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侗族鼓楼的建筑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侗族鼓楼的建筑美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形式和谐:人与自然的艺术交织

侗族鼓楼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它不仅凸现出侗族建筑师们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黑格尔在论及艺术的独创性时,曾这样表述:“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3]建筑艺术的美,首先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所以,许多优秀的建筑物,都十分重视其形式的和谐。而这种形式和谐又是通过形式美、自然美体现出来的。所谓形式美,就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3]178这种美感,实际是一种抽象意蕴。能工巧匠们修建鼓楼时,没有统一的图示或图纸,仅凭一根“香杆”(竹片)和“线”(竹条)画着“V(上)、≯(中)、Z(下)”等数码做标尺和标识,便能魔术般的建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鼓楼来。这种建造鼓楼的工匠技艺,一直流传到最近几年来新建鼓楼的工匠手里。

“形式美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色、声、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比例、调合与对比”[4]182等诸多方面,而这些特征在侗族鼓楼中一应俱全。在上述形式美的审美特征中,侗族鼓楼最主要体现在“形”的方面,按照有些学者的看法,所谓“形”,“概括地说就是点、线、面、体。线是点移动的轨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条可以分为直线、曲线。直线表示刚劲、力量。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流畅。……直线平列表现安稳,直线交叉成折线,表示突然和激荡。事物可以根据其线条的不同变化表达不同的审美需求。”[4]179一方面,从建筑结构来看,侗族建造鼓楼所用的柱子、枋、板、椽子都是直线形,是满足形式美的审美特征的。对于每一个侗族村寨而言,建造的鼓楼必须高出寨子中所有的房屋,故而我们今天在侗寨中所见到的鼓楼都显得伟岸挺拔,错落有致,给人一种人与鼓楼自然和谐的美感;另一方面,从鼓楼的形状来看,侗族鼓楼纵剖面左右均衡、对称,横切面也呈中心对称状,具有典型的对称美特质。鼓楼“形”的重要体现形式是雕塑,它主要镶嵌在楼身各层的翼角、顶层、屋背、檐下及门枋上。雕塑用的材料有扁铁、桐油、石灰、纤维材料等。雕塑的内容,在翼角上多为类似仙鹤状的鸟的图形,在楼顶屋背塑有龙,楼身下部的第一及第二层的隔板多塑有龙、猴、虎。如贵州省黎平县纪堂鼓楼底屋呈方形,上为八角形,共有九重檐,为四角攒尖顶。宝顶为铁制,下为如意斗装饰,屋背白色,翼角高翘,装有套兽,塑有狮、虎、凤、猴、蛇、虫、鸟等动物。楼上第一层与第二层屋檐之间有“二龙戏珠”木雕,大门上有“幸福堂”金字匾额。[5]20-27此外,在湖南省通道县马田鼓楼、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马胖鼓楼、贵州省从江县则里鼓楼等分别雕塑有飞龙、麒麟、千年鹤、“双龙抢宝”浮雕等等,这些雕塑装饰,不论用博大精深或波澜壮阔来形容,都应该是不过分的,其艺术价值也是堪称瑰宝。

“色”是侗族鼓楼形式美特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侗族鼓楼色彩的使用上,不管是雕塑或是绘画,其色彩均以绿色和蓝色居多,黄色次之,同时也会拌有其它色彩。这些色彩恰到好处的使用表明了鼓楼画师在运用色彩的调合技艺方面是独具一格的。人们在观赏这些雕塑和绘画图案时,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侗族鼓楼的绘画来看,彩绘又集中体现了鼓楼“色”的特点。彩绘主要是在封檐板、枋梁以及第二层的板壁上,其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犁田、村民扛火药枪上山打猎、“雀堂”捕鸟、汽车、马车、拖拉机和自行车在公路上奔驰;“踩塘”、斗牛、芦笙集会、“行歌坐夜”等等众多丰富的民情风俗;侗乡的自然山水、家畜、家禽、鱼类、野生动植物;其他民族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楹联等都被技艺高超的画师们浓缩定格在鼓楼的画面中,是研究侗族文化的原始资料。此外,还有一些装饰品如牌匾、石碑铭文、水牛角、木质对联和在文体活动中荣获的奖状等物,[5]20-28整体显现出构造精细、形式和谐、图案精美的特质。从上述雕塑和彩绘这些装饰艺术来看,开放与古朴的嫁接、现代与传统的依存、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动感与静物的掺杂、色彩与线条的交织、典故与人物的匹配、房舍与山水的协调、神情与行为的和谐、汉风与侗俗的默契、简练与繁盛的唱和、寨邻与亲友的诚信等,在鼓楼装饰艺术中一一展现,将侗族百姓“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表达得淋漓尽致。侗族鼓楼里的这种高超的装饰艺术,不仅仅给人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而且在享受这美的过程中,更令人吮吸到了侗族特有的人性自然美。

