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诊眩晕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诊眩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急诊眩晕病患者13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5例,以常规西医方式治疗;观察组65例,以中医辨证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眩晕、出汗、耳鸣耳聋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法对急诊眩晕患者实施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辨证论治;眩晕;不良反应;急诊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多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出汗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极大[1]。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虽有效果,但疗程长,且易反复发作,不够理想。随着治疗的优化,临床上逐渐将中医治疗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为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在急诊眩晕中的作用,对收治的急诊眩晕患者130例进行了研究,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急诊眩晕患者130例进行研究,患者就诊时间均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5例,其中38例为男性,2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27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4.2±3.3)岁;观察组65例,其中36例为男性,2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3.9±3.5)岁;比较2组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性(P>0.05),可开展对比。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包括减少体位变动、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等;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即给予患者肌肉注射异丙嗪针剂25mg,必要时配合培他司汀注射液500ml静滴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维生素、吸氧、阿托品等综合处理。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肝阳上亢型、肝火上炎型、痰浊上蒙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亏型。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需予以天麻钩藤饮治疗,其中天麻9g,川牛膝、钩藤各12g,夜交藤9g等;对于肝火上炎证者则给予其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其中龙胆草6g,黄芩、栀子各9g,泽泻12g等;对于痰浊上蒙证者给予其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其中白术9g,法半夏4g,天麻、茯苓各3g;对于气血亏虚证者给予其归脾丸治疗,其中黄芪、白术、当归各9g,人参3g;对于肝肾阴亏者给予左归丸治疗,其中熟地黄、菟丝子、山药各5g,龟板胶、鹿角胶(烊化)各2g;对于瘀血阻窍患者给予其通窍活血汤治疗,其中赤芍3g,川芎3g,桃仁(研泥)9g,红枣(去核)7个,红花9g,老葱(切碎)3根,鲜姜(切碎)9g,麝香(绢包)0.15g。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②对2组患者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包括恶心呕吐、眩晕、出汗、耳鸣耳聋等;③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无平行障碍,可正常生活;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生活仍受较大影响[2]。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的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与计数资料的检验方式分别为t与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其中显效39例,有效23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1%,其中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11例;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2,P=0.024)。
2.22组患者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眩晕、出汗、耳鸣耳聋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2.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期间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中共5例发生不良反应,占7.7%,其中嗜睡2例,血压升高2例,兴奋1例,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20,P=0.023<0.05)。
3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其主要是因机体空间定位障碍所引发的位置性或动性错觉现象。该病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该病的发生率较高,其占内科门诊病患的5%左右,而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则高达15%左右[3]。且该病还具有起病突然、易复发等特点,多数人一生中均有此经历,对其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极大。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以改善患者病情。由于眩晕与头晕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故而临床上极易造成混淆。临床诊治时需注意,眩晕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耳鸣、听力下降等,而头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则为头重脚轻、头昏脑胀、乏力等[4];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眩晕患者可见运动感,而头晕患者无运动感,临床诊治时需认真进行区别,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西医方式进行治疗,通过给予患者镇静、维生素等药物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效果并不理想;且眩晕情况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纯给予患者常规药物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还可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仍需探究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中医疗法应用于该病患者的治疗中。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是由于饮食内伤、失血劳倦、体虚久病所致。因此,中医学通常将清利湿热、补肾填精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同时治疗需以中医辨证原则为依据,以患者的具体症状为基础,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药物加减治疗,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及临床症状。本研究中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肝阳上亢型、肝火上炎型、痰浊上蒙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亏型等不同证型,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例如,对于肝火上炎证者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而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则行天麻钩藤饮治疗,方中天麻具有凝神镇静的功效,钩藤则具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诸药合用可达到活血化瘀、调气理气、养血补肾的功效[5];对于痰浊上蒙证者给予其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方中二陈汤理气调中,燥湿祛痰;配白术补脾除湿,天麻养肝熄风;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共奏祛风化痰、健脾除湿的功效,对改善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痰浊等症状有重要帮助;对于气血亏虚证者给予其归脾丸治疗,该药方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对于头晕头痛、心脾两虚有重要作用;对于肝肾阴亏者给予左归丸治疗,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鹿角霜助肾气,三者生精补髓,牛膝强肾益精,引药人肾;龟板胶滋阴降火,补肾壮骨。全方共呈滋补肝肾,养阴填精之功效;对于瘀血阻窍患者给予其通窍活血汤治疗,方中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麝香芳香走窜,开窍散结止痛,老葱散结通阳,二者共呈开窍通阳之功;黄酒辛窜,以助血行;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气血。全方共呈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之功。通过辨证分型方式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则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眩晕、出汗、耳鸣耳聋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中医辨证方式对急诊眩晕患者实施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娟,赵树琴,封爱婷.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4,27(3):122-124.
[2]丁秀梅.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16):2409-2410.
[3]陈达祥,梁庆华.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作者:郑明明 单位:开封市中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