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唐代佛教文化及终南佛教的建筑艺术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唐代佛教文化及终南佛教的建筑艺术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浅析了唐代佛教文化发展和佛教寺院兴盛的原因,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演变历程,以及唐代佛教文化对终南佛教建筑的影响。并从终南山佛教建筑的地理位置、等级、色彩及建筑艺术特点方面着手,探讨了唐代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终南佛教建筑艺术特征。窥探唐朝佛教文化与终南佛教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便于更好地研究终南佛教建筑的艺术形式,为中国现代建筑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终南佛教建筑;唐朝佛教文化;建筑影响;佛教美术;建筑艺术

一、唐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佛教寺院的兴盛

在唐朝时期就有中国古代规模最宏大,佛教文化发展最旺盛、经历时间最长的翻译佛经、颂扬佛教文化的活动,中国最早的翻译佛教经文出现在唐朝时期。而佛教八大宗派的祖庭有六支祖庭发源地就在唐朝经济政治中心长安城(今西安市)南边的终南山周围。而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佛教寺院,不但可以反映佛教活动的兴盛与否,亦可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状况和民众对佛教的信仰态度。《旧唐书•职官志》记:“天下寺有定数”,唐太宗时期有寺庙3716所,发展到玄宗时期有5338所,有名的“按州置寺”政策就出现在该时期。正是唐朝时期对佛教的推崇,使得其在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迅速,全国各地石窟遍地、寺院林立。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都是在唐朝达到最辉煌时期,是典型唐朝佛教文化风格[1]。而佛塔随之传入中国,但其建筑风格与印度迥异,却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和地域特点,随之而建的佛教建筑后来多数发展成了可供人观景的楼阁式建筑。建筑外观底座多以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整个外观多以锥形的形态出现,这都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2]。终南山的佛教建筑在佛教文化影响下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随着唐朝开明的国家政策也影响到了唐朝都城古长安建筑,随着终南佛教寺庙建筑和宫殿建筑互相融合和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居建筑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建筑风格。这种佛教建筑文化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唐朝建筑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最特殊的。

二、唐代佛教文化对终南佛教建筑的作用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全面发展并盛行的时期,由于统治者需要用佛家思想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对佛教文化十分为重视。随着唐朝社会的政治稳定,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佛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延生了很多不同的新宗派,逐渐形成了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八个门派。从前秦的道安、鸠摩罗什到唐代的玄奘、不空,佛教的主要译场都在终南山脚下以及长安城。就宗派发展来讲,终南山附近地区不仅有佛教六宗祖庭,而且也是很多学派的发源地,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融为一体的体现。终南山以及古长安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佛教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3],这也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超越的。在唐朝经济文化最盛行的时候,存在于终南山地区周边的大型塔寺建筑有几十座之多,其大都以砖建塔为主要的形制。受皇家重视佛教的影响,大型的国家级寺院被允许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格局修建,从山门开始采用四合院的式样,辅之以回廊完成对主殿的连接,形成了以主体建筑为主,分割若干个院落,并根据地域特点,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这种影响最为明显的要数终南山下的章敬寺。坐落在西安南郊终南山附近的章敬寺典型地再现了该建筑格局的特色,其格局就是按照宫廷的建筑格局来进行修建的,整个格局建有48个院子,以佛殿为主体,用回廊的形式把这48个院子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大的四合院,如此规模和建制在当时远近闻名。其他的一些佛教建筑除宫殿式之外,还有仿制楼阁式,有的可登临,有的不可登临。如现存西安城南边,终南山脚下周至县城的仙游寺塔、长安区的香积寺塔、建于公元669年兴教寺的玄奘瘗骨塔等都是这个方面的例子;还有洞窟式,如净业寺道宣祖师修道的石洞。唐代佛教建筑形式多样性,与民间的建筑形式相互交叉影响。既有佛教自身的特点,还大量借鉴甚至是直接采用民间的建筑风格,主要是跟唐朝统治者开明、包容性的治国政策和文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唐朝统治者开放的胸襟,吸纳各种异国、异域、异族的文化,特别是充分利用佛教文化的慈悲观念来教化人心,稳定社会。因此,在佛教这种宗教性极强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世俗文化之间的交融方面更是打破多种隔阂,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相容性,间接促使了各种文化和思想共存并得以发展,也使佛教建筑与世俗的宫廷建筑、普通建筑互相影响、高度融合。

