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祠堂建筑论文:孔氏南宗家庙与祠堂建筑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祠堂建筑论文:孔氏南宗家庙与祠堂建筑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祠堂建筑论文:孔氏南宗家庙与祠堂建筑研讨

本文作者:陆小赛、唐西娅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清初修建活动:“康熙甲寅之变,兵燹为灾,庙屋几毁。制府邺园李公视师于衢,捐俸力谋鼎新。”[6]“国朝康熙二十一年,博士衍桢集资重修。”[7]晚清及以后的新桥街家庙修建活动:“合钱一万八百有余串,遂撤旧宇,起新宫—经起于元年十二月,讫工于三年四月”[8]。光绪八年金衢严道桑树勋饬三属官绅也对博士署、大成殿、大成门也作了一定规模的整修。1946年衢州绥靖主任公署借驻办公并对孔氏家庙略作修葺。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整修南宗家庙,于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衢州孔氏南宗与江南祠堂建筑功能延变与建筑形制发展

1宋代时期

赵汝腾在《南渡家庙记》详细记述了孔氏南宋家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及其布局,“规制比于曲阜”、“对庙门而中为玄圣殿,西为齐鲁,后为郓国,祠沂泗二候于庑之东西,又别为室,以祠袭封之得祠者。后为堂,日思鲁,俾之合族讲学,且以志不忘阙里之旧也。堂之东亭日咏春,以憩四方之士,仰止高山,低回而不能去者,为屋二百二十有五楹。”屋宇总数约为当时山东曲阜孔庙的三分之二左右,主体建筑包括有:庙门、玄圣殿(即正殿)、寝殿(即郓国夫人殿)和东、西庑等,称其奉指按“常定制”营建。《孔氏祖庭广记》有一“宋阙里庙制”图,反映了当时庙门规制:头门、书偻和仪门[9]。宋代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与山东曲阜孔庙相比,主要区别有二:一是山东曲阜孔庙有专祠奉祀孔子父母,山东曲阜孔庙的齐国公殿和鲁国夫人殿位于孔庙正殿的西面并自成一个院落;而衢州宋代菱湖家庙并没有设置专祠,只有配祀于西庑;二是衢州宋代菱湖家庙有思鲁堂,是“合族讲学”之场地,也取“思鲁”之名,让子孙世代不忘“阙里之旧”。值得注意的是,据《南渡家庙记》,孔庙西侧设计有“家祠”。“祠袭封之得祠者”,应该是祭祀历代袭封衍圣公神主之所,从当时的平面布局来看,孔庙在左、家祠在右前,族人居住区在右后,这符合宋代重文、重祠的营建思想观念(见图1)。

2元代、明初期

明初期崇文坊家庙由同知萧显修拓移,建筑有前殿(即正殿)、寝殿(即郓国夫人殿)及东西厢房,并“建大成之门与殿相称”。由于元代、明初期,衢州孔氏让爵后失去袭封待遇,也并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崇文坊家庙大殿前厢房“东以待渴庙之宾,西设教读以训孔氏子孙”,即将西厢作为私塾之地。崇文坊家庙具有祭祀、教育两重功能,是一种浓缩的文庙建筑:作为家庙,崇文坊家庙限于民间性建筑,规模较小,东西厢由传统的配祀功能转化为接待、家学功能。《礼记•中庸》称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诏令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庙学合一”成为后来的定制。从“建大成之门与殿相称”一话来看,大成门成为当时的流行俗词,与其对应的“大成殿”符合以下观点:正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唐代时称为文宣王殿,到了宋代,由于赵徽宗尊崇孔子,取“集先圣先贤之大成”之意,将其更名为大成殿。(见图2)

3明代中期

根据明代正德十六年的《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10]推测,明代中期新桥街家庙“规制宏敞”,此次营建的主要变化有四:一是“界为二区,缭以高垣,立庙于东,作廨于西,外建二门,以别庙、廨”。即以门、墙分隔出“左庙右廨”的格局。现存孔庙内有石碑刻有明代的《诏建衢州孔氏家庙》图见证了这一点。二是增加了许多祭祀建筑,如东侧的恩官祠(后称报功祠)、启圣祠、西侧的袭封祠、六代公爵祠等,这显示出它集合明代的宗族制度,称“妥灵有地,收族有方,凡庖、湢、燕、集之所,无弗焕然者,而庙始备矣”。三是孔庙中轴线大成殿后面的寝殿为一楼阁建筑,上称思鲁阁,下称“燕居”。四是孔庙西侧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廨署(俗称孔府)功能多样,主要为五经博士的办公与生活所用,主要建筑有:孔圣先宗门、翰林公署(即大堂)、尼山嫡派、圣泽楼(即书楼),楼后围墙外还有一咏春亭。博士廨署中的圣泽楼(即书楼)是传统“左庙右学”礼制的部分反映,与元代文庙有一定关联: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文庙,国子监(即太学)建在庙西,北建崇文阁藏书。但孔氏南宗家庙没有供祀文昌帝君,也没出现有文昌阁魁星楼之类建筑。(见图3)

