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急诊科对传染病消毒隔离的管理新进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急诊科是医院最早接触到病人的医疗单元,近年来一些死灰复燃以及急剧增加的传染病在综合医院急诊科的首发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及增加病人院内感染的风险。因此,需加强急诊科的消毒管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路径,以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传播和院内感染。为给急诊科传染病消毒隔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近年急诊科传染病消毒隔离管理状况。
关键词:急诊科;传染病;消毒;隔离
1急诊科接诊传染病状况
传染病病人到医院就诊,极易引起传染,使发病范围扩大,而作为医院最早接触到传染病病人的急诊科,其传染病首发率越来越高。急诊科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人员较为密集、病人的流动性较大、开诊时间长、病情严重等,操作介入的人数较多,难免存在传染病病人。俞亚菊[3]等研究报道,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急诊科就诊的病人总数共计11752例,其中传染病发生的有9种类型,共计病人62例,占就诊总人数的0.53%。其中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甲肝、乙肝、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等。孙克[4]研究报道,对40495例需行有创操作的门急诊病人操作前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及梅毒抗体,结果阳性例数分别为1293例(3.19%)、91例(0.22%)、17例(0.04%)、139例(0.34%)。曹继琼[5]等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2年某院传染病网络报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传染病报告例数为19371例,其中急诊科2924例(15.09%),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共2093例,占71.58%。上述研究表明,急诊科接诊的病人中每年均有不同数量的传染病病人,涉及的传染病种类相对较多,传染病的接诊率呈递增趋势,提示应重视急诊科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筛查,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传染病在急诊科发生传染,乃至整个医院发生院内感染[6-7]。
2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管理
急诊科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特殊性,每天都可能接诊到传染病病人,职业暴露机会较多,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医护人员的感染[8]。研究[9]表明,在急诊科工作年限越久的医护人员,其积累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赵楠[10]等报道,对1403名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知晓率合格的问卷比例为61.80%。王莉[11]等报道,对晋中市458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知晓率为77.1%。上述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低,提示应加强对医护人员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王欣[12]等研究报道,采用隔离提示图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隔离知识掌握程度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对感染隔离操作流程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干预前。通过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定期开诊演练等,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意识,认识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急诊科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感染制度,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和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发生传染病感染或院内感染。洗手和戴手套是急诊科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简单的普及性预防措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佩带防护眼镜等。急诊科在开展医疗诊治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病人血液、体液及一些污染物,佩带手套可减少皮肤黏膜接触。急诊科医护人员经常暴露于传染疾病的环境中或接触此类医疗材料,因此应该接种疫苗更好地防护自己、病人及家人。加强疫苗接种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措施。谢芝蓉[13]研究报道,对147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5.24%,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率为78.23%。李红新[14]等研究报道,对北京市顺义区基层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95.5%的医护人员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实际乙肝疫苗接种率87.5%。上述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疫苗接种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医院应建立疫苗接种的长效机制,对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并及时按标准规范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减少职业暴露。同时鼓励医护人员自觉自行体检并接种,确实保障其职业安全。标准预防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采用无菌技术防止微生物感染,对锐利器械、血液飞溅的管理及维持一个安全的环境[15]。急诊科作为医院抢救危重症病人的单元,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医护人员在紧急抢救时很容易忽视对自身的防护,增加职业暴露的机会。吴丽姿[16]等研究报道,对急诊科14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7.3%的护士不了解标准预防的概念,59.9%的护士经常用手分离针头和注射器;在易出现液体泼溅的情况下主动戴防护镜的仅占3.5%,主动穿隔离衣的占13.3%。郑晓凤[17]等研究报道,对青岛市10家二级以上医院278名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关于标准预防认知、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影响医护人员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标准预防认知平均得分为(9.54±2.62)分,得分率为73.42%;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平均得分为(60.60±6.94)分,依从率为70.82%。上述研究表明,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标准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偏低,对标准预防措施的执行程度不理想。因此,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切实保障急诊科医护人员安全。
3急诊科病人的管理
急诊科病人流动性大,开诊时间长,病种广泛复杂,有传染病病人就诊,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做好急诊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在国家法定的39种传染病中,有一些传染病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例如水痘、麻疹等疾病。在急诊接诊过程中对一些可疑的传染病病人,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好其消毒隔离工作[18]。对病人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医疗废弃物等要进行全方位管理,做好这些物品的消毒处理工作。医院应该成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对急诊科相关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对传染病病人或可疑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使用物品等进行严格消毒[19-20]。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物品,在给予消毒剂消毒的同时给予高压灭菌,避免发生感染。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的病人单独给予独立的病房,并标注明显的标记。对于同一种类型的传染病病人,可以安排同住一个病房,杜绝将不同疾病类型的病人安排在同一个病房。同时跟病人沟通,取得病人的支持,避免互串病房,互换食谱、餐具、书报等物品[21]。病人单独使用个人日常用品,对饮食餐具等进行高温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加强院内转诊的管理,病人在急诊及时诊治处置后,需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转运,转运前与接收科室做好信息沟通,避免在交接转运过程中发生院内大范围感染。
4预防急诊科院内交叉感染
急诊科是医院病人抢救、留观和分流中转站,急诊病人病种多、流量大、家属陪员多等,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而传染病发生交叉感染极易导致医院大面积院内感染发生[22]。因此,加强急诊科院内病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根据急诊科实际工作条件,适当隔离,合理布局,将医生办公室、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将观察室分为感染区和未感染区,根据病人病种进行分类,安置入不同类型的病区,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23-24]。对可疑的传染病病人进行初步检查,急诊分诊护士每天对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登记记录,简单提问,了解其疾病史,做到初步检查的目的,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等。按照医疗场所消毒相关要求,对急诊科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对地面、桌面及各种仪器表面等进行擦拭消毒,每天早晚各一次,并记录消毒的物品、消毒剂、消毒剂浓度、消毒责任人等信息[25]。对病人使用过的床铺、轮椅、诊断床位等进行擦拭消毒,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每天做好急诊室的空气消毒工作,医护人员利用自然通风换气的方式对空气进行消毒。同时可以使用过氧化氢等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对于抢救室、治疗室等每天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并做好相关消毒记录,保证消毒工作随时可以进行塑源[26-27]。对传染病病人使用过的用品以及床单给予严格的消毒,对病人使用过的垃圾进行消毒彻底处理。
5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新发传染病日益增多,很多规章制度及消毒隔离措施不能满足当前传染病控制的要求。因此,综合医院急诊科应该根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规章制度。如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消毒技术规范》中对疾病的发病源的消毒要求,在急诊科原有的规章制度下,补充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28-29]。针对就诊室的消毒管理,制定《急诊科诊室消毒隔离制度》、《隔离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急诊科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开展诊疗、护理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关消毒隔离制度要求,落实各项防控工作,将措施落实到人[30]。医院院感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急诊科进行督导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限期完成,并将对急诊科的督查结果纳入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工作中,直接与科室绩效挂钩。急诊科以危重、老年的伤病病人居多,一旦发生院内传染病感染,死亡率必然升高,其他病人发生交叉感染,也同样影响预后及康复。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强化消毒隔离措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急诊科自身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传染病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自我防护,有效控制传染病在院内发生传播和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马帅,郭树彬.急诊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7):658-660.
作者:刘宁贵 李振洋 刘宇 雷宁峰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