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英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对比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英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对比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英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对比分析

摘要:在任何古典园林体系中,园林建筑对其园林艺术都有重要影响。中英两国自然风景园的差异,通过对园林建筑的对比可窥得一斑。本文从中英两国的园林发展入手,分别阐述两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进而对其园林艺术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出两者在自然关系、空间作用及情感表达三方面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英传统园林;建筑;园林艺术;比较

英国园林是欧洲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自然风景园时期的园林,可谓是中西方在建筑领域交流的极重要体现。其重要性体现在,英国的造园师认识到大自然不再是人类的臣仆,而是成了人类友好、平等的合作伙伴[1],这一点直接受到了中国园林的影响和启发。此外,英国位于欧洲西部,地缘上看,其造园艺术无疑将受到欧洲园林体系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英国的园林艺术是立足于东方园林体系和欧洲园林体系某个平衡点上的。不论中国园林还是英国园林,园林的建造都是按照人的意志,基于现状地形使用自然元素及人工元素进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园林的艺术性得以呈现的过程。建筑是造园活动中对人的意志反映得最为明显的人工要素,因此建筑的差异本质上是人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差异。

1.概念界定

1.1研究对象界定

任何园林体系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的,而各个历史时期的造园思想及手法不尽相同。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选取中英两国园林的成熟期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得出客观结论。至公元10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基本定型,园林也进入富于创造精神的成熟时期。18世纪后,园林则进入了成熟后期。因此,中国园林的发展从10世纪至18世纪称为成熟期[2]。18世纪以前,英国园林因而受到法国文艺复兴园林影响较大,造园多以规则式园林为主,难以对其河流密布、地形起伏的国土风貌进行反映[3]、[4]。18世纪以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英国逐步出现反映英国国土风貌的自然风景园。因此,18世纪之后的自然风景园可以称为英国园林的成熟期。

1.2中国园林与英国园林①中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的建筑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供游览、观赏的小品建筑,及供居住、使用的居住建筑两类。成熟期的中国园林建筑已经具备后世所见的几乎全部形象,产生了厅、轩、亭、廊、阁、榭、楼、斋、馆、堂等丰富的建筑类型。在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时期,风景画中的点缀性建筑物常出现在实际造园中。此外,大型府邸往往必不可少,如霍华德城堡园林(CastleHowardGardens)里的霍华德城堡等。

2.中英风景式造园背景及其园林艺术比较

2.1中英两国风景式园林发展沿革

18世纪以前,英国造园受欧洲大陆影响较大,多为规则式园林。然而英国国土风貌却是如茵的草地与丘陵地貌及树丛相结合。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造园家转而寻求体现英国自身国土风貌的造园样式,并以风景画为蓝本,营造如画般的园林景色,使得风景式造园最终成为英国造园艺术的主流。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封闭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其园林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精密、细致。中国园林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然美[5],最终使得中国园林发育成为写意山水园。

2.2中英传统园林艺术比较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传统园林最明显的共同点在于均强调自然美及源于自然的艺术法则。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6]。

3.两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的对比

3.1中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在单体构图原则上,中国园林建筑呈现出与其他类型建筑②明显的差异。宫殿、寺院多以对称取得均衡;即便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住宅建筑,也受礼法观念影响而呈对称式样。园林建筑则力求轻巧、通透、玲珑,构图原则上灵活多变[7]。在中国园林的成熟期,城市的集聚程度明显升高,用地的紧张促使造园向集约化发展。因而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也相对紧凑,甚至可以通过廊连为一体,更加强调对现状地形的贴合,强调空间整体的灵活多变。在细部样式及工艺做法上,园林建筑与同时代的其他类型建筑一脉相承。园林建筑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与其他类型建筑并无二致,都是对应时代主流建筑艺术的体现[8],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性。

3.2英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英国园林建筑多仿中世纪教堂或古罗马神庙建筑,其单体构图原则多为对称式,遵循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但也有少部分为了使之与园林更和谐而采用不完全对称的哥特式建筑。英国园林占地面积多相对较大,建筑布局很难联成一体覆盖全园。因此其建筑布置呈集锦式,即单体园林建筑散落布置于园林中。画家的风景画,常作为英国风景式园林的蓝本。画家所杜撰的小品建筑则常取自古希腊或古罗马建筑意向,也有从文献材料中得到的关于中国建筑的描述。这些仿古的或异域的小品建筑相对于其所在的时空环境而言,并不具备真实性,也不是该时代建筑艺术的体现。

4.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的对比

以下从园林建筑与自然要素关系、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组织、园林建筑与情感表达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表达中英两国传统园林中建筑对园林艺术的作用。

4.1中国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

4.1.1融糅并提升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不论是在范围很小的私家园林,还是在大型的自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力求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是实、自然是虚,只有以建筑之实融入自然之虚才能创造出虚实相生、藏露有致的空间意境。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之间。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又有建筑,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又处处盎然生机。建筑的融入使得中国园林不再单纯以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取胜,而转向了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体环境的创造。

