生冲突,但是契丹人逐渐受到汉文化影响,与汉族等其他中原民族一样是炎黄子初、,有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盛极一时的唐代结束之后,中原大地从此陷入到一个割据状态,“五代十国”时期。在这年,辽太祖的耶律阿保机被立为国主,辽国采取了统治阶层分为世袭家族谱系。一个是耶律氏家族世袭皇帝,另一个萧氏家族专门垄断皇后的位置。在统治辖区上分为北府和南府,;11:府包括北部草原、蒙古、俄罗斯和西伯利亚等地,南府负责中原今内蒙古的中东部,河北、山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兴安岭等地。在这种“一国两制”政策下,辽国南府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立国后,辽太祖公元918年下诏建造孔庙、佛寺、道观等寺庙,从此辽国与中原政权一样,采纳“儒、释、道”文化观念为辽国统治的根基。由于契汉两族自由通婚,风俗习惯日愈加相近,由战舌L而又走向和平,辽与宋之间形成了百年以上的和平,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百姓生活得以安居乐业。宜州在辽中京之东,为辽王朝倡导游牧向农耕转化之地,同时又是萧太后的出生地,辽太祖萧太后信奉佛教,明确了观音为家神,就这样唐文化渐渐影响了辽国。这一时期,辽国来自中原皇家工匠有很多,他们的建筑技术高超,因此在萧太后的家乡——宜州兴建了奉国寺。
1、彩绘泥塑佛像群
奉国寺大雄殿是根据七尊大佛的体量、高度、宽度等设计建筑规格而建造的。如此大型规模体量的彩绘泥塑,七佛在同一空间的建筑里在全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辽代遗构的大雄殿,雄踞于高台之上,在大雄殿前面两侧有个钟鼓二亭,在小巧尺度的衬托下,大雄殿愈加震撼。走进殿堂低头看见历尽沧桑斑驳的#砖地面,透过门板缝隙照射进来的光与影与佛像本身的光泽交融,无时无刻不在凸显佛像的神秘性。初到此处,看到贏立的殿柱与碑碣,抬头仰望,七尊大佛金色的面庞正慈祥地与来者对视,七佛一模一样的慈容善貌,从A九米的高处各自在静静地俯视世人。七佛中,唯独只有最左侧的一尊面朝西南方向,这是释迦牟尼佛,相传他在遥望他的故国、佛教起源±也一印度国,不论是凡夫俗子、虔诚信教徒,无不被奉国寺大殿的建筑与七佛深感震撼。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轴线的控制、庭院的控制,以及层层展开的空间路线,奉国寺也不例外。这点,只有大雄殿现存辽代遗构建筑,大雄殿以外的现存群坊、山门、天王殿等都属于清代建筑,从等级和体量都不能与大雄殿宏伟高大相匹配,因此,大雄殿的身影是遮掩不住的,它与其他周围的建筑彼此相互呼应,更显大雄殿的雄伟气魄,凸显着大佛寺大雄殿建筑形式格外突出。据观察,大佛寺的地理位置是风水宝地,背靠大凌河,整个地基由前向后缓缓降低。相传历史上再大的雨季,奉国寺庭院都不会存水,可见在当时那个毫无机械/全部手工的时代,建筑师们的高超设计与下水规划得十分合理。中轴线上的两路越走越高,建筑基地依次也升高,大雄殿的基地高达三米的大月台,使得大雄殿超然不群,充分体现了辽代初期的建筑辉煌。
2、辽代遗构建筑中的斗拱
中国传统建筑对木材的使用是很多的,可以说是“量材施用”“物尽其用”的智慧,体现了生态思想,节伧、实用的观念,主材与附材的合理适用,可见是“应物象形”。在奉国寺营建过程中正是如此,大量的材料制作是在标准化的规律中展开的,大雄殿使用木材与北宋时期一等木材相符,只需好的材料才能用在建筑大雄殿上。提到木材,就得说到木建结构特点,斗拱是必须的,斗拱的大小就是用木林来直接标示的,它既是结构件,又是楔数尺度,更是文化符号。头拱是由斗、拱、昂、枋等构件组合而成的建筑组建,是联系横向的梁和竖向的柱的节点构造,这个节点当于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头,重点要体现建筑结构的理性化,按照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建筑可译论”,他在系统学习西方古典建筑学之后,进入中国古典建筑学研究,斗拱就是切入点。斗拱因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种,柱头斗拱、转角斗拱、补间斗拱,它与柱头枋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铺作层。悬挑出檐、控制屋面曲线、紧固房屋结构是铺作层的核心使命。斗拱的等级主要体现在其所控制出檐的高挑和深远,而这一内容是跟屋宇的规模相适应,奉国寺大雄殿的斗拱是出四跳的七铺作,它的学名是七铺作双下昂。“杪”是出跳的华拱,下昂是一种可使出檐更平缓深远的杠杆构件,作为一座九间十橡的大殿,采用七铺作是合适的.