三、唐代佛教文化与终南佛教建筑文化内涵

1.唐代佛教文化中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据唐《营缮令》资料显示唐建筑修建时就有明确的等级。《礼记》亦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就使借鉴或直接采用唐朝世俗建筑的佛教寺庙建筑同样也有了等级制度之分。佛教文化中也显示出等级差异来,从佛教寺庙建筑的基座和风格来彰显其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等级,寺庙中的主要建筑物的基座是整个基础部分最高的地方,而基座上方的佛殿则是整个佛教寺庙最重要、最突出的地方,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佛殿的威严和雄伟[4]。一般佛教的庭院在进门之处的建筑物基座比较低,随着庭院的深度基座会越来越高。而在整个寺庙建筑的房间布局上,与唐朝宫殿开间布局一样,大多数建筑的大雄宝殿都是九、五开间作为布局的,这也是跟古代皇宫的宫殿的布局是接近的,来彰显独一无二的地位,有“九五之尊”的寓意。除此之外,剩下的大殿一般都以三间为准,上开间与庭院的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的布局可以使整体建筑在空间格局的形式上有着统一的效果。而在整个空间的布局上,则采用了绝对对称的布局,这种布局对称可以体现出天地对称、万物对称、阴阳对称的平衡法则,体现和谐均衡的自然规律。佛教建筑形式的美感不仅仅包含着佛教文化、佛家思想的内涵真谛,还融合了唐代皇宫建筑的特点,并对后续的建筑产生着重大深远的影响。这种宫廷建筑和寺庙建筑在等级制度上的高度相似,也能看出佛教文化对古长安乃至整个东亚建筑的发展上影响颇深。2.从佛教建筑的地理位置及空间布局看其等级尊严和重要还在于位置和空间布局,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和宗教殿堂便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3]。在中国的宫殿建筑和佛教建筑大多采用的对称造型,而对称构图是人类从古代得到的一种意象,是从人体自身及大自然的动物植物感悟到的[5],便将对称的构图法则引入到了建筑构图当中,这个在《乐记》当中有提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反映在终南山地区的佛教建筑上,它们(如兴教寺等)也采用了这种“中正无邪”的概念,这种建筑布局理念在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在这种布局中,以中轴线为中心线,两边的建筑分散对称,进入对称的布局,有着严谨的秩序感。就在中国一部专门记载工艺的文献《考工记》中指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在唐长安城的营造布局上,将这种建筑的形制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中轴线的北面建有皇宫宫殿,在皇城内两边分别建有社稷和祈福用的宗庙,而作为普通的市民居民只能在里坊里,这种里坊四面都设有高墙。因此,佛教建筑、宫廷建筑、行政官署和居民建筑都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终南山佛教建筑中,一般位于中轴线上的佛殿是具有较高等级的,在整个寺庙建筑中起着重要作用。3.从终南佛教建筑的色彩与规格看其地位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等级掌控都非常严格,不仅是在衣服色彩,大臣宦官、皇帝太子有着严格的控制,同样这种等级也运用到建筑上,为了区分建筑的等级,朝廷专门设置了“礼部”进行管理。在唐朝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候,在古长安城中有佛教寺庙91座[6],几乎每个坊都有一个佛教寺庙。而礼部对这些寺庙进行了等级划分,来区别对待供各界官员百姓进行敬奉。在终南山地区的佛寺也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还在建筑色彩上出现了一定的等级之分,有皇室所设或国家级的寺庙主要以代表九五之尊的黄色为主,红色为辅,比如兴教寺、道安寺、草堂寺、章敬寺等。而用于达官贵族供奉的寺庙则以蓝色、红色、青色为主,比如仙游寺、香积寺等。而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则是严格的控制着色彩的颜色,只能采用的黑白灰这种无色彩的颜色了,这些庙宇由于影响力小,后世逐渐湮废的多,已不可考。这种色彩的控制在寺庙建筑上,也通过普通的民居建筑来体现。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佛教寺庙来供百姓朝奉,后来一些达官贵人的宅院被改造成为寺院。由此可见不少寺庙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它特有的体制是和贵族私宅的形制基本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在终南山脚下的樊川,是唐代皇家和贵族聚集区,其中不仅有樊川八大寺,更有一些小的寺院是由一些贵族的私宅改建而成,位于今小江村禅经寺,即是唐人杨於陵的族业改造而成。结合从佛教建筑中的地理位置看其等级中所述,终南佛教建筑中的色彩跟宫殿中的建筑色彩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专门为皇权供奉神佛的寺庙塔楼有的时候比高高在上的天子宫殿还要重要,这也从侧面给了我们提示,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唐朝,人的精神也是由带有宗教思想的神权掌控着,就是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要听从上天的旨意,按照一定的等级秩序来统治天下。