我们日常语言中的自然美和侗族鼓楼所体现的“自然美”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日常语言中的“自然美”,“主要以其感性形式引起人愉快的美感。一般而言,审美对象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是自然美的内容比较模糊隐晦,而其感性形式则鲜明清晰。人们往往是享受着自然的色、形、声的美妙及其排列组合的神奇。”[4]151侗族鼓楼的美虽然也涵盖了日常语言中“自然美”的审美元素,但显然又超越了自然物带给人的美感,“而且还超出了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如治理过的江河、驯养过的禽兽、绿化了的沙漠,盐碱地变成良田等),即人化的自然美。”[4]147-148所以,侗族鼓楼的自然美,除了“形式美”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它展现了人们由内在而生发的众望所归、顶礼膜拜的信仰心态,这样一来,侗族鼓楼的美,就把形式的美感、自然的风光、建筑的社会功能等融为一体,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织的审美特征。

物理和谐:结构与质料的统一

在侗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侗族鼓楼美的赞叹。之所以能够引起美的称赞,不仅是因为其形式美的特性,还在于鼓楼的结构与质料所构成的物理的和谐。侗族鼓楼的高度少则1层,最多达29层(从江鼓楼,高46.8米,每一楼层的平面呈正八边形,耸立在从江县城郊的都柳江畔,于2005年11月建成,是我国目前最高的一座侗族鼓楼[6]),鼓楼楼层的平面总体上以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为体征,其顶部不仅有悬山式和歇山式,也有多坡面攒尖顶等形式。侗族鼓楼一般都由主承柱支撑,主承柱多为杉木,在使用数量上不尽相同,有使用一根作为主承柱的,也有用四根和六根的,最多的有用八根的。侗族鼓楼的设计、建造者都是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匠师们在建造鼓楼前,根本不需要设计任何图纸,手里的工具只是一把木角尺、一棵丈杆(一种尺度)、一节墨斗、一支墨纤(沾上墨斗中的墨之后当作笔使用)以及斧、锯、凿等民间流传的古老建筑工具,实用而简单。建造鼓楼时充分利用杠杆原理,以杉木为主材,凿榫衔接,无需一钉一铆。从表面看来,鼓楼的形式虽然各式各样,但其构造却有相通之处:支撑鼓楼的落地木柱有4棵、6棵,也有8棵、12棵,多者有14棵和16棵不等,这些木柱都是比较均匀地落在同一个圆周上或同一个圆心的两个圆周上。因为侗家人认为奇数寓意吉祥,故他们建造的鼓楼层数均为奇数,有3到29层不等。侗族鼓楼顶阁的艺术性色彩较浓,形式多样,既有歇山式、悬山式,也有多角攒尖式,瓦檐还有密檐式和疏檐式。顶阁与楼檐的多样性艺术特质丰富了鼓楼的外观,增添了鼓楼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这样的结构艺术,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能够体会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体现那虚无的空间。构建出这样的空间,才是侗族鼓楼艺术美的最终目的。正如侗家人在庄重场合和节庆日寨老们唱诵赞美鼓楼的歌词那样:“鼓楼高威威”。侗族鼓楼从底层到顶层都是中空的,好似一个竖立着的大音箱,能够烘托出侗家人演唱侗族大歌时悠扬嘹亮的歌声与大自然的共鸣。这种中空的建筑结构,比较容易将侗家人聚众议事时击鼓的声音传播很远。透过鼓楼的横向观测,每相邻的两个楼层之间没有遮挡物,风力完全可以横穿鼓楼,不受阻拦,对鼓楼不会造成伤害,所以至今未有听说过一栋完好的鼓楼被狂风刮倒的例子。这种建筑结构从外部看,高大雄伟,而内部又将中国古典艺术中“重虚”的传统发挥至极致,成就出一种巧夺天工的建筑美。建筑艺术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兼具实用和审美的特点。它通过体形、比例、质感、色调、韵律等空间组合或某些象征手法构成乐曲般的形体结构,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精神面貌、情趣、理想。因此,有人称建筑艺术为“凝固的音乐”,而侗族鼓楼更是“凝固的音乐”中生机勃勃且古朴悦耳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侗族的鼓楼建筑才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侗族鼓楼的整体建筑特色呈现出结构与质料相统一的特色,这样不仅保证了鼓楼的实用功能,更是在空间上显示出浓郁的美学风格。物理上的和谐把集体精神和人文理念有机融汇至鼓楼的外在形式之中,并且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把民族文化体现了出来,在审美体验中给人深刻的领悟与思考。

