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周渭祠建筑艺术及当代价值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周渭祠建筑艺术及当代价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周渭祠建筑艺术及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周渭祠作为广西古建筑的重要瑰宝,建造工艺精湛灵巧,是广西地区不可多得且极富价值的明清宗祠建筑。在周渭祠中,建筑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十分显著,其营造手法在当今看来仍具有较大价值,所传达的精神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内核与意蕴。以恭城周渭祠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法概括其建筑艺术及价值内涵,探讨传统宗祠建筑的艺术文化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周渭祠;建筑艺术;宗祠文化

1宗祠概况

恭城位于广西壮自治区桂林市,为先秦时期桂林郡所属,唐武德四年更名为“恭城县”,除瑶族、汉族、壮族之外,还有回、苗、侗、白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周渭祠位于恭城镇太和街,始建于明朝中期成化十四年,坐北朝南,是后人为纪念北宋时期清廉执法、爱民如子的御史周渭在其家乡所建立的专祠,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祠堂整体建筑由戏台、门楼、正殿、后殿、左右厢房构成,目前戏台与后殿已毁,现存后殿为近期重建之建筑[1]。建筑组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见图1),总占地约1600m2,建筑面积1040m2。入口区域为门楼和耳房,正殿设有庭院与祭坛,是祭拜周公、举办活动和商议事宜的场所。后殿及两侧厢房现用作反腐倡廉的宣传场地,后殿与正殿之间设有天井平台,铜镜立于上,背面刻竹纹及郑板桥《墨竹图》诗句,正如《旧唐书·魏徵传》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表达了居安思危的崇高意蕴,也象征明察秋毫、公正无私之意,与后殿匾额“反腐倡廉”相呼应。周渭祠的选址位于恭城镇的最佳位置,所用建筑材料以上等为标准,建筑整体形象庄严、精美。祠堂内遍布雕饰,其中门楼、正殿、屋顶、正脊、斗拱、墙楣等都是精心设计。这些构造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而且涵盖了建筑、信仰、民族文化,以及绘画、雕刻、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周渭祠不仅承担了育人、化人的社会功能,而且也是一座异彩纷呈的建筑艺术品。

2空间布局

祠堂是先人灵魂的居所,承载着百姓的理想与信念,建筑空间布局关乎风水。祠堂作为一种严肃的礼制建筑,其形制从住宅演化而来,多为传统的内院式,一般为三进两院。作为举行祭祀的场所,祠堂格局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典规范,主要空间基于一定的功能而相对呈式化,也需保持庄重、整齐的格调[2]。择址而取朝向,讲究形局完整,是建造祠堂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不同地域、文化及气候影响,不同地区之间建筑形制不一,风格也不尽相同。宋代朱熹《家礼》较为详细地提出了祠堂建筑的建造标准及要求,以此为参照,为后来的建造奠定了基础。周渭祠建于明代中期,于清代嘉靖年间历经重修,因而保留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恭城地理位置处于桂东北,毗邻湘、粤两地,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受人口流动、经济往来、文化交融等因素以及自中原南下的汉文化影响,加之世代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自身固有的文化特征,形成了汉、瑶、苗、壮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彩局面。从建筑布局来看,周渭祠门楼面阔设五开间,进深三开间,三进两天井,每一进由外至内层层递进,节节升高,讲究主与次的地位特点,整体为纵深方向,空间富有层次。从建筑方位来看,祠堂坐北朝南,在古代阴阳学说当中,北为阴,南为阳,同时也以南为尊位,此方位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承自然之风物,亦谓先贤的廉政思想能够生意盎然、永续传承。恭城地区气候温和,夏季湿润多雨,在实用的现实意义上,前低后高的建筑尺度具有排水功能,有利于积水的疏散,从而使得建筑寿命得到延长,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该朝向也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从建筑形制来看,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建筑制式基准对称且规整,兼有方正与庄严肃穆,体现了封建礼制的伦理观念及中心思想,是传统封建社会中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其建筑格局的规整统一,讲究形制、规格,祠堂门楼、正殿及后殿沿着轴线井然有序地排列,既明晰了宗祠的地位,也协调了视觉的观感。作为恭城县内重要的公共建筑,周渭祠精心演绎了风水理念,以实现建筑空间整体布局的完善性,这种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艺术特点。围墙闭合形成院落,封与闭讲究的是藏风聚气,由此推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哲学概念:“气”为生化万物之根本。气有元气一说,藏与聚意味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生生不息,此点折射了周渭高风亮节与刚正不阿的气节,不仅反映了周渭祠所讲究的廉洁正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从建筑上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文化历史背景。由风水的审视角度出发,对吉祥文化的追求同样影响着建筑空间布局,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寄托的一种观念,显现出对生活与理想的祈盼。周渭祠地面高度由门楼起至后殿依次逐渐抬高,有着步步高升、登高望远之美意,以此寄寓百姓的生活理想,突出对人格理念的探索,兼有告诫后人立身处世需要循序渐进、逐级而上的含义。周渭济世安邦,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砥砺廉隅的公正操守,其渗透于建筑空间布局当中的艺术思想与廉政思想,与融合在建筑当中所表达出的情感休戚相关。

