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保护云参与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传统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传统建筑这一载体。为解决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缺乏整体性、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传播度低两个问题,文章基于网络参与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点,提出“云参与”保护和传播的思路,引导公众通过网络参与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化保护和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装饰;云参与;参与式文化
引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是具有丰富种类及艺术表现力的传统技艺。在现代化发展中,由于传统建筑减少,传统建筑装饰需求也随之减少,而目前对于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多以制作工艺的保存和传承为主,工艺保护与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保护逐渐分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要求在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在一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空间,以及人们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文化生态”[1]。因此,建筑装饰工艺使用环境的变化会对保护的整体性产生影响,如何解决工艺传承与文化分离的问题,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性保护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网络兴起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人们拥有了远程参与各种活动的便利手段,通过网络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网络“云参与”传播快、受众范围广、参与便捷的特点,可以让人们通过网络更全面深入地参与到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因而对非遗保护的网络参与方式进行研究可以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性保护提供新思路。
1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现状
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精致的建筑装饰增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在提供工作、休息、娱乐场所的同时也兼具艺术观赏性,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种类丰富样式繁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嵌瓷、石雕、砖塑、彩画等多种装饰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保护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要保护文化的生存空间。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地方传统建筑,因此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来说,作为装饰使用空间的传统建筑和装饰工艺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国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以古建筑保存修复为主,城市化和现代化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传统建筑数量不断减少的问题,对用于传统建筑装饰的建筑装饰工艺的需求也大幅减少。许多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变为供人欣赏的工艺品,对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研究多为制作工艺的现代化发展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装饰中的运用,对工艺的保护和对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保护呈现明显的分离现象。整体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当下对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缺乏整体性,只有完整保护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内容、形式、历史与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让这一文化得以传承。中国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方面,建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多所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以非遗的保存为主,无论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博物馆或者地方博物馆,在传播方面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和保护形式的局限,较难传播非遗文化以达到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的目的。许多非遗离开一定地区就鲜为人知,即使保存了非遗的档案和原生环境,也很难达到非遗的活态保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保留传统的用途和工艺,还是根据社会环境变化而作出改变的争议一直存在。适应社会的变革让非遗文化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但技艺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同样重要,在传承技艺和保护非遗原生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网络时代让资料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储存和传播,这方便了信息的保存和分享,人们借助网络这一媒介高效便捷地互动交流。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传统性、整体性等特殊性质,简单的数字化存储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2]。而网络媒介拓宽了数字化应用的渠道,让人们得以通过更多渠道,以更丰富的形式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去。近年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征集创意、展示文化的各类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原本受到地域限制的地方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明显效果。利用网络保存和还原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生存环境能够用较低的维护成本保存传统建筑装饰的信息,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真实准确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参与到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让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以更真实、更完整的状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2基于参与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1参与式文化与云参与
