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效果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效果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后心绞痛及心源性死亡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降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急症中的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多由冠状动脉病变或坏死引起的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出现急性缺氧、缺血,严重时可导致猝死[1]。有报道显示,临床高达40%~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h内可发生死亡[2]。因此,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听力障碍,语言认知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0~75岁,平均(59.85±5.44)岁;梗死部位:心肌前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1例,下壁梗死9例,高侧壁梗死6例;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21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1~76岁,平均(60.47±5.58)岁;梗死部位:心肌前壁梗死15例,前间壁梗死12例,下壁梗死8例,高侧壁梗死7例;合并高血压19例,冠心病22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入院指导、常规体征监测、术前准备、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全程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接诊护理:开启绿色通道,接诊后由分诊护士推入抢救室并同时通知急诊医生,入抢救室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呼吸情况、唇色、疼痛部位及性质等临床症状,护士自行给予抽血、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视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询问发病时间、服药情况、是否有家族史等,适当进行心理干预,安抚患者不良情绪,待急诊医生评估完病情后实施救治方案。②抢救模式护理:采取定时、定人及定岗的护理抢救模式。定时:护士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5min内完成给氧气,10min内建立静脉通道及完成心电图检查,20min内完成心脏彩超,对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需30min完成术前准备;定人:抢救室由2名抢救护士和2名辅助护士组成,由抢救护士进行病情评估,辅助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和记录,协助完成患者的日常护理干预工作,并完成相关交接工作手续;定岗:采取专人定岗制,人员不进行临时更换;抢救室中所需抢救物品必须定点、定位摆放,方便抢救时使用,缩短抢救时间。③抢救后护理:采取一对一护理模式,通过咨询谈话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境,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安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摆正心态,积极接受治疗以便能早日康复出院。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以及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急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为SPSS21.0版本,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后心绞痛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疾病类型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通常情况下,由于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等临床特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需立刻进行救治,否则患者发生病死的风险将大幅提升,即使经抢救后,患者能得以存活,但多数患者仍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此外,由于持续性的胸部疼痛、心肌酶普异常以及心电图的改变,使得患者发生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几率增高,也是造成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4]。大量研究报道[5-6]显示,急诊全程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休克、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中,如何缩短患者急诊时间,加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7]。在此过程中,急诊护理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急诊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了综合性的护理干预,通过改善接诊护理流程,优化救治护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护理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综合性护理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预后的作用效果显著。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降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布祖热•艾力.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15):104-105.

[2]李新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2):12158-12158.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4]韩雅玲.对影响我国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因素的再认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41(6):437-440.

[5]郑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情况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4):226-227.

[6]黄艳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7):857-858.

[7]张新.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4,27(5):1254-1255.

作者:陈文杰 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急诊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