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金融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途径。近几年,财经学院一直进行金融管理专业改革,增设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在创新创业与专业结合上收效明显。但想从整体上融入创新创业培养,还需要通过学校顶层设计、专业技能培养、政企校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及通过课程、实践、素质教育体系的创新创业教学设计,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学校要配套实施教学手段、方式、理念和环境等的创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金融管理;课程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专业融合的必要性
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早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普通的创新创业不同,应具有一定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主要含义两个:一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鼓励创新者去创业,允许高校教师去创业。二是产学研用结合,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使其商品化、市场化,创造价值,这也是知识经济内涵的最好阐释。可见,对于现今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已经势在必行。金融管理专业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学习知识较多,实践能力涉及较少。近几年,财经学院一直进行金融管理专业改革,加入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增设金融业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在创新创业与专业结合上收效明显。但想从整体上融入创新创业培养,还需要整体教学设计。
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
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进行通识教育,更应立足于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以创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广义创业教育”和以具体创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狭义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既培养学生岗位立业、开拓事业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创办企业、锐意创新的能力。
(一)学校顶层设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意识贯彻到学生头脑中去,是首要任务。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置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之中,融入到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之中,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和提高学生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学校应有顶层设计,纵深广泛地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创新思想,形成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教师要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甚至在专业课中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目前在大多学校,已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每个专业学生毕业前都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但统一的通识课,也许能传递创新创业价值观和意识,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要落实到具体专业中去。
(二)专业技能培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金融管理专业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金融专业岗位任务或者专业实践来完成。传统的专业课理论讲授较多,动手实践较少,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顺利实现。因此,在专业中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们先要在自己的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为主,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需要对专业课程进行彻底改革,专业核心课应该实施教学任务法、项目法或者加入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让每一堂课都体现一些创新意识。
(三)政企校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想要顺利进行,只靠学校单方力量,不足以完成,应融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因素共同完成。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要结合社会需求变化。随着互联网和高科技智能化的加速发展,金融行业面临巨大冲击,很多传统业务被迫下线,取代的是一些新业务、新操作、新发展。对于教学来说,难度更有所上升,对于教师的考验更大,急切需要政府和行业企业支持。教师缺乏企业经验,需要挂职锻炼,或者聘请企业专家进校教学;学校缺乏必要的工作设备,需要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过程需要资金,需要社会和政府支持。只有政企校强强联合,才能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实处。
三、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金融管理专业自建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断改革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确立了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主要就业面向为银行、证券公司等一线业务岗位,始终坚持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这一主线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专业培养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始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同时加入与学科专业特色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课,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返乡创业等,积极支持和促进地方金融发展。金融管理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确立了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金融、银行等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客户管理能力、金融服务能力、理财分析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将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三个模块培养,即“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拓展技能”。在各个模块培养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基础技能”中,在每门课中渗透创新创业思想和意识;在“岗位技能”中,如《证券投资分析》中开展任务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创建证券公司并从事相应岗位时,加入创新性元素,允许学生进行岗位工作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符合时展要求;在“拓展技能”中,开展素质教育和情商教育,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带领学生去中国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增强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案例式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方法,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而学生则由“听众”转变为“手、眼、口、脑并用”的演员;由接受理论知识者转变为实践者,由被支配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进行金融综合实训时,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营销手段和策略,鼓励学生自己模拟成立公司并进行运营。开展《银行基本技能》、《金融业务综合实训》和《创业ERP沙盘实训课程》等实训课程。突出以产学研为途径:金融管理专业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教学的实施、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把社会积淀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充分吸收到专业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以产促教,以教促产,让学生参与银行、证券公司等服务工作、开展课题开发等,使教学、实训、科研有机结合。建立校内校外互补的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跟班进行业务实习。积极倡导“订单式”培养,由学校提供场地、教师、生源,企业提供一部分师资、实训基地、用人需求,双方结合起来培养人才。定期组织学生去证券公司实训和实习,如走进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和江海证券等,观摩其工作业务流程,增进创新创业体验。目前,学校已经着手创建创业园区,今后将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上发挥更大优势。突出以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人才培养为手段:积极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竞赛活动功能研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2018年黑龙江省“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并一等奖;荣获2018年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高职组)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三等奖;荣获银行业务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参加这些大赛并深入研究竞赛活动教育效果以及完善途径,跟踪调研这些参赛者的后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参赛的学生经过大赛历练,已经具备相当深厚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结合机制,丰富实践教育体系。
(三)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开展。高职教育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服务、管理第一线。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要按照创业精神、机会把握、能力提升、资源协调等分类建设标准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岗位和岗位群以及创业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以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课程上,金融管理专业设立了《职业基本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讲话精神》等思想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和心理承压能力。结合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在金融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内确定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个大方面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顶层设计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环境等都需要配套实施。以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即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新型企业的创办者。创新创业教育与金融管理专业的融合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力图在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建设、社会实践建设、创新创业竞赛以及企业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2]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30-38.
[3]乔为.走进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系统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7(7).
[4]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76-79.
[5]胡茂波,王运转.面向2035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8(1):172-176.
作者:曲艺 仲深 李红霞 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