4清代初期

康熙《衢州府志》有一“孔氏家庙旧图”,它一方面表明康熙年间家庙建筑的“左庙右廨”总体布局尚未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清代初期时“孔氏家庙”的“左庙右廨”中的“左庙”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即头门(先圣庙门)与大成门(仪门)之间的空地东西两侧都设置了围墙及大门,其实质上是强加了东西两轴线,孔庙真正实现了中、东、西三条轴线外加一“廨”轴线。(见图4)

孔氏南宗与江南祠堂建筑艺术的关系

1建筑特征

明代正德十六年的《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多为二层楼,寝堂为三层楼五开间,其规格比现存江南民间祠堂略高。江南明代祠堂的寝堂多有二层,如建德叶氏支祠、徽州宝轮阁等。康熙《衢州府志》有一“孔氏家庙旧图”多为一层楼,其规格比现存江南民间祠堂相符:江南清代祠堂大部分平面为正方形,面阔五间,多为矩形,除局部次间、梢间采用穿透式外,正间多采用抬梁式,以便活动。

2建筑布局形制

虽然道光以后的孔庙依不同的祭祀功能设置三条主要主轴线,这是以大成殿为主的空间布局方式,并将三组功能不同的建筑群所形成的主要院落沿着南北纵深轴线串联布置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明代正德十六年的《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中的图示更加符合江南许多“大门加两小门”的建筑格局,明代孔氏家庙是江南早期建筑布局的最早图证。江南许多祠堂主体建筑均分布在一轴线上并通过厢房、走廊串接。主要建筑形制有对合式、回字型建筑两种,前者多为前后二、三进夹厢房天井组成,后者有前厅、享厅、寝堂、过廊和内天井构成,即在中轴的主建筑外围加侧屋、庑屋,形成一个“回”字,如明代芝堰孝思堂、长乐金氏大宗祠、兰溪女埠章氏家庙。这两类建筑与孔氏南宗相比,对合式建筑较为紧凑,回字型建筑类同于孔氏南宗的中轴线部分。只不过民间的祭祀的要求远远没有孔氏家庙的复杂,孔氏家庙的东西两侧轴线中的祭祀建筑在民间得到了整合,即明代未期开始,民间祠堂正堂两侧的庑廊设计成一排以“间”为单位的祭祀功能区(如金华兰溪长乐村金大宗祠),这不能与孔氏南宗以“栋”为单位相比,从而也不能显现左右两侧的活动轴线。

3家庙、住宅、文庙、学堂位置关系

南宋菱湖家庙位于“宅之左”,江南大部分祠堂建筑也是如此,如《季氏祠堂碑记》记载,明代永嘉季氏祠堂“祠建宅东,地临水面山,正堂峻翼,应以曹门,两庑廊轩,四周垣墙而通衢绕之”。到了明代中期正德年间,新桥桥孔氏家庙趋向复杂化,即初步形成东、中、西三条轴线,中轴线已形成一文庙建筑群,对向界开外,具有某种官方性质,而东路则更是一个私密场合,是一个家祠,西路日渐转化为学堂。到了明代晚期,学堂也是祠堂营建位置的重要参考,如“二十二世章懋公登进士送翰林院修编,辞官归里后,办书院讲学。明万历年间,后代在其学里门旁建家庙睦亲堂。”

孔氏南宗家庙与江南祠堂建筑的地方特色发展因素

1与祭祀制度的关联发展

官方祭孔:绍兴年间朝廷为孔氏南宗家庙铸制铜印,颁定祭奠孔子仪式。明清两代时期规定了祭器、祭品和乐器名目、数量,这无疑是衢州孔氏南宗中轴线形成的主要原因。家祭:宋代的孔子及万官夫人楷木像、宋代“思鲁阁”、明清两代的“五支祠”、“六代公爵祠”建筑是其他地方的文庙建筑所没有的。它们实质上江南地区的一种家祠形式。这正是东、西轴线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报功祠等建筑在清代得到普及,如衢州江山张村的张氏宗祠。

2与宗族、书院、教育制度的关联发展

江南一般性的祠堂营建略有不同于普通建筑,常有一系列活动,上报朝庭、取名、立石碑、设祠田、设管理团队与规章制度。在历史中,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大部分时期都受到官方的资金支持,如绍兴六年的“颁赐铜印,并计口赐田,以供族人祭祀、生活”、南宋宝祐三年的“拨钱36万缗”,明代初期的“命知衢州军民事王恺修葺家庙”、明武宗正德元年的“动用库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次报部拨款修葺”、道光元年(1821)的“衢州知府周镐及继任谭瑞东倡捐改建”。正如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因封爵未复,祭田仍纳官粮,无力自行修葺,遂又逐年损毁”一样,江南民间祠堂的营建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民间的办法“靠祠田”来新建、修建祠堂的背后离不开宗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另外,江南祠堂营建多与儒学、礼义相关联。明代前期比后期公共建设的祠堂多,公共祠堂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传统公共名人(如陆贽祠、忠节祠、赵扑祠)与当代功臣(如上表中的詹金忠祠、陶成祠、汤和庙),这些公共名人庙也为明代以后的祠堂提供了借鉴基础。

结语

孔氏南宗是居住、家祠、孔宙的综合建筑群,现存建筑及文献中的建筑形制发展不仅反映了衢州地方建筑艺术的发展,更是江南地祠堂建筑艺术变迁的缩影。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