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改良急诊护理分级评分系统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急诊护理分级评分系统应用于急诊科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建立改良急诊患者护理分级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率、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76.00%,试验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改良急诊患者护理分级评分系统,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护理;分级评分;护理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家属均签署研究和治疗同意书,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入院时神志清楚,无病危危险;发病来本院治疗,中途无转院。排除标准:心、肝、肾等脏器有功能障碍;预期生存率低于3d。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男71例、女29例;年龄20~74岁,平均(63.78±10.45)岁;心率56~113次,平均(92.13±6.20)次。试验组男69例、女31例;年龄22~77岁,平均(62.97±9.43)岁;心率53~121次,平均(91.70±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急诊科护理人员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积极处理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及早确诊疾病,而后转入临床专科进行手术或治疗。
1.2.2试验组
建立改良急诊患者护理分级评分系统:结合MEWS评分、SIRS评分、MEES评分系统中的8个评分指标(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动脉血氧饱和度、白细胞、疼痛程度),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入观48h内病情稳定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从中筛选出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的指标建立改良急诊评分系统。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患者进入急诊科10min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动脉血氧饱和度、白细胞、疼痛程度,并且观察入观48h内病情是否稳定、有无并发症发生。以患者入观48h病情是否稳定作为应变量,8个评分指标作为自变量,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入观48h内病情稳定的关系,通过变量筛选,得出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几个指标。通过筛选出来的指标建立新的评分系统,按照评分总值把疾病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危重[9-11]。
1.3调查内容
患者入院时采集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记录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护理结束,由患者家属或患者本人对该次护理过程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护理模式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死亡率、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或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76.00%,试验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6,P=0.021)
3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应用于急诊病人(或入院前病人)病情评估、危险分层的方法,旨在为临床患者早期预后的评估提供指导。但诸多评估方法仅以基本生命体征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只能总体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缺乏成套的护理方案,临床适用价值并不大[11-12]。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死亡率、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改良急诊患者护理分级评分系统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等生命体征为基本评价指标,能更综合地反映患者生命机能的整体情况。同时,这些指标具有数据采集简单、方便的特点,不受医院或急诊科硬件设备条件的限制,更适合院前、院内急救及转运患者的病情评估。该评分系统更有利于指导护士快速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为院外急救、急诊科评估及护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建立改良评分系统给急诊科病人评分,然后根据不同分值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护理过程更顺畅,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患者住院时间的缩短和住院费用的减少充分证明了试验组护理模式的优越性[13-16]。同时,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采取的护理模式能对护理人员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因此护理人员对当前工作任务和职责也会有更好的了解,利于护理人员降低工作的盲目性。试验组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层开展的,后期主管护师在科室内仅起到指导、监督、鼓励作用,低年资护士则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实际护理实践,这种人员配置的协调化也会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患者受益于此而提升了护理满意水平[17-18]。但是,本研究仅在本院进行了单中心的调查研究,所收集的评价指标也非常有限,为得到更客观的研究数据,后续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同时,该研究所得护理模式也仅为一个初稿,各护理细节并不完善,后续研究中也有待完善和加强。
作者:叶小玲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