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单手送管法在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单手送管法在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单手送管法在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单手管法在急诊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患儿430例,按照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单手送管组和双手送管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抢救成功率以及纠纷发生率。结果单手送管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抢救成功率以及纠纷发生率与双手送管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针留置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优于双手送管法,能够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纠纷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单手送管法;双手送管法;静脉留置针穿刺;急诊患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患儿430例,按照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方法不同分为单手送管组和双手送管组。单手送管组共227例,男114例,女113例;年龄<1岁患儿58例,1~3岁患儿51例,4~7岁患儿70例,8~10岁患儿48例;按照疾病种类划分,呼吸系统疾病63例,消化系统疾病55例,神经系统疾病32例,传染病27例,外科急腹症25例,意外伤害25例;双手送管组共203例,男99例,女104例;年龄<1岁患儿50例,1~3岁患儿56例,4~7岁患儿50例,8~10岁患儿47例;按照疾病种类划分,呼吸系统疾病53例,消化系统疾病40例,神经系统疾病35例,传染病25例,外科急腹症27例,意外伤害2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置管前准备

护士在操作前评估患儿的年龄、病情、肢体活动,评估皮肤、皮下脂肪厚度及血管条件。操作前医护人员向患儿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取得患儿家属的同意、理解及配合后再进行操作。对于行头部静脉穿刺的患儿,由助手固定患儿头部,用温湿毛巾擦湿患儿的毛发,然后用新刀片进行备皮,备皮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因患儿头部活动幅度较大导致刮伤。

1.3材料准备

留置针组: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24G“Y”型浅静脉留置针[2],敷贴采用3M公司生产的3M透明敷贴,封管液为0.9%的生理盐水,剂量为2mL。

1.4静脉的选择

两组患儿均宜选粗直、柔软、富有弹性且不易滑动的手背部、足部及头部静脉,一般3岁以内的患儿多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头皮静脉进行穿刺,3岁以上的患儿首选手背静脉行穿刺操作。

1.5穿刺方法

两组患儿前期操作方法相同:选择静脉,使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8×8cm,左手固定绷紧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拇指在上、食指和中指在下持留置针针翼和导管座,使针尖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0°,再沿血管进针0.2cm。

1.5.1单手送管组

降低角度进针后,单手送管组左手继续保持固定患儿皮肤,右手食指顶住针翼,拇指和中指向后退出针芯0.3~0.5cm,然后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将外套管完全送入血管内,随后右手食指固定针翼,拇指和中指完全退出针芯,以3M敷贴覆盖,标注置管日期、时间和操作者。

1.5.2双手送管组

降低角度进针后,双手送管组右手固定针芯柄,左手持Y型柄将导管送入血管内,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右手完全退出针芯,3M敷贴固定,标注置管日期、时间和操作者。

1.6观察指标

通过回顾性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治疗依从性、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纠纷发生率。其中治疗依从性评定的标准参照相关文献[3]拟定。完全依从:在治疗过程中,完全按照治疗规范配合医师的治疗;不完全依从:在治疗过程中,基本按照治疗规范配合医师的治疗;不能依从:患者中途放弃治疗或不能按治疗规范完成治疗。治疗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不完全依从例数)/全部例数×100%。1.7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23.0,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

单手送管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间与双手送管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手送管组患儿留置时间与双手送管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手送管组13例(5.7%)患儿出现皮下血肿,12例(5.3%)患儿出现药液外渗,10例(4.4%)患儿出现静脉炎,9例(4.0%)患儿出现堵管;双手送管组26例(12.8%)患儿出现皮下血肿,20例(9.9%)患儿出现药液外渗,15例(7.4%)患儿出现静脉炎,12例(5.9%)患儿出现堵管,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抢救成功率、纠纷发生率、治疗依从性比较