3装饰艺术

门楼为周渭祠的精华所在。周渭祠门楼明间开门,门口立抱鼓石一对,外墙设有一石碑,刻有“奉旨旌表”字样,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铺设绿色琉璃筒瓦,色泽艳丽,流光溢彩。正脊以灰塑卷草纹饰,脊上塑有鳌鱼戏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阁楼垂脊各设有一脊兽。门楼构造别具一格,檐柱承托屋顶下檐,屋顶上方有一同为歇山顶的小阁楼,金柱连通阁楼顶部,支撑上方的重檐,重檐下方有斗拱五层,飞檐高翘,檐角各悬有一铜制铃铎,庄严宁静,宏伟壮观。斗拱由座斗、交手斗、鸳鸯交手斗三者规律组合而成,层层排列,形似蜂窝,故被称为“蜜蜂楼”[3]。木作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门楼中大量的斗拱运用不仅具有其固有的结构功能性,还起到了强烈的装饰效果,错落有致,体现了秩序美、韵律美,很好地烘托了所处空间的氛围。空气流经斗拱时发出轰鸣声,得以驱散驻足停留的鸟兽,此种构造设计不仅起到了保护木质建筑的作用,也寓意周渭祠清正廉洁的文化象征,体现了美学与结构力学的有机结合。门楼次间左右外墙墙楣各绘有一彩色壁画,均为山水风景画,左侧壁画书有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节选句:“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右侧壁画书“高仓学米芾写于恭城御史公祠”。山水画四周缀有八仙纹、石榴、佛手柑、寿桃、葡萄、葫芦、牡丹、荷、梅、兰、菊等吉祥图案彩绘,色彩浓郁,这些由文字转化而成的纹饰图案呈现出当地人民对平安顺遂、祥和安宁的期盼。穿插梁为双龙戏珠及麒麟彩色木刻,上方的木雕为彩色通花雕刻,刻有双狮戏球,惟妙惟肖,憨态可掬。门楼三个入口上方各有方柱户对一对,每对分别刻狮子一双,威严吉祥,护法辟邪,以求平安。门当石则刻麒麟纹与花卉纹,是九世居安、仁慈祥和的象征。恭城瑶、壮等少数民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除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外,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深。各村各户多设有神庙、神龛,供奉神像。其中,瑶族受道教的影响最大,与原始宗教信仰相混合,形成一种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相融合的道教[4]。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的思想,佛教追求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二者带有单纯表达祝福祈愿含义的装饰在建筑内并不难觅其踪。柱础花样繁复,础上雕刻八宝、花鸟纹、如意纹等祥瑞图案,柱头刻仰覆莲花纹。建筑内有不少莲、佛手等具有佛教寓意的纹饰,以及象征道家文化的暗八仙纹,由此可见,佛、道教文化对当地影响较为深远,随着历史的演化,该类题材的世俗化推动了建筑装饰题材的内容,渗入到建筑装饰当中的佛道教文化已不具备其宗教含义,仅保留了其传递吉祥祝福的装饰功能。正殿为硬山顶插梁式砖木结构,砌上明造,屋顶为灰瓦。木槅扇门绦环板木雕琳琅满目,吉祥图案各有不同,运用大量花草植物及鸟兽纹样,动物类吉祥图案有麒麟、狮、象、凤、喜鹊、金鸡等,植物类吉祥图案为松、兰、菊、梅、菊、牡丹、荷等运用较多,可由每幅雕刻图案的组合推出其所表之义,如:欣欣向荣、三狮戏球、功名富贵、凤穿牡丹、喜鹊登梅、多福多寿、松兰长青、百年好合、麒麟踏祥云等。除此之外,祠堂的雀替、檐板、窗棂、梁板等其余建筑构件还设有人物、寿桃、仙鹤等纹样装饰,人物、动物、植物三者形象刻画均饱满生动,无不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了恭城人民对周公为官廉政、鞠躬尽瘁的景仰,亦展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些传统建筑的装饰题材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取吉祥图案的谐音、象征、比拟、借喻等表现手法[5],通过不同的材料体现于宗祠建筑之上,赋予其祈盼吉祥安康、风调雨顺之意,反映出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工匠别出心裁的高超技艺水平,不仅拥有视觉上的形式美感,也蕴涵着深刻的祝福意义,例如以凤凰和牡丹的图案寓意“凤穿牡丹”,象征幸福美好,富贵祥瑞;以喜鹊和梅花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意为吉祥喜庆的到来,以兆好运等。由此可见,祠堂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渗透了百姓辟邪趋吉、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景,装饰在祠堂建筑上的应用将传统社会当中的文化、信仰与审美呈露得淋漓尽致。门楼匾题“周渭祠”,联书“辅国著廉声一代英明昭史册,为民除弊政千秋遗泽惠瑶乡。”此副对联概括了恭城人民对周渭恪尽职守的缅怀之情,也讴歌颂扬了周渭的丰功业绩。西侧梢间匾书“爱民”二字,联为“清贪自守光梓桑,刚正不阿誉九州。”东侧匾为“尚洁”,联题“邑又斯祠称圣宇,民瞻胜迹沐清风。”正殿檐柱楹联为“克己奉公,执法严明处恶势力奸堪定国;廉政为民,为官清正崇廉尚洁可安民。”匾书“忠祜惠烈王”,金柱“刚正司法反腐惩贪留典范,仁慈爱民廉勤政功等丰碑。”由此可见,周渭祠楹联的题写内容体现了人们对先贤清廉为民的崇敬之意,反映出了百姓对美好品质的精神追求,对祠堂建筑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4溯古论今