参与式文化最初由亨利•詹金斯①在《文本盗猎者》中提出,用于描述电视媒体和粉丝自发性的参与活动,后来詹金斯将这一概念扩展为“围绕某些参与行为所构建的亚文化”[3]。随着时展,参与式文化通常被用于形容一种基于网络的媒介文化,网络在艺术表达和公共参与上为个人创作和分享提供强有力支持,人们通过网络将知识从经验丰富的群体传递给新手,使个人的贡献产生价值。网络的出现使得网民的媒介行为摆脱了孤立状态,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微妙的机制建立起相互间的联系[4]。与传统的参与行为相比,基于网络的参与行为传递信息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同时也让一些活动发起者能够通过适当引导获取大众参与创造的内容。岳改玲在研究中提出“参与式文化带来了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这种新型媒介文化跨越了消费与内容制造的鸿沟,带来了文化权利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每个个体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和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媒介以低成本获取这些大众生产的文本,使其成为商业化生产的一部分,以吸引并维持更广泛的消费者。”[5]虽然参与式文化最初是粉丝自发的非营利性的创作,但在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在适当引导下大众的网络参与活动也变成了一种文化传播和商业化生产的模式。当下许多以网络为主要开展平台的活动都体现了参与式文化,如“蚂蚁森林”用户通过运动、消费、社交互动等网络参与方式参与到“云公益”中;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中人们通过观看施工现场24小时直播的方式“云监工”;博物馆通过线上语音讲解、VR视频讲解、三维文物展示等方式实现的“云逛展”体验。这些网络参与模式大大降低了活动原本的参与门槛,提升了活动参与度,相较传统参与方式,增加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也为人们的参与行为提供了一种比传统参与方式门槛更低的路径,让信息在用户的参与行为中更高效率、更准确地传播。根据对现有网络参与模式的总结,文章提出“云参与”的定义:一种用户借助网络媒介间接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达到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参与模式。云参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传输;(2)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的方式和程度;(3)用户的线上参与行为以间接的方式对活动产生影响。在“云参与”模式下,信息能够更快速、准确地传播,并被消费和运用于再创作。云参与模式是对线下活动参与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多方式,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和创意的交流渠道。
2.2基于云参与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模式研究
在非遗保护方面,根据现有的用户云参与非遗保护案例,总结出以下模式:(1)云参与非遗知识分享,个人或团体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知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和抖音等视频分享和直播平台让知识拥有者,如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传统文化研究学者等可以将非遗的知识与他人分享,并通过回复评论、转发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非遗+直播”的模式在当下已经成为非遗传播的一种热门方式,截至2019年4月,有121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在抖音有相关内容传播,播放总数超过1065亿次[6]。通过网络平台的云参与知识分享和交流让知识生产者拥有了能将知识分享给有兴趣的人,及时地获得知识接收者的反馈并通过网络交流讨论。(2)云参与非遗体验与创作,用户通过线上游戏、视频等方式体验非遗制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用户在线上体验手工艺制作、观看和体验非遗表演成为可能。《故宫•口袋工匠》《陶艺大师》《我的世界》等游戏让用户能根据非遗文化制作甚至创造属于自己的虚拟作品,从体验和创作中了解工艺的历史和制作流程,从中获得进一步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的动力。(3)云参与非遗传播,是通过网络平台分享非遗知识和文化的模式。网络社交平台让文化的传播对普通人来说更为简单,人们只需要点赞、转发、将链接分享给朋友或发到朋友圈,就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参与者。传播参与的低门槛带来了网络信息准确度低的问题,在让专业的非遗知识得以快速传播的同时也让人们接收到更多的错误信息,因此非遗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还需要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4)云参与非遗扶持,用户通过线上公益、购买非遗产品等方式间接参与非遗的扶持。“文物加”推出的守艺计划,通过扶持包含文化价值和手工技艺的产品进行销售,所得利润用于文化技艺的扶持和发展;“绝艺”“掌上非遗”等非遗产品线上销售平台让非遗传承人入驻线上平台进行非遗产品的销售。在这种模式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能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承和保护非遗的支持,间接地参与到了非遗保护中。“云参与”让人们能更准确快捷地获得信息,更方便地与不同角色进行信息交换。这四种模式让无论是拥有专业知识储备、对传统建筑装饰知识有较高程度了解并能够向他人传授经验的专家用户,或是对相关知识了解很少,但愿意浏览其他用户生产内容并愿意学习的普通用户,都能够以“云参与”的方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对引导大众参与非遗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3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云参与保护研究——以潮州嵌瓷为例
