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羌族民居建筑艺术审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羌族民居建筑艺术审美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羌族民居建筑艺术审美思考

摘要: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族群。羌族民居建筑艺术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蕴含了羌族人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审美意识。受到“人神共居”意识的影响,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细部装饰等独具特色,集中体现了羌族建筑文化的内涵。本文在分析羌族民居建筑形态及功能的基础上,进而对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进行美的解读。

关键词:羌族民居;建筑艺术;形态;功能;审美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最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等地,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最大也是最为集中的羌族聚居区。羌族民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在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国古籍中就有相关的记载,羌族人民在迁徙的过程中,转变了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定居在岷江上游及周边地区进行生息繁衍,农牧兼收、修房造屋,与当地和周边族群及文化融合。羌族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是羌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反映。作为羌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民居建筑是其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了过去安房建屋仅限于遮风避雨的功能性目的,发展成为一种兼具功能和审美两个方面的建筑艺术形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善的发展体系,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羌人审美意识、生存观念、宗教观念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一、羌族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功能

羌族建筑起源颇早。羌族人民来到今羌族地区之前,居住于体现游牧生活方式特色的帐幕之中,来到岷江上游定居之后,才以石砌之室取而代之。由帐幕居住形态转变为农业定居形式形态,虽然建筑形态和空间功能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精神和审美等方面仍保持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外部形态方面

从外部的形态来看,羌族民居建筑主要借助片石和粘合力极强的泥土来进行修建,总体上呈现为方形。从楼层的布局来看,主要分为三层,底下一层主要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为人的主要活动空间,第三层为晒台与罩楼。这种建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羌族宗教思想方面的影响,羌族人在观念上认为,建筑的总体结构就像是一个人的构造,中间的才是心脏,顶层相当于一个人的头,羌族人在楼顶供奉的白石就是天神的化身,通过与天的不断接近来实现与天神的直接对话。因此,在羌族民居的建造过程中,都会在房顶的位置以及房子的四个角落放置白石,是羌族在宗教信仰中白石崇拜的重要体现。羌族建筑在房顶部分采取半开敞半封闭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种开敞的、富于灵动性及哲理性的建筑空间,与羌族人崇拜自然的观念相契合。羌族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根据所处环境,契合地形来进行房屋修建。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房屋与房屋之间相互衔接、错落有致,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形态与丰富的层次感。

(二)内部空间方面

在羌人的意识观念里,住宅是作为一种“人神共居”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室内空间的结构格局跟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羌族民居的内部结构复杂而多变,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是羌族传统居住文化以及宗教意识的综合体现。在羌人的生活空间中,火塘是家庭中最为神圣的部分,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火塘是议事或者家庭会议的重要场所,具有神崇拜的内涵,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与活动的中心,是家庭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农业文明室内空间特色的氛围。这主要源于羌人对火神崇拜的传统,说明了火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火塘,羌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则是角角神位,在传统的羌族民居中,角角神位与火塘同处于对角轴线之上,位于主屋门的左前方的屋角,由木板组合做成。主要是为了供奉家神,起着镇邪的保护作用,是羌族民居内部空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最具审美价值的物件。

(三)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美的解读

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艺术与审美的表达,给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艺术借助于视觉的要素来表达其客观的形式美,主要通过形态、质感以及色彩等方面来综合体现。羌族人民在修房造屋时,其外观形态主要通过几何造型来表达,比如碉楼的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具有非常稳固的形态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当地材料的运用则使建筑的质感强烈,灰调的色彩与周边环境极其相融。因此,羌族民居建筑凭着独特的外部造型和富于变化的层次独具形式美感,体现了羌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内部空间功能划分合理,严谨的格局以及空间的合理使用体现了羌族精神文化方面的丰富内涵,成为了羌族建筑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也使羌族民居建筑成为了中国民族建筑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的审美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精神性活动,通过特殊而复杂的精神活动来实现审美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羌族的民居建筑分为碉房、邛笼、阪屋三种形式,其中以碉房即碉楼民居为主。由于羌族的聚居地岷江上游河谷皆高山峡谷,因此,建筑形式多为临坡傍岩。一座座的石砌房屋顺着陡峭的山坡建造,气势恢宏,具有结构坚固、高大雄伟、棱角突出的特点。在外观造型上挺拔高直,呈现出一种多边梯形向上的发展态势,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有着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雄伟震撼的力量。在建筑的本体上,一方面,通过石片的垒砌来实现收缩与凝聚,呈现出一种多面多角的向上倾斜方式,使建筑本身产生一种向心向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片石的契合来实现碉楼的坚固性保障,形成了一种兼具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独特的建筑审美形式。羌族采取结群而居的生活方式,因此通常由十几户甚至上百户人家共同组成规模不等的村寨聚落。聚落选址位于高山峡谷地带,无论山有多险峻,只要有生存的可能,就会有人居住而有聚落的存在。因此,与高山峡谷为伴的羌族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羌族人民坚韧不屈和刚毅朴实的民族性格,给予了他们更加雄伟而壮丽的审美感受,在建筑的审美上体现为一种刚健、厚重与朴实的精神。同时,羌族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地域环境方面的制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地取材,主要以片石、泥土、木材等作为建筑材料,凭借大自然的厚遇以及羌族人精湛的建筑技艺修建房屋。因此,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的影响以及地方物产材料方面的限制,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呈现出一种审美上的质朴性和材料上的厚重性,形成独特的形式美感。在宗教信仰方面,羌族主要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这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带有一丝神秘而浓郁的宗教色彩。羌族人转变传统的客观认识,通过神、人以及物三者关系的主观化来体现宗教信仰的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以及行为模式上的规范,对于社会传统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性及传统性来看,主要生活西北各地和中原地区的古羌族人,经过两次大的迁徙才到了岷江上游地区的险峻高山之中。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羌族民居建筑艺术,不仅是羌族建筑文化在物质层面的重要符号,也是羌族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精神层面的重要象征。同时,艰难的迁徙经历和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建筑经验,成为了羌族人共同的心理记忆,历炼了他们不屈的开拓精神,而内心的不断丰富实现了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方面的积淀,最终创造出感染力极强的建筑艺术形式。羌族民居建筑艺术,是羌族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羌族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知识经验的总结,是一种群体性的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地域特征以及民族特色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独具代表性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晓飞.神圣与叙事———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解读[J].前沿,2012,11.

[2]张弘.羌族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

[3]赵曦.勒色——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符号[J].文艺争鸣,2010,02.

[4]李锦林.建筑艺术的审美法则[J].美术教育研究,2011,09.

[5]赵曦.羌汉文化生态对话发展中的释比文化[J].阿坝师专学报,2009,02.

[6]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向业容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