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工作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工作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工作课程改革

【摘要】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大陆的GPP已从偏重经济转型到兼顾社会,逐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大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是,面对如此利好的局面,历经1987年“马甸会议”至今30余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依然存在着学科建设缺失(社会工作学术和专业博士点),师资力量不足,对口就业率偏低,社会认同不高等诸多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一线社会工作实务近10年,而今作为一名新进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尝试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角度浅析造成现状的成因,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7年“马甸会议”恢复社会工作教育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民政部新设立了慈善与社会工作司,政府期待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精准扶贫、社会救助、群体冲突、婚姻家庭、越轨青少年、边缘群体、养老服务以及灾害社会的秩序维持与救助等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中国社会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依然面临社会认同度低,解决社会问题能力有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比例低等诸多问题,社会工作教育日益被社会实践者抛弃,被学术边缘化和实践边缘化(向荣,2017)。

二、原因分析

笔者曾作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人从事近10年的实务工作,深刻感受到现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存在对社会工作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对服务对象需求评估不到位、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不清晰等实际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抛开公共政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社会工作教育方面存在着沿用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训练尤其缺乏实务经验等等问题。(刘辉武,2018)。其中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计中缺乏对社会问题分析及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是造成现状的关键因素。当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置中基本沿用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微观实务工作,强调社会工作三大直接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运用。主流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技术是功能主义取向的,强调问题个体化,是割裂的、专家为本的临床社会工作。(张和清,2011)。由于忽视了造成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对整个社会环境和公共政策的分析,未能触碰到相对应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工作者只能陷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社会工作在预防性和发展性方面的功能未能体现,沦为四处灭火的消防队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痛点问题。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配置不足,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师严重不足。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师资中拥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的仅占19%(陈社英,2018)。大量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实务训练和经历,虽然课程设计中也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实务导向的专业课程,但授课教师未从事过一线的专业服务,导致授课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到社会服务机构难以有效的结合理论知识开展具体工作。另外现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决定了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授课和科研方面,缺乏对学生有效的督导。社会服务见习、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探访、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等课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务的重要渠道在总体的课程设置中占比不高,考核任务量偏低,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未能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偏低,加上现有的科研发表机制导致了研究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文章较为困难发表于重量级刊物之上,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在理论研究,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痛点问题的有效关注,理论研究未能及时指导实务工作,导致社会工作一线从业者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陷入被动的解决表面问题,未能起到源头治理的作用。

三、对策建议

社会问题导向有利于将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本土社会情境相结合;有利于依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充分调动政府、媒体、企业、高校等从事社会服务的有关部门,消除体制障碍。现阶段社会工作教育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已成为共识,是破解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困境和社会工作教育危机的关键钥匙,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1.加强面向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工作研究,并运用研究成果改造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社会工作教育系统把研究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方法技巧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改造现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的各个环节。2.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立“产学研基地”,引导社会工作研究者关注社会痛点问题,通过专题研究、深入调研、项目开发等形式将社会工作研究成果转化使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问题建立直接联系,可以避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3.重视学科方向建设,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契合当下社会发展急需解决问题的课程。例如成都市近年来关注社区发展治理,上海市重点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将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课程设计的导向。另外要加强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课程设计,增加《资源整合》、《公文写作》、《人际沟通技巧》、《基层组织培育》等课程内容的设计。4.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培养专业对口的社会工作人才,注重对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专门能力培养。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社会工作转合学生的培养单位可以依据各自条件,突出自身优势,选择培养某一具体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比如上海高校重点突出医务社会工作培养,广东高校则关注禁毒社会工作者的培养。通过跨学科合作的专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工作毕业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服务实践中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工作发展中社会工作者能力不足的问题。5.扩大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范围。现阶段社会工作学生主要是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基金会、社区居委会、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实习。而某些社会问题例如医患矛盾、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校园欺凌、吸毒等涉及到的医务系统、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公安系统等单位部门却没有建立相对应的实习基地,学生缺乏对上述领域的实操经验,这些都是课堂教育无法回应的,急需提供多元的、接地气的实践机会,扩大社会工作影响范围,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6.重视社会工作实习实训课程的开发,提高实务课程在总体课程设计中的比例,引入具有一线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加强专业督导力量,指导学生在实务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无论是早期的睦邻运动、慈善组织会社运动还是后来演变的通过社会行动来倡导社会变革都是为了回应社会面临的某类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正是因为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才成为一种职业和一门专业,社会工作必须有效的回应社会问题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以来,不断强调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政策,中国社会工作大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社会工作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向荣.创新、共融、整合:突破当下社会工作教育困境的路径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J].思想战线,2011.

[3]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

[4]古学斌.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

[5]刘辉武.社会问题导向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

作者:黄皓 单位: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