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日本古代寺院中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体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日本古代寺院中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体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日本古代寺院中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体现

摘要:以4座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寺院飞鸟寺、法隆寺、唐招提寺和龙安寺为案例,从布局形式、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和建筑意境多个角度,分别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日本古代寺院中的体现,探讨总结了日本古代寺院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影响的一般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日本古代寺院;案例;特征

寺院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和建筑类型。从公元前开始,在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日本全方位地向中国学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这种文化在寺院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特别是在中国的南北朝、隋、唐时期,禅宗思想导致了中国佛教建筑空前发达,也引起了日本各地摹仿中国样式寺院的一个高潮。本文选择日本古代寺院建筑和园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日本古代寺院建筑中的体现,以期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做出有益的探索。

1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当日本诸岛处在原始氏族公社制阶段时,与之隔海相望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高度文明时期。大约在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文化通过朝鲜半岛逐渐传入日本。《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灭卫氏古朝鲜,在其地设乐浪等四郡进行统治。东汉初年,倭奴国已与当时的东汉王朝建立官方往来。在今日本丝岛郡小富士村的海边遗址中也发现了中国王莽时代的物品,可见当时日本对中国汉文化的吸收。《魏志•东夷传•倭人传》中记载,在中国的三国时期,北九州的倭女国已通过带方郡和魏国通好。大量秦人、汉人处于避乱、逃难等原因迁往今日本地区,他们带去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大大推动了当时日本的发展。但这种影响相对较为缓慢,一部分先进的日本人迫切希望前往当时堪称东方文明之都的中国中原地区直接吸收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到了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使臣、留学生前往中原地区交好、学习,大规模地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其它各种文化,直接推动了对日本后世影响深远的以“中国化”为最高理想的大化改新。宋代以后,日本开始快速吸收和消化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即儒学。自大化改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后期,完整的、专事儒学传播的教育系统一直在日本的文化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成为重要的官僚教育机构。南宋时期,中国禅宗佛教蓬勃发展,通过朝鲜半岛或禅僧东渡跨海传播到了日本地区,这也促进了当时日本武士精神的陶冶和民众文化追求与性格的塑造,对日本寺院建筑也带来重要影响。[1]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寺院的影响

在众多的文化传播中,与各种文化都息息相关又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文化格外醒目。随着对中国的长期学习,日本也逐渐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并在寺院建筑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2.1布局形式

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布局特征体现较为明显的是飞鸟寺。飞鸟寺是日本最早的佛寺之一,又称元兴寺、法兴寺,建于公元6世纪,是日本飞鸟时代的代表寺院之一,位于今奈良县高市郡。它采用规整的中轴对称的合院形式布局,主体按照单塔中心式布局,由3个金堂围绕1座高塔组成,中金堂、高塔与塔前方的中门、中金堂后方的殿堂构成了全寺的中轴线,东、西金堂位于塔的对称两侧,由一道穿过中门的回廊将三堂一塔围合形成院落[2]。

2.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日本古代寺院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影响深远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第一个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代寺院法隆寺建筑群在这一方面的体现较具代表性。法隆寺全名为法隆学问寺,又名斑鸠寺,属木结构佛教寺院,始建于607年,位于今奈良县生驹郡法隆寺村。全寺分为两院,西院的金堂、五重塔、中门等为飞鸟时代的建筑,东院以八角堂的梦殿为中心,主要是天平时代的建筑。其他堂、门等为后世陆续所建。以西院为例,金堂和五重塔均采用了十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样式。法隆寺金堂建于石台基上,各面有石阶,底层周围有副层,总长13.9m,总深10.7m。平面为矩形,底层面阔5间,上层面阔4间。柱为粗短圆柱,有收分。单檐,出檐较深,檐部由云形斗拱等支撑,方檐头。上层有栏杆,嵌万字纹。歇山顶,正脊两端封以鬼头瓦。首层正面中央采用板门,两侧设竖权窗,槛墙抹白灰。内部外区采用细格嵌板天花,中区采用四周凹圆形细格天花。木构件刷丹土,端头刷黄土,一部分刷青绿。堂内有壁画。五重塔为楼阁式檐塔,也建于石台基上,主要建筑做法与金堂基本相同。塔平面呈方形,共5层,首层有副层,出檐较深,檐部依次递减,总高31.9m。4层以下面阔3间,5层面阔2间。塔内中央建中心柱,伸屋顶,塔顶为方攒尖形式。