3、辽代遗构建筑空间形式
殿宇规模:“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单位,也是极具东方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开间决定了殿宇的规模。一般而言,四柱之间围合的空间称为“间”。中国建筑通过柱网组成的空间显然比西方雕塑性的建筑空间更具有强烈的“流动性”,它意味着功能组织更为自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极大地推动西方现代建筑的大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间”不仅是空间的适用和流动,它更是充满仪式感的空间意义,也更适合传统佛教仪式,我国的传统殿宇一般会设置奇数开间,多为三、五、七、九、十一等这五种,同时,更符合东方礼仪的等级精神。从此后为广泛采用奇数开间,奉国寺大雄殿的九间,毫无疑问是列入在第一等级的,仅次于故宫的太和殿的“十一间”,但奉国寺始建的年代远远超过了明代的太和殿,因此愈显珍贵。奉国寺大雄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殿内计可划为四十五间,开间的空间大体呈方形,因此大雄殿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它的建筑布局古代称作“地盘”,举凡设计,皆须先定地盘,五乘九的长方地盘,使得四条垂脊在殿身上空相交后形成两个顶点。两顶点就是正脊两端,安装鸱吻以昭郑重,正面方向九间决定建筑立面规模,与之相匹配,加深方向衡量尺度的单位是椽数。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其进深是十架椽,前五后五,构成了现存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最高规制。了解了九间十架椽这一殿堂结构,就更深层的理解了奉国寺大雄殿木构架结构。一般认为,奉国寺大雄殿的木结构属于“殿阁”与“厅堂”的中间形态,既有殿阁的隆重,又有厅堂的轻捷,因此,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容纳七佛造像。在这样大的奉国寺大雄殿堂设计中,已经达到了传统建筑材料与加工施作的极限。在这一层面上,奉国寺大雄殿无疑见证了中国传统木造技艺所达到的艺术与科学水准,充分体现了辽代艺术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4、辽代遗构建筑中的大屋顶形制
大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最鲜明的特征,与强调建筑力面和西洋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现今也有部分建筑都选择了大屋顶,从而表达他们力图本地化的信念。中国建筑学科的第一批奠基人,如梁思成、吕彦直等,他们把西方古典主义的比例与柱式等引进中国,翻译成中国建筑语言,用大屋顶来重构中国的新建筑,大批中国传统复兴式的大屋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类建筑物占公共建筑的大部分,至今还在延续这种风格。传统中式大屋顶,奉国寺大雄殿显然是其中翘楚,五脊戾殿顶正脊高耸,出檐平缓,所代表的唐辽遗风,经过千年历史依旧动人心弦。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可分为虎殿、歇、山、硬山、攒尖五式,其中奉国寺大雄殿的大屋顶就是座典型的单檐庑殿顶。清代叫法是庑殿,宋代称为“四阿殿顶”其实是对唐及唐以前的传统继承,唐代的《营缮令》中规定,“宫殿皆四阿鸱尾”。阿就是屋檐,四阿就是四面坡顶,虎殿顶象征着唐代的崇高地位,因此,为历代宫殿所采用,鸱尾下悬的两条尾脊称为“垂脊”。四角牵拉于地面系住,形成一庑殿五脊的形态。除象形外,力图解释何为庑殿这种简明的形态成为中国传统大屋顶的最高行制。奉国寺大雄殿是现存近千年古建筑当中唯一的九间大殿无疑是规格最髙的。透过奉国寺大雄殿,可以感受到唐辽宫殿建筑雄伟气魄,还有中国建筑那种连接皇天后土的强烈自信。
