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康复治疗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
目的:分析信息化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所有患者的信息录入系统里,从信息的登记、修改、查询、审核、反馈、汇总等方面进行,在护理时按妇产科具体情况合理操作。为了提高护理效果,将妇产科信息管理分为护理、治疗、生产、康复、婴儿发展、查询、互助交流等区域。结果:为了保证信息完整,根据患者不同阶段记录资料,并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有效性提高,提高护理效率,让妇产科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护理管理;妇产科
信息技术应用于妇产科可有效提高效率,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原本手工搜集信息耗时费力且易产生疏漏,为了提高护理有效性,本文分析信息化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使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1.管理内容
为了提高妇产科护理管理效果,我们从信息若干方面进行。在进行护理时,还要根据妇产科具体情况合理操作。
2.应用方法
摘要:在医学论文中,重复测量资料往往没有应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去分析,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引起同仁的关注。通过研究本刊及中华系列杂志的带有重复测量资料的文章,发现错误的统计学方法,并对其进行剖析解错,再系统描述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正确使用方法。本刊及中华系列杂志中出现很多重复测量数据的错误统计学方法,需要引起重视;正确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最好应用混合模型,应该注意描述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同时应注意先做球形检验。编辑应该重视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学方法,应该从编辑工作本身及杂志发展两方面出发,考虑如何提高期刊的统计学水平,向国际化一流期刊方向努力,是我们编辑的共同使命。
关键词:医学期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误用;交互作用;统计学方法
论文质量一直是期刊建设的核心,一般来说,一篇医学论文的质量从三个大方面去考证:专业理论、文字水平、统计学方法[1]。一般的医学期刊都严格执行了三审三校制度,各专科杂志都有自己专业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团队对文章质量进行把关,他们可以在医学专业领域方面进行很好的把关,文字方面,编辑部都会对编后的文章进行三校一读制度,在文字流畅度、错别字、论文规范方面进行了很好地灭错和提升,但是唯独统计学这一块是长期缺乏重视的一方面。而医学论文中统计学质量的高低在提高医学论文整体水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编辑部的审稿专家大多数关注医学专业内容方面的把关,很多专家对于统计学方法部分却不足够专业和精通。医学方面的问题可以分配给各个医学领域的专家,但是每一篇文章(除综述外)基本都涉及统计学知识,均需要统计学把关。虽然很多编辑部都有统计学审稿专家,但是如果每一篇文章都送统计学专家审稿,审稿工作量巨大,会导致文章长期审不回来,同时也拉长作者的发表周期,降低编辑部工作效率。所以编辑初审时如果能够在文章统计学方面筛查把关,将对来稿的质量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统计学已经在医学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各种统计学软件的开发,也给科研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随着国内科研事业发展,统计方法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而误用率也较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论文的多样性发展,误用的结构也在发生深刻改变,技术性和规范性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少了,但概念性问题仍大量存在[2]。本人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常识性统计学错误较容易纠正,往往由于作者粗心或者对统计学基本概念不清造成,长期做科研、写文章的人还是可以改善这些错误,但是还有一个长期未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的统计学错误,那就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误用。很多医学论文都涉及到对同一指标的重复测量,得到大量重复测量的数据,据统计,这类数据在所有医学论文中的使用占到1/4[3]。康复医学研究中也时常应用重复测量资料,如在临床试验中,某康复治疗手段疗效的短期、长期及随访观察,基础研究中某种康复干预作用于大鼠后,干预后1d、7d、14d的变化趋势等。笔者翻阅了大量已发表文献,发现很多作者的文章中的数据是重复测量数据,但是统计学方法却是错误的,往往应用了t检验或者单因素方差分析。应该注意的是,重复观测数据间是有相关性的,不能直接按照独立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会增大了犯Ⅰ类错误的概率,不能准确地解释实验现象,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将列举本刊的典型例子,来阐述此问题,从而引起重视,减少错误。
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基本理论
重复测量资料是对同一受试对象的同一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的资料,通常用来分析该观察指标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变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是对同一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和比较的一种统计学方法。重复测量资料最常见的情况是前后测量设计,比如比较某种干预方法实施给患者后的前后效果比较,需要与配对设计t检验区别开来。当前后测量设计的重复测量次数m≥3时,称重复测量设计或重复测量数据。重复测量数据与随机区组设计数据相似,应注意区别;重复测量数据不同于单因素设计,通常要考虑处理分组与重复测量的时间点两个因素;同一观察单位各时间点重复测量值并非相互独立,存在相关性,一个观察值会受另外一个观察值的影响变化的趋势[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的是,除了要比较组间差异、组内随时间变化的差异,还需要比较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之间是否有交互效应,而这点,往往是被众多研究者忽略的一个点。最后,做重复方差分析应注意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满足方差齐性的条件,另一个是满足球对称性条件(Mauchy检验)。
二、杂志中常见关于重复测量方差方法的误用举例及错误分析
本人总结以往编加或阅读过的文章,将作者在重复测量资料方面的常见错误分为如下几个类型:(1)误用t检验分析重复测量设计资料;(2)误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重复测量设计资料;(3)统计学方法里面说明了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但未说明两两比较用何种方法;(4)用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也说明了两两比较用何种方法,但是结果表格表达不正确,结果描述不完整;(5)讨论未正确地说明和解释统计学结论,或者不能很好地围绕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进行。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例子。
随着中国康复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康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已逐渐融入全球化发展趋势,很多院校也已完成国际康复专业认证,康复专业教育也将逐步推进三级专业认证标准、教育信息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的模式,为国际合作办学与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带来了契机[1]。我国的大学将把国际化作为补充国内知识供应,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和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合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已成为寻求国内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全球化发展整合的历史背景下,根据康复专业的特征及其对国际合作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以掌握国际化发展和丰富的文化含义为导向,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国际康复治疗专业领域的人才培训质量,以及真正实现国际标准的问题,充分融合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康复临床教育形式,促进康复治疗临床实践应用规范和规划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
1国内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1.1专业设置
中国康复专业教育自2003起第一批院校开设本科康复治疗专业[2],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大部分院校开设的主要康复治疗相关专业,但这类专业设置与境外康复专业设置有较大出入。在欧美及中国香港地区院校开设康复相关专业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专业[3—4],无康复治疗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与国内不相匹配,自2016年起教育部批准新设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康复作业治疗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2],将原有康复治疗专业进行了细分,极大的推动了康复专业设置国际化接轨,并为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打下基础。