单手送管组患儿抢救成功率、纠纷发生率和治疗依从性与双手送管组患儿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与传统头皮针穿刺相比,操作简单,因其套管柔软,所以在静脉内长时间留置不易穿破血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技术不但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和痛苦,而且为临床静脉给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成人相比,小儿的血管更加纤细,血管壁更薄并且弹性更低,对患儿进行反复的穿刺,不仅会增加护理人员工作的难度,还会增加患儿的疼痛感,使患儿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患儿顺利接受治疗[4-6]。在紧急抢救情况下,准确为患儿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前提[7]。为了抢救患儿方便及用药及时,同时又能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除了合理选择留置针型号、护理人员的手法熟练以外,送管的方法是确保输液顺利完成的关键[8-9]。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可选择双手送管或是单手送管法进行穿刺,但是相关研究显示,当护士单独值班又遇到抢救病人时单手送管法能为病人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降低死亡率,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10]。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患儿临床资料,对比单手送管法和双手送管法在急诊患儿中的应用发现,实施单手送管穿刺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双手送管组,穿刺时间比双手送管组短,与相关研究[11-12]报道结果基本一致。原因在于采用双手送管法,护理人员在见回血后需松开紧绷穿刺部位皮肤的左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右手退针芯,使皮肤失去外力的支撑作用而出现皱褶,形成穿刺阻力,而且血管失去皮肤的固定作用,而变得活动性增大,另外患儿因为病痛和穿刺的疼痛而对穿刺过程感到恐惧和不安,在穿刺过程中烦躁不安、手足和头部过度活动,使潜行在血管内的导管触及血管壁甚至穿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13]。而单手送管法则采用右手同时送入外套管和退针芯的方法,左手始终固定并紧绷穿刺部位的皮肤不动,为血管提供支撑使血管成一条线并保持良好的充盈度,可减少因患儿活动过度导致的皮肤皱褶和血管弯曲[14],减少了进针阻力,便于进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急诊患儿常常伴有血容量严重不足,急需补液纠正休克,导致皮肤缺水松弛,血管干瘪、体表静脉充盈不足,在留置针穿刺过程中需要绷紧皮肤以固定血管,单手送管法在穿刺时左手紧绷皮肤,右手送管、退针芯等动作连贯、不脱节、一气呵成,因此穿刺时间要比双手送管法短,为抢救危重症患儿赢得了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发现不论是单手送管法,还是双手送管法,对留置针留置时间无明显影响,这可能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特点有关。本研究还发现,单手送管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双手送管组,可能原因为单手送管组解决了由于患儿不合作、躁动、皮肤松弛导致的导管在血管内滑动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减少了导管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降低了静脉炎和堵管的发生率,同时降低了导管刺破血管的发生率,避免出现穿刺成功的假象,引起皮下血肿和药液外渗[15]。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单手送管法相比双手送管法能显著减低纠纷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满意度。主要是由于单手送管法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双手送管法,更能满足急诊儿科的实践操作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增进了护患关系,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了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另外,采用单手送管法进行留置针静脉穿刺,在家长配合固定患儿肢体的条件下,1名护士就可以独立完成,解决了在儿科急诊工作量大、护理人员数量短缺的问题,为急诊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便利条件[16-17]。单手送管法的不足在于与双手送管法相比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护理操作经验才能保证穿刺成功[18]。尽管单手送管法与双手送管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本研究仍然发现有13例(5.7%)患儿出现皮下血肿,12例(5.3%)患儿出现药液外渗,10例(4.4%)患儿出现静脉炎,9例(4.0%)患儿出现堵管,因此在采用单手送管法进行穿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穿刺前应转动针芯与外套管,确保二者完全松动,避免留置针导管前段与钢针连接处发生黏连,针芯退回困难,造成穿刺失败[19];(2)形成皮下血肿和液体渗漏的原因多是由于护理人员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血管选择不当、动作不稳、患儿躁动等,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导致皮下血肿和液体渗漏。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尽力安抚患儿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对于过度活动的患儿可以给予镇静等对症处理,可以降低皮下血肿及液体渗漏的发生率;(3)患儿的血管细、滴速慢,在输注营养液时容易堵塞导管,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注完毕后应彻底冲洗导管,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正确封管;(4)急诊患儿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若发生静脉炎后,局部炎症会很快扩散到全身,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局部干燥、清洁,若穿刺部位血管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应立即拨出针管,局部应用碘伏、酒精消毒两遍后涂敷红霉素软膏。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优于双手送管法,能够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作者:杜洁 单位: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