三、木构建筑中角神
中国传统古建筑之精美,除了髙大的显著外观造型和装饰外,还有没被观者发现的细节,其中就是大殿的角神雕饰。它位于四方角梁之下,很隐蔽,角神其位置在转角铺作平盘斗上,上承大角梁,形象为负重力士,它的作用究竟是装饰物还是起承重作用,目前说法不一。当角梁出檐较深时,似乎更显承重,奉国寺大雄殿角梁下四躯角神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形象为双臂下垂、耸肩、垂首的负重壮力士形象,东南角具有东汉遗风造像,西南角具有契丹人形象。四驱角神分为两种形象,其西北、东南二角神为垂首负重相,形象可以追溯到距此地万里之遥的四川东汉石阙上的石质角神,而西南、东北二角神则为正襟危坐相,形象近乎于胡人形象。可见奉国寺建造之初,工匠们基本上沿用唐代风格,个别装饰细部甚至有汉代遗风。因此,奉国寺大雄殿的建筑风格,充分证实了辽国继续追求汉唐的浑厚大气。
四、檐彩画
奉W寺大雄殿的彩画分两种,?一种是绘于梁枋之上的彩画,称为“建筑彩画”;另一种是墙内彩画,称为壁画。我们主要谈建筑彩画。传统建筑上的彩画多以明清时期为多,而奉国寺大雄殿梁枋上的彩画却迥然不同,历经干年岁月的侵蚀,梁上彩画变暗淡,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彩画的光芒四射的魅力。大殿以内槽为中心,以前槽为第二中心绘制的丰富建筑彩画,内槽彩画包括十二躯飞天、缠枝花卉、凤纹卷草和各种网目纹,前槽包括十四躯飞天。经研究发现,这些飞天网目纹等是在木制构建画好后按位置组装上的,与其他建筑完工后画的不一样。这样在木构件上先画是为了保障彩画的精准造型,同时对细节的刻画更加精致。飞天图案手法精美,特另U是飞天的图案优雅美丽,人物的人体造型合理并比例、动势准确,夸张得当,同时与木构件结合的十分合理,疏密相接,构图饱满,每两躯飞天相互呼应。内槽的十二躯保存最为完好,南侧飞天皆俯视,北侧飞天皆仰视,飞翔于祥云之上向佛祖撒花供养。外槽的飞天身姿曼妙,衣带飞舞,充分体现了奉国寺初期辽代所达到的辉煌艺术水平。大殿中还有大量的缠技花卉、网目纹装饰,同以后建筑彩绘相比更显简洁明朗。图七奉国寺大雄殿内槽彩画奉国寺大雄殿内部梁枋,斗拱上存的辽代彩画,它作为建筑本身的装饰,构成大雄殿雄浑壮丽,色彩斑斓的建筑风格,其位置和题材与室内七尊佛像相互烘托,构成了一个华贵又庄重的礼佛场景。这些彩画不仅起着建筑初的装饰作用,同时,也是对木构件起到了保护作用。梁思成先生说“内部梁尚保存原彩奉国寺096画,卷草,飞仙等亦物中所罕见也”。刘敦桢先生说“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和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彩画继承唐代遗风,在梁枋庑部和天花板上画有飞天、卷草、凤凰和网目纹等图案”。近期有专家学者考证:奉国寺大雄殿中的网目纹、佛光纹,与飞天等组合正形成了《法华经》所记,“仙女散花”的佛图场景。综上所述,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最重要建筑之一,而且与其他建筑所不同的是具有唐辽时期的遗风,是在木建筑结构中独有的卯榫结构。它将建筑与艺术相结合,续写着中华民族建筑史的灿烂篇章。
参考文献:
1.陈明达:《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史(战国一北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敦桢:《刘敦桢全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5.韩茂莉:《辽宁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1
7.建筑文化考察组:《义县奉国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陆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