四、唐代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终南佛教建筑艺术特征

从现存西安古建筑来分析,受佛教建筑形式的影响,建筑屋顶的坡度较为平缓,而屋檐伸出的较远,柱子较为厚实粗大,窗户多用直棂窗,而在门的结构上都采用板门,这反映了佛教建筑的庄重、大气、简洁等特点,这些建筑形式运用到宫廷建筑和普通建筑上就可体现出唐代建筑的厚实,气势磅礴。而且唐代建筑在建筑外观和建筑内部的艺术形式都与佛教文化联系较为密切,浑然一体。1.佛教美术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吴道子在古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7],每幅作品活灵活现,都具有较强的律动感。在高大雄伟的建筑中的适当位置,勾勒出能体现当时社会思想的线稿,加以鲜亮的颜色,让整个建筑显得豪华,色彩丰富,这也是唐朝建筑艺术特征的主要特点之一。佛教美术的产生最开始并不是为了建筑的美观,而是为了保护建筑免受虫蛀以及风吹日晒所带来的腐化,人们将丹砂和植物中提取的桐油涂抹在木质结构上,后来随着人们的审美形式的提高和工艺水平的提升,开始将这种精美的表现艺术绘制到大面积的墙面上来,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绘画艺术。佛教绘画艺术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没有太多的限制,所表现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流立工整,是佛教美术中的艺术珍品。魏晋到唐宋,佛教盛行,在寺庙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绘画艺术品。现代考古中发现,汉朝到唐朝,在发掘中都发现墓葬中存在着壁画,尤以唐朝为最[8]。唐朝不管是在墓葬中的壁画还是现存建筑中的佛教美术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唐朝建筑中的佛教美术作品多是以人物和风景为主题,这种表现形式的壁画体现了百姓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愿望,而人物的表达也主要体现在佛像和墙壁上,表现的形式是工匠直接用墨和色彩进行描绘,有的是表现大自然的风景,有的是表现神话故事,有的是表现佛道的修炼。从表现的内容可以体现对神灵和大自然的敬畏,从而教导人从善,遵从统治者的意愿,这也是唐朝统治者利用佛教文化通过艺术形式对人心统治的一种体现,是佛教文化在建筑绘画中的一种集中表现。在建筑的色彩描绘上,多是五彩缤纷,绚丽的色彩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力,可以更好的对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阐述。有资格在唐朝佛教建筑进行壁画创作的大多数是来自宫廷中的专业画工。而这种佛教美术的表现艺术对于古长安的建筑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宫廷建筑甚至是民用建筑中都出现了色彩艳丽丰富的装饰图案。终南山下的蓝田县,有座唐朝时期的殿宇水陆庵。据《蓝田县志》及碑所记载,水陆庵系六朝古刹,唐朝的时候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水陆庵规模不大,但是幽静古朴,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而整个水陆庵的精华就是位于大殿中的彩色泥质壁塑。壁塑,也叫“隐塑”或者“影壁”,是中国绘画、雕壁合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佛教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寺庙大殿之中,以山水、花卉等为题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而泥塑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以彩绘而成。大殿中的泥塑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演绎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传略故事,十分生动传神。而在细节的处理上有山水桥梁、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除了风景以外还有佛教中各种神话人物,如诸佛菩萨、五百罗汉、千人听经图、释迦牟尼涅槃塑像。整体布局严整,惟妙惟肖。雕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巨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技巧。而唐朝的这种佛教美术表现形式在色彩运用上尤其亮丽。2.唐代终南山下的佛塔木质建筑结构是古代房屋建筑的主要构成形式之一,佛塔建构初期还是以木结构为主,唐佛塔也是以木结构楼阁式塔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木塔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极易被损坏,到唐中后期,砖造的佛塔逐渐增多,逐渐取代了木塔,采用了砖木结构或者直接是砖砌而成的。现存的终南山周边的兴教寺玄奘塔(669年)、香积寺善导塔、二龙山的龙池寺塔、华严寺的杜顺塔、仙游寺塔等等都是典型的唐代仿楼阁式砖木结构。这些砖塔本身没有复杂的砖雕艺术,也没有装饰花样,给人感觉就是浑然天成、大气磅礴的感觉,整个建筑显得朴实、简洁,但又不失威严。这也是典型的唐代佛塔的建筑特征。兴教寺玄奘塔是唐高宗迁葬现址,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方形砖塔。玄奘塔为砖结构,整个平面为方形,塔高为五层,总高度为23米,采用的是楼阁式的建筑形式。在整个造塔的形式上采用了弯曲的轮廓线为主轴线,围绕着弯曲的轮廓线进行逐层收减高度,各层在砖砌的过程中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塔的构件。在整个塔檐挑出部分伸出较远,塔檐也较为厚重,比其他同时期的唐塔相比,显得更加厚重。最开始玄奘塔为砖木结构,底座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但经过后世重修,仿木构件已经不复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为砖结构。

五、结束语

纵观古今,佛教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文化系统中的独特的一支,凸显出其特殊的价值,唐朝佛教文化对终南山佛教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文化内涵赋予了终南建筑更多的内容。唐朝佛教文化与终南佛教建筑艺术的关系是直接的、是复杂、是全方位的,是融合中国本土传统的多元文化理念在建筑艺术上的折射,在从终南佛教建筑色彩、空间布局、艺术特征等方面都细致地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风貌和特点。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谈艺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4-75.

[2]张家骥.明简中国建筑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2.

[3]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J].中国宗教,2010(8):30-36.

[4]张超.中国建筑文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68.

[5]柳肃.古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76-177,192-198.

[6]萧默.建筑谈艺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4-75.

[7]李广瑞.西安佛寺道观[C].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30.

[8]萧默.建筑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091-100.

[9]樊宏康.西安建筑图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3-07.

作者:左明刚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