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我国职业技能培养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首先就要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并对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体系构架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以此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文章主要针对职业技能培养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于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其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体系设置较为落后,却无法与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学科内容较为落后,因此导致我国现阶段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用人需要。另外,由于传统高职会计电算化和教学模式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导致会计电算化学生严重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
1.2教学时段设计、教学安排不合理
对于部分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领导与教师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地位与教学衔接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时段安排与设计并不合理。在一般情况下,会计电算化中的一系列软件的学习都是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的,抑制持续到学生上岗实习之前。这就会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可是安排比较紧张,因此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熟练的掌握基础软件,更不能对其他软件进行学习,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另外,由于会计电算化属于文科与工科的结合体,因此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增加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难度。
1.3校企合作资源未有效利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在我国各大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合理优化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就要求企业积极提供一些真实的工作岗位来增强对教师的锻炼,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帮助教师清晰地掌握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流程,熟练地操控财务软件,并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但根据我国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整体的教学情况来看,其仍旧流于形式,校企双方的合作并不紧密。
2改革措施
2.1立足理论知识,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并在掌握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订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计划,同时也要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为前提,合理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基础的职业能力。[1]同时学校也要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大致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以及“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以此来构建完善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同时要将前期理论以及技能综合应用到具体的会计电算化过程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促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另外,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的过程中也要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并在掌握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此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基础的职业能力。
2.2多种途径,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较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因此对于高职教师就提出了更加特殊的要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水平,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实施专兼结合双导师教学。
2.2.1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
在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能够顺利的基础与前提下,学校要在每一个学期组织与安排初、中、高级职称教师进行轮岗到企挂职锻炼与培养。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并确保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可以深入到企业的实质岗位中进行工作与学习,以此来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理论体系,收集较新的会计信息[2],并将具体的会计实务有效地落实到企业内部不同的岗位当中,以此来帮助教师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
2.2.2专兼对接,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专兼对接的过程中要模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两者的概念,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人才的互兼、互派以及互聘机制,该机制不仅可以让学校的专职教师可以胜任会计电算化的实训教学,同时也能够让各大名企的兼职教师具备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的对接和有效融合,并同时提高其德育工作能力、教学水平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5]另外,要适当地改善兼职教师的待遇,根据智力与劳动投入来进行合理的划分,并以此来替代以行政级别或者是职称、学位等当作划分待遇标准。
2.3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2.3.1合理应用正、逆向思维教学法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初期,教师首先要运用正向思维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熟练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的顺序;在会计电算化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在不同的环节会出现多种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应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3]例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会发现其报表存在不平衡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最为常规的顺序去分析与判断报表不平衡的原因。若教师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就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教学法,并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训的过程中重复使用。
2.3.2成立学习小组
成立学习小组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精神与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理念。[4]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采用成立学习小组的方法可以让学习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一方面,该种方法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助,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进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根据岗位的不同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合理的分工,共同完成账务处理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合理控制小组人数,尽可能地将小组学习人数控制在6~8人之间。
2.3.3合理通用案例
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与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也各不相同,及时财务软件相同其应用的案例也有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案例就会导致财务软件与软件之间的专业理论以及实际操作各不相同,且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衔接,呈现出一定的独立特点。[5]为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通用案例,以此来帮助学生对不同课程中的同一案例进行对比与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并对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融合。
2.3.4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双赢
高职院校要想从根本上促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首先就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与融合。为此,学校与企业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第一,校企文化的融合。学校在设计与布置教师环境以及会计电算化实训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点以及浓厚的职业氛围。[6]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有效地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就要根据企业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企联合办学模式,例如,成立订单班和企业冠名班,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助学金与奖学金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来,并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标准以及课程设置,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从而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协调与统一。第三,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企业案例库。企业案例库的建立不仅需要学校教学团队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企业企业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以此来提升企业案例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较为真实的企业业务,同时也能够实现会计财务教学与企业业务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地适应各大企业的财务工作环境。
2.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培养实践性与技能型人才,首先就要做好校内考核与社会考证工作的有效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校内考核时,要注重学生日常表现、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综合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校外考证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考证,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的会计电算化技能考核成绩,得到来自社会的认可。校内考核要合理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自学能力、实践操作,分别占到总成绩的占10%、20%、20%、50%。社会考证主要根据学生的各种会计证件进行评判,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考证,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其课程总评成绩。
3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职学校要想实现良性发展,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专业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要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与前提下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深化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满足我国社会在经济转型与升级新时期对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并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22-223.
[2]蒋丽.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6-67.
[3]邓冠玉.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8):96-98.
作者:陈英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