明代起,百姓得以自行祭祀始祖,因此兴起了民间兴建祠堂的热潮,周渭祠也在同一时期建设而成。明太祖为了政权的巩固,大力提倡封建礼制,佛、道、儒三者发展并驾齐驱,因此这也是民间祠庙建筑装饰受其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6];加之当时经济繁荣,建筑也得到较大发展,宗祠与祠庙类建筑在大环境下得以兴建。《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汉书·韦贤传》引作‘功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7]周渭因其生前为官廉直、至公无私,受到人们的钦仰,恭城百姓为弘扬先贤之圣德,遂立祠纪念之。周渭祠旧时主要是对周渭进行追思、纪念及开展各项重要活动的民间公共祭祀场所,包含祈福、议事和教化后人等功能,有极大的社会凝聚力;发展到今日,许多传统已流失,现代社会不再奉行封建时期等级森严的礼制制度,不少宗祠的空间的旧有功能虽已分散瓦解,不再具有现实功能,但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周渭祠于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作为恭城廉政教育基地。正殿内立有周渭像、设周渭生平介绍及表彰功德事迹的字画匾联,以供来访的参观者了解历史文化,两侧的厢房分别陈列展示周渭的生平事迹及宋朝管制演变过程;后殿部分陈列古今廉政纪事,倡扬道德规范,用于现代加强廉风建设的宣传,以此警示后人。周渭祠丰厚的历史文化对现代廉政教育具有正向的教育意义,对社会有着积极的价值内涵及历史内涵,此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的手段使得在保留建筑历史意义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古为今用,弘扬了深刻的文化理念。周渭祠作为供奉先贤的神圣之所,是当地百姓重视道德、品质的文化记录,也是恭城地区政治、经济实力的总体映射,历经百年沧桑,见证历史更迭,为民间才智与价值规范的集大成之作。

5结语

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祠堂建筑整体受到中原汉文化及当地人文、气候等特质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建筑装饰风格,其式样、构建和装饰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为建筑赋予了独具一格的审美内涵。周渭祠凝结了先人的创造力和道德模范,所蕴含之堂奥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适用于当代社会,是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体现出高超的古代建筑艺术价值。宗祠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资料,所保留下来的建筑文化、人文、历史等因素都承载着华夏历代文明的深厚积淀,具有文化纪念意义,我们需要思辨文化良知与文化载体的共生,挖掘其本身所孕育的精神内涵,为构筑现代文明添砖加瓦。

作者:黄鹤 张锋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