2.3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也是日本古代寺院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影响较为明显的一个方面。以唐招提寺为例,它建于759~773年,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时主持建造,位于今奈良市西京五条。主要建筑有天平时代的讲堂、戒坛,奈良时代后期的金堂,镰仓时代的鼓楼、礼堂及天平时代以后的佛像、法器和经卷。金堂是唐招提寺主要建筑之一,面阔7间,进深4间,第一进形成柱廊,中间5间设门,正中1间为正方形,两侧依次为矩形。屋顶为单檐庑殿式。柱子粗壮,柱头为覆盆形卷杀,表现出一定的装饰意味。各窗为连子窗,在采光的同时也兼具装饰性。殿身以红、白二色为主,外立面绘制有彩色纹样;殿内柱、梁、天花多绘有彩绘[3],保留了浓郁的唐代特色。

2.4建筑意境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筑被寄寓着反映宇宙天地万物哲理的希望。于是,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意境的营造,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通过塑造建筑意象来形成超越有形空间的深远意境。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对建筑意境的塑造和追求对日本古代寺院影响很大,并且经过长期的学习发展,日本古代寺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早期日本古代寺院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手法,主要通过栽植真正的树木花草来营造建筑意境。如上文提到的唐招提寺,寺内广植树木花卉,如来自中国的松树、牡丹、芍药、桂花以及“孙文莲”、“唐招提寺莲”等,郁郁葱葱,可以起到烘托主体建筑营造寺院氛围的作用。随着发展的深入,日本枯山水逐渐形成并完善,开始成为营造日本古代寺院建筑意境的重要手法,“以砂为水、以石为岛”。它受到中国山水画和禅宗的影响,在日本禅宗寺院中比较常见,龙安寺就是其中一个的典型案例。龙安寺又名隆安寺,位今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以其石庭的枯山水而闻名。石庭位于方丈堂的南面,大小约200m2,地面铺满了白砂,呈现出直曲各异的纹路,在白砂上放置了5组共15块大小不一的山石,高低错落,有聚有散,起承转合,形成丰富深远的视觉和意蕴效果。从东侧起,第1组山石是组团形式,共有5块,以一块较大的山石为主体;第2组是卧石形式,石块位于全池东西方向上约东1/3的位置,靠近南部。第3组也是组石形式,是全园山石的核心一组,用体量均较小的3块山石组合而成,位于全园东西方向上约西1/3处,略偏南,形成了与方丈堂之间的空间张力,增加了景深。第4组以表现动感为主,位于东西方向上约西1/4处,南北方向是上约1/4处。第5组山石在全园西侧,与第1组遥相呼应,南北方向上约北1/4处,与第4组形成收束。[4]通过白砂和山石的组合,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塑造了相对无限的观感,形成了广袤的意境。

3日本古代寺院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体现特征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日本古代寺院深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归纳如下。

3.1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在建筑群布局上多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合院格局。日本的寺院特别是在早期也表现出这种轴线对称的秩序,基本是由主要的门和堂形成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四周以回廊加以连接形成院落。3.2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艺术日本古代寺院在建造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之处,从结构体系到建筑形制基本仿照当时中国的建筑样式建造。它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技术,采用斗拱、梁、柱的传力系统,借鉴各式门、窗、顶的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

3.2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朴素风格

在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后期,建筑形象逐渐趋于复杂丰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对结构体系进行装饰。例如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弱化,而强调了其对檐部的装饰性,露于外部的结构构件表面也多进行繁复的彩画装饰或雕刻。而日本古代寺院在借鉴了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之后,往往将结构构件原样暴露在外,一般没有丰富的装饰,保留了中国唐宋及之前时期的朴素建筑风格。

3.3发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营造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筑意境占有相当的地位。日本古代寺院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早期使用植物实体营造建筑氛围,后来逐渐完善形成自己的意境营造手法即枯山水,这也形成了日本寺院的一大特色。仅以色彩和材质都很纯粹、形式和体量极为有限的白砂和山石为工具,巧妙组合,构建出变幻万千的宇宙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哲思,恰当地烘托出了寺院建筑的气氛。

4结语

日本古代寺院在其漫长的诞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在布局形式、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和建筑意境几个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对于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探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日本古代寺院中的体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提供裨益。

参考文献:

[1]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2(18)

[2]高履泰.受中国建筑文化影响的日本古建园林[J].古建园林技术,1999,03:21-33.

[3]窪寺茂,温静,唐聪,包慕萍.日中寺院建筑彩色意匠与施工技术的关联性———关于东亚彩画纹样誊写技法的传播及其发展的考察[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4,02:230-268.

[4]路秉杰.日本名园———枯山水[J].时代建筑,1989,02:41-44.

作者:郭谌达 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