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化环境艺术进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化环境艺术进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张旻、史启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中国人向来不以形似为艺术的最高定点,相反,中国人追求更多的是“神”.书法、曲艺、绘画、造景等,传统艺术中往往追求的是知其神而得其意.这也是中国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共鸣的追求.也是艺术中对于情感表达的诉求所在.如明朝时期御史王献臣,与望臣贵族相悖,无奈权贵,官场失意.归乡之后筑园名“拙政”.居者的气质情感,早已寄于园林之中,无需多言,却皆以明了.

中国南方地势平坦、水网交错,为环境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实的土壤.南方的环境艺术多依靠良好的水域条件.亭台楼阁掩映于芊芊碧水之中.苏州园林,一湖一景,烟波浩渺.一眼便知江南的柔情与富饶.苏州园林讲究细节,曲折虚实、小中有大.一石一木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魅力.自吴越时期的姑苏城开始以苏州城内为代表如著名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等,都是长江以南传统环境艺术的缩影.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北方民居往往风格朴素,坚实耐用.追求造型简单耐风抗旱.主要代表有陕北的窑洞、鲁晋地区的民居和陕南的民居为代表.而北京民居因为其特殊的位置而独树一帜,从古至今,北京一直位于中国文化政治的心脏位置,紫禁皇城以其宏大的殿皇庙宇和四合民居成为传统环境艺术中的重要一员.皇城紫禁,磅礴正气,帝王之地.无需对艺术的多高造诣,人们只要步至紫禁城的脚下,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磅礴之气,正统之势.而皇家的内部的假山叠石,一草一木各个如京戏一般,字正腔圆,不偏不倚.

由古至今,建筑、景观的建造由于规模、建造技术、和新材料的发现与开发和变化,造景技术和风格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因为政治地位和财富的差别,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与民居景观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造景技巧.再加上因为历史的变迁和南北地理气候的条件不同,此外中原地区长期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使得传统的环境艺术得以显示出了中国特有的多元化、包容力强的特点和优势,成就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特殊性和优势所在.

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与“新艺术运动”的产生,使得西方的艺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并且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建筑和环境艺术逐步发展成了两条道路,即理性派与非理性派.而这两种新的风格的走向亦成为了现代西方现代主义的形象代表.

西方现代主义的理性派以野兽派、立体主义与构成派、未来主义、极简派为代表.整个二十世纪,理性抽象艺术基本以抒情抽象与几何抽象为方向发展.只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不同阶段产生变化.

在西方现代史进程中,达达主义的虚无精神和虚无主义的反传统精神的出现使得现代艺术家在创作中开始使用所谓的“偶然性”和“机遇性”.其中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和大地艺术等都对现代环境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纵观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新思潮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体现了对多元化、个性化的新追求.看到了西方艺术中自功能、形式两基本元素中发觉出的新内涵.即对人类自身的情感、文化、需求的表现,人性价值的肯定和对差异化的包容与发展.

自19世纪中国的国门被外国列强所打开,西方的艺术思想便开始涌入中国,自然先进的西方自然科学和文化也对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生的新的冲击.中国传统的造景艺术自然也同样受到了影响.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西方艺术领域的动荡和变化,多元化的思潮理念和风格的产生.中国现代的环境艺术也随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迅速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建设脚步前所未有的加快.环境艺术也应为批量化和工厂化的设计建设要求,更多的单纯使用“拿来主义”.使得中国的环境艺术进入了有量而无质的状态.传统的造景环境艺术被束之高阁,文化的传承遭遇了危机.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热度逐渐稳定,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建筑和景观艺术开始吸取和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内涵,开始了对中国化现代环境艺术的思考.对比中国传统造景艺术的精神和西方现代主义新思潮之后,我们不禁发现中西方环境艺术其实也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中国传统造景艺术非常看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共存关系.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对周边各国也影响深远“.天人一体”是中国哲学精神的精华所在,重视人个体的人性体验,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审美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西方现代主义环境艺术中伴随着非理性抽象艺术新思潮的诞生,在环境艺术中更加强调了对人性的追求.对人类感情与个性的尊重.伴随着西方的快速发展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现如今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自然性设计和保护、恢复性设计.然而这些诉求正好与中国传统造景艺术的文化基础相吻合.设计师们逐渐将注意力从技术和数量的快速增加转移到了如何尊重人本身的要求“以人为本”.

从而中国的环境艺术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人们也开始不断的追求与探寻.时至今日亦有不少新的概念和环境设计的优秀作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中国美院教授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象山校区的设计在细节上精致,在整体上却保持着江南轻松随性的整体格调.怀抱青葱,虚实动静也都恰如其分.极简的现代风格和感性的形式表达方式,配以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景观的理念和造景.辅助中式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巧于因借、隔而不塞.

由此可以看出,现如今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包容的环境,一个可以让西方现代思潮与中国传统环境艺术共生的土壤.设计师在学习和利用西方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手法同时,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又要让其不断的发展,使其更加多元化、更加拥有东方华夏文明的特色.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朗说道:“继承并且发展一切优良之传统,非溶于古物之内,而关监于保存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之理念,即创造“.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变化不断包容和选择的一个过程,让传统文化保存下来的方式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将其发展壮大并且延续下去.

文化的发展是艺术的源泉,现如今在大融合大发展的世界中,我们唯有提升自己文化的发展,让其成长,才是让艺术前进的必须之路.在现代主义不断影响下的中国环境艺术领域,发展、包容是中国化环境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