文化和谐:社群关系的融通

“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社会规范总和。”[7]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由若干个层面构成,每一个层面的文化因子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文化因子一起通过不同的方式构成一种文化网络,各文化网络间相互连接,构成了文化整体。[8]鼓楼在侗族社会中,不仅承载着优秀的侗族文化,而且还是各种侗族文化的聚焦点和传播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和谐。这种和谐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歌以言情,舞动其形。侗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一般一寨一姓,也有数姓一寨的。长期以来,侗族鼓楼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使侗族社会一直处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侗族鼓楼不仅是“合款”集会议事的场所,也是宗族和村寨的标志及公众休息、娱乐的场所。因而鼓楼除了宗族“合款”以规约人们的行为外,还承载着侗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歌谣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侗家山寨被誉为“歌的海洋”。明代邝露《赤雅》载:“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①“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是指男声演唱侗族大歌时的情景。因为侗族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暖心,哆耶暖村”(“哆耶”泛指侗族人集体载歌载舞)。在侗乡是人人唱歌,处处有歌,事事用歌,唱歌成了侗家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精神生命延续的必需。侗家儿女祖祖辈辈在鼓楼里练就了一身唱歌、跳舞的硬功夫———能在不同的场合与环境中灵活地即席措词“对歌如流”,其声调也能与歌友的声调“相映成趣”。鼓楼对歌是“哆耶”活动的高潮,歌逢对手时,不仅通宵达旦,有时要连唱几天几夜。人们在“哆耶”活动中,不仅得到了一种高超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在这一活动中使艺术得到高度的协调,进而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和谐图景。“哆耶”就是这一社会和谐的最好脚注。

(二)传授知识、聊天娱乐。鼓楼是侗族百姓的娱乐场所。人们休息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聚集在鼓楼里面和外面的鼓楼坪唱歌吹笙、跳舞、踩歌堂。歌谣文化是侗族鼓楼承载的文化因子之一,青年人通过在鼓楼里对唱,不但可以寻求到自己的知音,而且还能让民间歌谣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弘扬。侗族男女青年在鼓楼里以歌为媒,成就了他们的共同心愿。在摆故事、聊天、唱歌等传授知识的途径中,主要还是通过歌声向后辈传授历史知识和生产技能。谈斗牛、斗鸟的趣事(包括传授饲养斗牛、斗鸟的方法)以及议论以往的战绩,预测明天的胜败,等等,都是在鼓楼里的欢悦之中得到传承的。

