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悬吊训练在膝关节病变康复治疗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联合悬吊训练在高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康复治疗中作用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核心组和悬吊组,每组55例。悬吊组运用悬吊训练(SET)疗法每日训练45min,持续训练30d;核心组在悬吊组训练量的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训练,核心训练每日持续30min,持续训练30d。康复治疗30d后,均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国际骨关节炎评分标准Lequesne-Mery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评分、膝关节功能量表(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范围(ROM)的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发现,两组训练后核心组的临床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悬吊组80.00%(P<0.05);核心组Lequesne-Mery评分(4.12±1.21)分明显低于悬吊组(7.41±1.14)分(P<0.05),核心组HSS总分(68.61±5.91)分明显高于悬吊组(53.24±4.14)分(P<0.05);训练后两组ROM范围的比较中,核心组最大主动屈曲角度aFL(108.6±15.2)°、最大主动屈曲角度aEX(4.1±0.6)°、最大被动屈曲角度pEX(3.5±1.0)°明显高于悬吊组aFL(100.9±14.6)°、aEX(3.9±0.1)°、pEX(2.3±0.5)°(P<0.05),最大被动伸展角度pF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联合悬吊训练在高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康复治疗中作用明显,患者肢体能力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核心区肌群;悬吊训练;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康复治疗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又称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病,临床上好发于老年及肥胖人群[1]。据调查,该疾病在45~65岁的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40%,在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95%,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2]。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是由于随年龄衰老发生而导致骨细胞层面发生持续退化,尤其在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减少,骨密度降低,最终骨关节发生实质性病变[3]。当骨关节产生病变后,关节下的软骨下骨随之发生重塑反应,关节面润滑性消失,原有的应力作用发生变化,减震效果降低,膝关节整体稳定性下降[4]。由于该疾病对患者正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严重,因此控制该疾病的症状十分重要[5]。本研究将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联合悬吊训练应用于高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康复治疗中,观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10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核心组和悬吊组,两组各55例,悬吊组运用悬吊训练(SET)疗法每日训练45min,持续训练30d;核心组在悬吊组训练量的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训练,核心训练每日持续30min,持续训练30d。核心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1.64±4.98)岁,病程4~11年,平均(8.35±1.32)年;单膝40例,双膝15例。悬吊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65~75岁,平均(70.25±3.58)岁,病程3~14年,平均(8.67±2.03)年;单膝42例,双膝13例。两组患者性别(χ2=0.365,P=0.546)、年龄(t=1.681,P=0.096)、病程(t=0.980,P=0.329)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悬吊组每日进行进行SET疗法,具体训练步骤:首先患者仰卧,使用弹力带将患肢托起,指导患者腿部用力下压,以小腿腓肠肌为支点,负担腿部重量。保持姿势固定不动,当患者感到疼痛或疲劳时可休息一分钟,并记录患者悬吊时间。训练15min后调整为侧卧位,按原方法悬挂患肢,继续训练并记录时间,每15min调整一次卧位。若患者每次训练坚持的时间逐步增加,可适当增加负重;如坚持时间逐步减少,提示训练量负荷过大,可适当增加休息时间。核心组在悬挂组训练方法基础上增加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训练,具体训练步骤:①地面桥式10min:身体仰卧,双膝屈曲,双脚平行于地面,脚尖略指向内侧。双手放在髋部,同时收缩臀肌和核心部位,平稳地抬起髋部离开地面,完全伸展后缓慢落下髋部至地面,回到起始姿势;②单侧桥式10min:身体保持仰卧位,将患侧膝盖向胸部拉动。双手辅助拉伸小腿,保持膝关节屈曲;③稳定球桥式10min:身体仰卧躺在稳定球上,以双肩及头颈部支撑,背部与髋部朝地面垂直,双脚稳定于地面,缓慢抬髋直到完全伸展。
