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改革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在建设“双一流”政策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快了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步伐,谋求实现本科院校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院校,《内部控制制度》是我院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对《内部控制制度》课程进行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重构,调整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内部控制;课程改革

1引言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双一流”政策的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就显得十分必要。应用型本科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课程建设上突出应用型课程。所谓应用型课程,是将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产教融合,从企业需求出发培养锻炼学生的技能。应用型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学做合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以求实现学校与职场之间的无缝衔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由团队或者个体独自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并完成过程中的考核。最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终结性考核。通过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在2016年正式将《内部控制制度》课程划为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此之后,各大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纷纷将该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内部控制制度》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以及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等。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综合性强。大多数学校的该课程都是由学校老师理论加案例讲述。但是由于该门课程较新,学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实务的经验,学生对相应前期课程掌握不牢,实践经验欠缺,所以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理想、接受度较差。一直以来,我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的模式,聘请企业高管来校,担任课程讲授教师,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很多高管来校授课的时间并不确定,二是不同高管讲授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我校一直希望结合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抓住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契机,探索基于应用型课程标准的《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改革,以求实现课程设置作所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将对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在该课程改革实践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2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1)课程设置。《内部控制制度》这门课程是我校财会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为36课时。该课程融合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考虑到我校财会专业旨在培养中端人才,财会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型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共享中心数据处理与分析、会计公司的分析人员。所以《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说出内部控制的要素、能设计企业各业务环节内控制度、能进行简单的内控评价,可以尝试评估企业风险。

(2)课程体系的重构。一般来说,课程开发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如何选择,二是课程内容如何排序。如何选择这个问题很好理解,我们的培养对象是谁,培养目标怎样,就决定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必然是不同的。关于课程内容如何排序的问题,则是要求将课程内容结构化。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几乎所有的知识,最后知识成了头脑中的一种储备。但是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将原本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内部控制制度》课程内容向行动体系为核心转变。

(3)学习情境的设置。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具体的方法是:每个学习领域(每门课)要有3个以上的、同一个范畴的并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构成”(姜大源,2014)。这3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但彼此存在着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首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内部控制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中型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财务共享中心数据处理与分析、会计事务所分析人员。一般情况下,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对执行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能力标准也是不同的,但是工作内容基本是一致的。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三个情境:财务共享中心内控设计与评价、中型制造企业内控设计与评价、企业集团内控设计与评价。三个教学情境下,内容都会涉及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生产流程控制、筹资活动控制、投资活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七方面。三个教学情境的教学内容一致,但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难度也是逐渐递增,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情境设置的要求。

(4)课程内容的重构。应用型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内容的涉及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所以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跳出教材,将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内部控制制度》课程内容向行动体系为核心转变。原本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内容包括:概述-内部控制要素-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业务流程控制方式-内部控制评价,体现的是一种知识储备型的课程;在应用型课程标准下,将原本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向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转变。按照三个设计好的教学情境,第一个教学情境财务共享中心内控设计与评价中,主要介绍销售与收款内控设计与评价、采购与付款内控设计与评价,分别设置4课时,这阶段的学习教师“手把手”按照项目分析-方案制定-内控设计-内控实施-内控检查-内控评价的顺序带领学生做。第二个中型制造企业教学情境中,新增生产流程内控设计与评价。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放开手”,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课时的安排上,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与第一情境重复,所以课时分别减少到2课时,新引入的生产流程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保持4课时。第三教学情境中,进一步引入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的内控设计与评价,第三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育巧手”。供产销流程内控设计与评价合计安排4课时,筹资、投资活动内控设计与评价分别安排4课时。三个情境中内容不同,但是基本步骤是一致的,在不断的重复工作过程中,难度逐渐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随之提高。

(5)课程教学实施步骤。课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借助蓝墨云班课,教师在线上布置任务,学校教师进行理论解答。第二步:翻转课堂,利用蓝墨云班课管理企业教师课堂;第三步:企业教师线下案例教学:做中学,学中做。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学生“跟着做-学着做-自己做”,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总结反思能力。

(6)课程考核评价。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院校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所以造成学生大多是通过死记硬背知识点应对考试。实施应用型课程改革以来,我院从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考核,过程中的考核占比达到70%,期末考核仅占30%,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杜绝了传统考核方式下“临时抱佛脚”现象的出现,成绩的含金量更高。

3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效

从课程改革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成效明显。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会广泛阅读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编写案例分析报告。(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考核方式更合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移动教学、行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实行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全方位考核,从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4结束语应用型课程改革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充满挑战与机遇。基于应用型课程标准的内部控制制度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使得学生不仅掌握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也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将内部控制制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衔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1.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3]宣雯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宴会设计》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222-223.

[4]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53-59.

[5]邓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0):162.

作者:王均惠 蒋薇薇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