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交叉模式在急诊医学创新能力中的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研究生教育从单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模式转变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趋势。本文论述了在急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学科交叉模式的必要性。同时,从研究生招生、课程教学、导师组设立和项目研究4个环节探讨应用学科交叉模式的方法,分享了实施成效及不足,为急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关键词]急诊医学;研究生;学科交叉;教学。
1学科交叉培养在提高急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必要性
纵观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从手术器械的研制,到X射线的医学应用,以及现今的呼吸机和血液净化设备,无不体现着学科交叉融合在医学创新和发展中的作用。急诊医学本身即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急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学科交叉的推进,其必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拓宽急诊医学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有学者分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人员发现,73%的获奖者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同时超过50%的成果涉及医学学科以外的内容〔2〕。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医学学科而言,面对的病种更为多样,各专科疾病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学科交叉培养使急诊医学研究生能够学习其他学科新颖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提高在临床和科研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交叉培养有利于建立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据调查发现,虽然近68.5%的研究生认为其自身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但研究平台条件差、教学模式落后、导师精力不够以及学校整体创新氛围不足等机制和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3〕。学科交叉培养能够整合多学科的经费、实验设备及导师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学科间的学术讨论、项目合作研究以及多学科知识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新方法和新理论的产生〔4-5〕。
2急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学科交叉的实施方法
虽然从单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趋势,但学科交叉模式的实施方法尚无统一标准〔4-5〕。我们立足我国急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实际,基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点,在研究生招生、课程教学、导师组设立和项目研究4个环节,对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施。
2.1跨专业研究生招生
毫无疑问,单一学科的知识背景具有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性,跨专业研究生具备复合型人才的优势〔5〕。根据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各医学院校均不允许其他一级学科学生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部分院校允许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报考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但不能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生源极为有限。对于急诊医学而言,其跨专业研究生主要来源于其他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如我们学科招收了具有内科学背景的博士研究生。需要注意的是,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受研究生自身的影响较大,取决于学生对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新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在招生过程中需要严格筛选,重点考察学生的原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应用原专业知识解决急诊医学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2.2学科交叉课程教学
课程学习仍是当前研究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多学科知识教学是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中不可替代的环节〔6〕。在急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可以通过知识点讲解、设立交叉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术讲座3种途径实施:首先,在《急诊医学进展》等急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和临床教学中,主动加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在讲解感染性疾病时,通过“临床培养报告为同一病原菌,抗菌药物疗效为什么不同?”等问题,引入人体微生态学相关知识。其次,设置《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科研方法学》以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程,建立正规的学科交叉教学体系和方案。再次,可以邀请专家讲学或鼓励研究生参加其他学科学术会议,了解其他学科研究的新进展。3种途径各有特点又互相补充,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科条件灵活应用。
2.3设立学科交叉研究生导师组
传统的研究生单一导师制为一名导师指导多名学生。现今,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知识体系的不断膨胀,单一导师的精力和知识构成,已难以满足研究生多学科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7〕。急诊医学研究生导师因其繁重的临床和管理工作任务,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急诊医学导师组制以急诊医学的一名导师为组长,多位研究生导师和科研骨干组成导师团队。导师团队成员可以由组长从本单位遴选,也可以邀请国内外其他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导师团队建设应根据学科研究的方向,灵活邀请临床医学其他学科、基础医学学科和非医学类学科专家参与。例如,我们急诊医学以脓毒症和中毒为主要研究方向,导师组即由急诊医学、免疫学及药理和毒理学专家构成。导师组各成员间需要明确权责,采用一名导师为主导,其他导师辅助的形式实施。此外,建立导师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导师和研究生间定期交流和讨论机制,在选题、开题和项目实施各阶段进行落实,避免导师组作用的虚化〔7〕。
2.4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项目
医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众多的临床疾病仅通过基础研究无法解决,而单纯的临床研究也难以呈现疾病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需要开展临床-基础交叉研究项目〔8〕。以急性中毒为例,毒物的种类分析和浓度的快速检测对于指导临床救治至关重要。我们急诊医学与药理和毒理学进行学科合作,以质谱学分析和计算机建模为切入点,开展了临床中毒患者外周血毒物快速检测体系构建的研究项目。此外,急诊医学与新兴学科间的合作,也是交叉研究项目的重要来源,如急诊医学与微生态学科开展抗菌药物个体化应用的合作研究项目等。交叉研究项目是急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化途径,也是创新思维的总结和落实。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在制定中,要立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长远规划,避免虎头蛇尾和不可持续现象。
3成效与不足
经过近10年的学科交叉培养实践,我院急诊医学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人均发表SCI收录论文3.75篇,硕士研究生人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2篇以上,2人主持了浙江省科技厅“新苗计划”项目。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并获温州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华夏医学论坛-急诊急救医学“优秀论文”等奖项。研究生毕业后申报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2人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未来”杰出青年急诊医师奖,急诊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以迅速提升。然而,目前的急诊医学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仍局限在医学学科内,尚未开展与化学、物理学及工程学的交叉培养。此外,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及交叉学科学位点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4结语
学科交叉培养是新世纪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科交叉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急诊医学而言,需要根据学科特点灵活应用学科交叉模式,扩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革新培养制度,进而提高急诊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急诊医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20.
[2]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成果为例[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5,22(6):105-109.
[3]包孟,付玉荣,伊正君.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109-112.
[4]高磊,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特性、动力及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9(3):32-36.
[5]李雪飞,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10-15.
[6]臧伟进,王渊.以问题为导向的医学跨学科整合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59-661.
[7]王春华,涂宇翔,孙晶茹.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2,19(3):17-19.
[8]姜宏,马泽刚,陈蕾,等.基于协同创新的“基础-临床相结合、培养学术兼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4)
作者:赵光举 卢中秋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