1.2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境外院校开设专业为物理治疗专业、作业治疗专业,其培养层次自本科学士学位至博士专业学位,并且在专业设置中涵盖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的亚专业,其中包含运动物理治疗、手法物理治疗、发育障碍作业治疗、职业治疗等亚专业方向[5]。此外,为了加大对康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美国、中国香港也开始了物理治疗硕士、作业治疗硕士准入项目,允许本科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学习获得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职业准入资格,在美国也同样设置物理治疗博士及作业治疗博士准入项目[6]。根据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属于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下专业,根据2022年学科专业设置目录[7],自2024年起医学技术专业可设置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打通了本科康复专业学生报考专业硕士学位渠道,也将彻底缓解学生升学及就业压力,为提升目前康复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及高层次康复治疗专业人才质量提供发展平台。
1.3培养模式
1院校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1.1院校合作,坚持学校和医院双主体教育人。[2]合作医院安排年资较高、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担任师傅角色,通过专业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和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独立思考、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康复治疗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学中做。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还培养其临床诊疗思维、医患沟通技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近距离接触患者甚至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患者的痛苦,深入患者的内心,从而增强责任感。1.2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接受“3+1+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四年在合作医院进行临床学习,近距离观察康复治疗操作,并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相关实践,第五年在实习医院进行专业实习。学校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师傅,进入合作医院进行临床教学和门诊教学,而临床医生担任校外师傅,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传统学徒制是教师带学生,手把手、一对一教,这种方式需要大量教师,无论学校还是医院都难以满足。两种方式交叉进行,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带教、理论教学人员的不足,还可以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康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1.3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医院员工双重身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临床学习时,合作医院安排宿舍,吃、住、生活都在医院,应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合作医院创造性地利用品管圈方式加强学生管理,由医院兼职学生班主任、科教科科长、科员、后勤专业人员组成6人小圈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制定的相关程序来解决学生管理问题。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医院员工双重身份,进行合作式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治疗师。1.4学生与合作医院签订劳动合同,学校与合作医院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学生与合作医院签订劳动合同,在毕业后择优录取,目前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接受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生一名,意向生一名。同时,合作医院制定了《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制度》《康复治疗专业夜自修制度》《康复治疗宿舍卫生条例》等规章制度,安排专业医师担任学生班主任,规范了学生在医院的行为,保证了学习效率和安全。学校与合作医院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向合作医院提供近百万余元的医疗仪器,医院利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进行教学和康复治疗,获得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现代学徒制的效果
通过4年的院校合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教师和医院医生共同出版校本教材10本、医学专著4本,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合作申报省市级课题7项、青年医学课题2项,建立省市级康复治疗名师工作室,主持省市级继续教育班2次,获得南通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省市级医学教育奖5项,其中2017年获得江苏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全国康复治疗技术竞赛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对教学、实训满意度高,临床诊疗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参与临床工作,丰富了诊疗经验,解决了临床康复治疗师人手不足问题,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
3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3.1合作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医院康复专科分科还不够精细,康复亚专业分科(如骨科康复、神经康复、疼痛康复、儿科康复、盆底肌康复)不能满足教学和实训需求。合作医院教师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主,康复治疗特色不明显,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临床实践能力较差。同时,康复治疗设备不完善,病种较少,学生在实训课上走马观花,课后对康复设备利用率低,没有足够的操作机会。此外,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在医疗工作上,而实习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导致教学资源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3.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目前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薄弱。临床教学多采用大组实习、一对多等方式[3],需进行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临床教师,使得临床教学更加精准化。同时,院校共同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使学校教师和临床医生投入更多精力、时间完成临床教学工作。
4结语
1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难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1.1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公共课是每位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外语等。这种课程的设计不尽合理,一是开设的课程太少,二是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可选择不同的公共专业基础课,如急诊医学、临床检验理论与应用,影像医学理论与应用,临床药理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临床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是作为当代的医学研究生必选的课程,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只选一些考试好过的科目,因此没有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应该指定什么样的亚专业必须学习,包括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基础课,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要知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1]。
1.2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应该从根本上变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最终保证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持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按照一级学科培养要求设置学位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横向联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增设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维的高水平课程和综合性专题讲座,逐步形成能体现医学学科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2]。应该把与医学各二级学科相关的、联系密切的学科都列为公共的必修课,康复医学就是这样的学科,把没有用的课程拿掉,把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科目逐年随时补充进来,只有这样,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才能逐步完善,适应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这样可以使研究生们宽基底、全面地掌握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从而在其毕业后从事临床专科工作时,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从而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康复医学教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