1.3疗效标准:临床疗效标准参考《实用关节炎诊断与治疗学》[6-7]:①显效:膝关节无疼痛肿胀,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训练前后国际骨关节炎评分标准Lequesne-Mery评分降低≥85%;②有效:膝关节疼痛肿胀现象有所好转,生理功能基本恢复,训练前后Lequesne-Mery评分降低在30%~85%;③膝关节仍明显疼痛肿胀,生理功能未恢复,训练前后Lequesne-Mery评分降低≤30%。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数×100%。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经训练后的临床恢复情况。采用Lequesne-Mery评分[8]从膝关节疼痛感、静息痛、肿胀、按压痛、走路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每项1~3分,总分共5~15分,总分越高表明关节功能越差。膝关节功能表(HSS)评分参考相关标准[9]:从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等方面进行评分,每项0~10分,总分0~100分,总分越高表明膝关节功能越好。膝关节活动度(ROM)范围评估参考相关标准[10]:以人体解剖学肢位作为起始0°位,分别测量患者做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时关节伸展与屈曲大的最大角度。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t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训练后,核心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悬吊组(χ2值=7.066,P值=0.008),详见表1。
2.2两组Lequesne-Mery评分对比:训练后,核心组Lequesne-Mery评分明显低于悬吊组(P<0.05),详见表2。2.3两组训练前后HSS评分对比:训练前,两组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核心组HSS总分明显高于悬吊组(P<0.05),详见表3。
2.4两组ROM变化对比:训练前,两组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ROM范围的比较中,核心组最大主动屈曲角度aFL、最大主动伸展角度aEX、最大被动屈曲角度pEX明显高于悬吊组(P<0.05),最大被动伸展角度pF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
3讨论
膝关节是负荷人体重量的重要结构,而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类炎症病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正在逐渐升高,我国高龄老人的发病率接近99%[11]。该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自理能力,故对该疾病的治疗与控制应加以重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通过张兴等[13]学者相关研究发现,核心肌群是为全身各部位运动提供动力的主要组织,并称其为运动的引擎,稳定的核心群可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关节所受压力,对膝关节损伤的降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孙忠丽等[14]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训练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有助于恢复集机体的平衡与协调,增强患者对肌肉的控制,强化肌肉功能,减轻深层肌肉酸痛感,辅助代谢关节炎症,增强运动耐力,使患者快速恢复站立行走能力。通过陈剑飞等[15]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训练核心肌群可有效强化肌肉收缩能力,提高四肢力量传输率与运动协调度,提升躯体控制能力,有效抑制肌肉萎缩,提高肌肉活性,恢复患者肢体生理功能,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通过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联合悬吊训练与单一悬吊训练对高龄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患者疗效对比,与上述结论存在共性,通过两组训练后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可发现,核心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悬吊组,核心组的训练在悬吊训练的基础增加了核心肌群的训练,通过悬吊训练激活肌肉,当肌肉达到准备状态时加强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增强肌肉强度,上下肢的力量通由核心肌群连接,当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得到增加,上下肢稳定性也随之增加,整个机体协调度得以提升,临床表现为肢体功能的恢复。本实验还发现,核心组Lequesne-Mery评分明显低于悬吊组,HSS评分明显高于悬吊组,提示核心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关节静息痛、活动痛、肿胀、压迫痛情况较悬吊组改善明显更多,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的恢复情况也比悬吊组更好。研究其作用机制为患者通过对核心肌肉的运动训练,加快新陈代谢,抑制炎性因子再生减轻患者疼痛感,激发细胞活性,促进新生细胞分裂,延缓关节衰老,恢复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肿胀。由结果可知,训练后两组ROM范围的比较中,核心组aFL、aEX、pEX明显高于悬吊组,说明核心组患者相较于悬吊组患者。研究其机理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增强肌肉张力,减轻关节压力,一定程度上可辅助增加关节活动度,使患者主动伸展、屈曲运动角度恢复,增强肢体灵活度,为完整的生理功能的恢复打下基础。综上所述,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强化联合悬吊训练在高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康复治疗中疗效明显,患者肢体能力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付铭 李宝鹏 闫晓东 单位: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