(三)信息传递、击鼓报信。击鼓报信是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与野外城墙上烽火台的作用相当,只不过一个用鼓声、一个用火光而已),由来已久。清嘉庆年间的《梦广杂著》有“……每寨必设鼓楼,有事则击鼓聚众”。据有关史料记载,侗族鼓楼最早也是用来报信御敌的。有史料记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流地方“村南通黔,村北通楚,各建鼓楼一座,取戍鼓戍之,遗制也。”至今仍流传在侗乡各地的传说,也可以作为佐证证明鼓楼的这一用途。现在仍有不少鼓楼置有一面皮鼓,作为召众集会和报警之用。鼓声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号令,是有特定的表达方式的,如鼓声密集而长久不断,表示呼救;如鼓声密集而短促,表示情况紧急等等。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众村民还可从鼓声里得知是警是喜。同时,只有寨老或款首才有下令击鼓的特权。

(四)聚众议事、排忧解难。美国学者摩尔根在考察美洲土著人的住处时提到:“家庭在各个发展阶段是个很软弱的组织,其力量不足以单独对付生活斗争,因此要几个家庭组成大家户以求得庇护。”[9]侗族人的社会生活的演进也是这样的。因此,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侗族就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组织———“款”。“侗款”“在侗语里是‘法律条款’之意。侗款包括立法、司法一整套的侗族法律体制,实质是原始军事联盟、司法职能机关和群众专政相结合的社会组织”。[10]侗款的形式有“小款”、“中款”、“大款”。“款”的首领被称为“款首”,是由每个村寨的寨老充当。“款首”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召集款内群众制定“款约”,而“款约”的内容则是对村民的一些不良行为的约束。“款约”制定出来后,款内群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如有违反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某一个村寨遇有大事发生,“款首”就会亲自跑到鼓楼击鼓,召集全村人到鼓楼来,集体进行商议和表决。“款约”一切争端和纠纷也都由寨老或款首召集当事人和其他人员在鼓楼里集会解决。一些本寨及本族人举行的祭祀仪典,也全是在鼓楼里办理。寨老及款首没有特权,平时做自己的事情,有事召集众人民主协商解决,并无报酬。侗族的习惯法,就是款规款约,全都是在鼓楼里订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款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在侗族鼓楼里订立出的“法规”,就成了侗族百姓生活、言行的准绳。

(五)迎宾送客、互敬祈福。鼓楼是侗族村寨众人共用迎宾送客的地方。侗族有全寨人结伴作客的习俗。客人来,全寨(或全家族)人都到鼓楼迎接(或到寨子门口迎接引进鼓楼),并隆重招待,相互对歌敬酒,寨老代表全寨笑纳客人馈赠的礼物。这相当于一个迎宾仪式,然后分散宾客到各家各户安排食宿,同时也将客人馈赠的礼物全都分发到各家各户。客人告辞回家的时候,全寨人也在鼓楼里为客人举行欢送仪式,相互对歌敬酒和回赠客人礼物。其对歌内容大致为:客人向主人道谢,并邀请主人去自己的寨子作客;宾主相互祝贺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之类的话语之后,主人祝客人一路平安,互致祝词,对歌互答。由此,我们可以说,侗族鼓楼象征侗族百姓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文明风尚,是恰如其分的。

(六)道德标尺、精神图腾。侗族鼓楼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安全与心灵的归宿感,让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余,也不会产生精神空虚。这样的公益观念,能够在长江以南及秦岭以南广袤秀美的山川之间,长久流传兴旺至今,是侗族百姓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创见。首先,凡建有鼓楼的侗寨,寨民们都要民主公推专人(叫做“传事”)负责管理鼓楼,包括对鼓楼的洒扫庭除。上山砍柴以保障鼓楼中央火塘(坑)里的火日夜不熄。在鼓楼里有从井里挑来的凉水任人饮用,有自编的草鞋供路人自己取用等等不一而足;其次,如果村民拣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谁,便放在鼓楼里,任失者来认领。如果本寨上有会一点医术的人,有的还自己经常准备一些常用的、从山上采来的草药,有时在家中、有时在鼓楼义务给人们看病下药。这一切都是不花钱的公益慈善,是一种道德与精神的体现。(本文作者:杨毅 单位:武汉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