3.1嵌瓷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嵌瓷是在广东潮汕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与石雕、木雕两种建筑装饰艺术并称为潮汕古建筑“三绝”。嵌瓷工艺以绘画和雕塑为基础,用瓷片粘嵌出表现民俗、民间故事或表达祝福祈愿寓意的图案和塑像,装饰于潮汕传统庙宇、宗祠建筑的屋顶、墙壁等部分,工艺技术别具一格,作品色彩丰富形象生动且不易损坏。建筑装饰艺术是潮汕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作为潮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的嵌瓷,其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潮汕特色建筑得以体现。由于嵌瓷除民居装饰外多用于寺庙和宗祠装饰,作品的题材也与潮汕传统文化紧密关联。当下,嵌瓷工艺面临着建筑装饰需求由于潮汕传统建筑减少而减少的问题。传统建筑上的嵌瓷装饰制作耗时长,需要经过灰塑、绘画、镶嵌等多种工艺加工,在工艺传承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的嵌瓷多以工艺品如嵌瓷画、嵌瓷屏风等形式发展,或是将传统嵌瓷装饰中使用的元素和意向运用到现代装饰中。这些发展模式扩展了嵌瓷工艺的应用范围,但同时也淡化了潮汕传统建筑和建筑装饰文化在嵌瓷作品中的体现,使嵌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渐分离。作为一项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在对潮州嵌瓷的保护和传承中,应该更多地将其艺术价值、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完整地展现出来。
3.2网络参与背景下的保护思路
嵌瓷作为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由于制作辛苦、传统建筑装饰需求减少,嵌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脱离传统建筑装饰用途的工艺品,将嵌瓷画(屏风)、嵌瓷摆件作为传承的思路,嵌瓷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嵌瓷作为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逐渐分离,缺乏整体性保护和传播。嵌瓷的保护需要线上和线下的传播与保护相结合,线下的保护方式有利于已有作品和建筑的保存,能让参与的人更真实地感受到嵌瓷的魅力;而网络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作为线下参与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具有传播效率高、展示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应该更注重嵌瓷传统使用形式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与保护。对嵌瓷的“云参与”保护思路中,将嵌瓷作为传统建筑装饰使用的文化知识和现有的云参与非遗保护模式相结合,提出符合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特点的云参与保护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公众“云参与”嵌瓷保护模式:(1)完善嵌瓷资料库。由政府和传承人、地方居民共同收集和完善嵌瓷相关资料,利用文字、图片、影像全方位记录嵌瓷工艺的历史、发展和应用于不同类别传统建筑装饰的嵌瓷资料。建立线上嵌瓷资料库,根据影像记录、历史和工艺、传承人和手工艺人、作品展示、相关研究五大类别分类整理嵌瓷资料,允许人们通过线上平台上传对应类别的资料,经过专业人员审核后补充到资料库中。(2)建立嵌瓷传承保护网络平台,将嵌瓷知识文化的传播和嵌瓷的生产性保护相结合,将收集到的嵌瓷资料通过平台展示和传播,搭建以嵌瓷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为主、配合制作流程体验小游戏和嵌瓷工艺品商城等内容的线上平台,推动嵌瓷文化传播、知识交流和设计创意汇集。嵌瓷传承保护网络平台围绕知识学习、制作体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构建,形成政府、嵌瓷工艺人和传承人、公众交流互动的“云参与”网络平台(如图1)。知识学习部分以嵌瓷资料库为基础,通过嵌瓷资料库的开放展示、手工艺人直播或视频,展示嵌瓷作品和制作工艺、嵌瓷知识问答来全方位地向用户提供嵌瓷知识的学习和参考,促进嵌瓷文化的传播。制作体验部分参考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嵌瓷作品资料,以虚拟制作体验游戏为主,结合资料库的嵌瓷相关资料,让用户可以在体验游戏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嵌瓷的知识。根据传统建筑的功能和嵌瓷用于建筑装饰的区域,将现有的嵌瓷建筑装饰简化为平面图案展现,制作可供用户体验制作流程的不同题材作品的嵌瓷作品模拟制作。用户在平台通过在知识学习区学习嵌瓷知识、观看嵌瓷相关视频或直播、挑战嵌瓷知识问答或在交流社区与他人交流分享嵌瓷知识和创意,或是通过商城购买嵌瓷工艺品获得可用于体验虚拟制作的“瓷片”,获得瓷片后用户可以根据每个项目提供的嵌瓷作品模板和参考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瓷片”镶嵌完成作品来完成项目(图2)。用户在平台完成项目或是自己使用瓷片创作虚拟嵌瓷作品后,可以通过分享作品传播嵌瓷文化。政府和传承人也可以将实际项目与虚拟制作体验结合,让用户获得更多参与感,从而进一步了解和传播嵌瓷文化。(3)引导利益相关者入驻平台,构建嵌瓷网络学习交流体系。一方面引导手工艺人、当地居民等对嵌瓷工艺了解的传播者人群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互动,让更多对嵌瓷感兴趣的人根据从平台中获得的嵌瓷知识进行交流、学习和创作。同时结合开展线下嵌瓷体验活动,让用户在线上学习和体验嵌瓷文化的同时有机会参与嵌瓷建筑装饰欣赏、制作流程参观、制作体验等线下活动,与陶瓷生产工厂、博物馆、传承人合作构建线上和线下参与体验结合的嵌瓷参与保护体系。
结语
对传统建筑装饰工艺而言,云参与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播效率,原来较难体验到的工艺流程能通过网络使各地的人获得参与感。针对目前传统建筑装饰制作复杂导致传承困难、传统建筑装饰使用需求减少、传播度低、保护缺乏整体性等问题,文章参考“参与式文化”的理念,提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云参与”保护模式,引导用户通过网络学习,进行知识交流,体验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制作流程、使用场景,了解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以设计、制作、传播等不同的方式云参与到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中,使用户自发地学习、讨论和交流,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性保护。
参考文献:
[1]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05):1-12,157.
[2]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49-55.
[3]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12):16-17.
[5]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梁应杰.抖音在杭州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N].都市快报,2019-04-17.
作者:游玥 黄薇 吴剑锋 刘肖健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