4.1.2组织并划分园林空间

中国园林的空间序列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园林建筑则常被用来组织划分这些空间序列。如留园,极为封闭狭长的入口使得视野极度收缩,至绿荫处视野豁然开朗;到西楼处又收,再到五峰仙馆前又显开朗,最终使得园林的空间变化极为丰富。这种空间变化,是除建筑之外的其他造园要素很难达到的。因此,园林建筑对于园林整体空间序列的组织有重要作用。并且,园林建筑相互串联成为整体,也是用作空间划分的良好要素。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水院,即是通过廊桥小飞虹划分出来的空间。在组织和划分空间的同时,园林建筑自身也成为良好的景观和观景点。

4.1.3通情并催生园林意境

朱光潜认为,艺术使人能从实际生活的牵绊中解放出来[9]。园林艺术正是这样,让人从现实世界的不理想中脱离出来。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园林主人沉浮宦海,时有仕途不顺。园林便成为了他们寄托自己情怀的载体,这一点可以从诸多园名和园林建筑命名上窥得一斑。例如,“拙政园”一名,便取自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沧浪亭”则取自《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古典园林中的情感表达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寻求对现实的寄托,也有对愿望、哲理、生活,乃至四季变换的情感表达。古典园林建筑运用牌匾点题的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建筑之上。这些托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象征性手法,使得园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催生了古典园林“意境”的萌生。

4.2英国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

4.2.1点缀自然景观

空间广阔的英国园林中,园林中小品建筑布置相对自由,多以单体形式散落于园林中。相互之间用蜿蜒的园路串联着,期间还萦绕着清澈的小河以及绿草如茵、野花飘香的小土丘。由于建筑所占的总体比例较低,从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看,这样的散落式建筑布局使得这些小品建筑成为了局部自然景观的点缀,而园林则成为了它们的大背景,同时也为它们各色风格的杂糅、并存提供了可能。在斯陀园中,分散布置了古代道德之庙、友谊之庙以及哥特式庙宇等38座风格迥异的小型建筑物;霍华德庄园中,“阿特拉斯”喷泉、花坛、罗马桥、四风神庙等小品建筑则同样散落于园中。

4.2.2引导观景视线

英国自然风景园对本土自然景观的弘扬有利于其国土风貌的展现,而建筑的布置则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了人性化的自然——通过建筑引导人们更好地欣赏园林中的美景。英国自然风景园往往空间开阔、疏朗,因此观景视线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亭台、桥廊等小品建筑除作供人们在园中坐息、停留之外,也在空间组织上引导观景视线,并使其对应的建筑成为视线焦点。如斯图海德园中,亭台、庙宇、桥梁、塔、洞府及雕塑等布置在沿湖的视线焦点上,并互为对景。在点景的同时,引导游人欣赏环湖景观。

4.2.3寄托表达情感

英国园林建筑还作为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来渲染丰富全园的浪漫主义或是伤感主义情怀。倾向复古主义的外观不但唤起人们敏感而细腻的情感,还希望帮助人们回到“道德高尚的祖先的美德中”;它们也常常高举爱情、道德或哲学的普世情感,用墓穴、铭文、庙宇等园林建筑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这些“非理性”的亭子、庙宇等与一些具有实际功能的附属建筑结合起来,带给人们一些奇幻难忘或是怀旧情感,以场景化的方式抒发和寄托感情。比如,通过废墟的设置来表达伤感情怀,通过在中国式凉亭中饮茶体现对异国浪漫情调的向往等。从功能的角度看,这些小型纪念建筑除提供简单的坐息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实际的用途。这一点也因此成为人们指责英国园林的理由,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就曾指责道,“人们口口声声是在美化自然,而在我看来其实是在歪曲自然。”

5.中英传统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总结

综上,中英两国园林中建筑艺术特点比对如下:1)两国园林中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呈现都起一定作用。但中国园林的促进方式是融糅的——建筑和自然在形态上呈现为相互交融、参差穿插;而英国园林建筑的促进方式是并置的——自然作为建筑的背景,建筑作为自然的点缀。2)两国园林中建筑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或视线组织功能。中国园林中,建筑对空间形态的掌控程度较高,空间的旷奥开合与建筑有莫大关联;而英国园林中,园林建筑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视线,空间的形态基本仍旧由园林空间本身决定。3)两国园林建筑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寄托人的情感。中国园林中建筑的情感寄托通过象征、比拟手法进行展现;而英国园林建筑则通过叙事化、场景化的方式表达。此外,受文化环境影响,中国园林中所寄托的情感往往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理念或冲突,而英国园林所寄托的情感有浪漫主义或伤感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英)G•杰里柯S•杰里柯著刘滨谊主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3.朱建宁.西方园林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08:181

4.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6:303

5.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05

6.熊媛.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05

7.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11

8.陈春红王蔚.中国传统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中建筑的差异与环境意境[J].中国园林,2006.12

9.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出版社,2012.01

作者:1刘新宇 2唐真 单位:1上海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