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产教融合下的物流金融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物流金融作为新兴课程,在物流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和产教融合深化推进的双重背景下,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是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了物流金融课程教学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提出改革路径,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物流金融课程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 物流金融; 课程改革
一、引言
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党的以来,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出台多项产教融合相关的配套政策,迎来产教融合空前的重要机遇期和政策发力期。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正式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产教融合改革步入了快车道。高校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主阵地,是产教融合政策实施的关键落脚点。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为打通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金融是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新兴课程,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产业的迅速崛起对物流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关键在校园、在课堂,对物流金融推进教育创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结合产教融合建设物流金融课程正是发展所需、时代所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未充分发挥企业作用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校”“企”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核心要素。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教育与产业间属性壁垒、领域门槛,形成互通发展共同体。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方缺位都会导致产教融合难以达到效果。现实中,物流金融课堂的授课责任主要放在了学校、教师身上,对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大部分是由校方来完成,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应有作用。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不深。当前,企业参与物流金融课程仍属于浅层次程度,基本形式是企业专家到高校开讲座、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两种形式,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授、教学实训等更为深入、全面的合作形式鲜有运用。多数企业注重人才使用而忽视人才培养、对人才和科技创新缺乏紧迫感,以及人才培养会加大企业员工管理难度、企业补偿不到位等都是校企间产教融合低层次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校企育人运行保障机制欠缺。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大多是通过协议方式进行,借助二级学院与企业洽谈形成合作。此类育人过程中多未形成标准化、精细化、程序化的管理要求,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流程规范,具体实施效果和培养质量缺乏具体可行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参与教学并未体现综合效益和长期发展,往往是“一次性”活动,难以形成稳定、长期、有效的产教融合效果。
(二)教学内容未充分融入行业前沿在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虽只是“初出茅庐”,但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物流金融不仅能够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能力、服务附加值,还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切合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由此可见,行业和时代是物流金融产生的土壤,要对物流金融进行充分的解读和讲授离不开行业环境和时代背景,必须建立课堂知识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换言之,物流金融授课内容必须有对当下行业走向、产业形势的判断、解读和剖析,需将教条式的理论、模型转化为生动、灵活的案例、事实。而现实中,授课内容与行业现状脱节的问题越发突出,直接影响了物流金融课程产教融合的效果。一是授课内容以传统课本知识为主。由于物流金融属于新兴学科,任课教师关于物流金融的授课方式还需不断摸索当中,现多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具体来看,大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理念,习惯于从专业课本出发,讲授思路和逻辑以遵循课本安排为主。定向思维导致教师授课仅仅局限于课本零碎知识点,常常忽视了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完善,未能根据时展而及时添加新内容,缺少行业前沿和实践案例的融合,未能充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络、民营实体经济振兴所需,导致授课知识覆盖面过窄、涉及范围较小,理论和市场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二是交叉学科知识把握不到位。物流金融虽属于交叉学科但并不等同于物流与金融知识的简单相加,其中涉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技术方法需要重新更新和组合,这要求授课老师同时具备物流和金融双重专业素养。单一学科背景常常导致院校教师能对本专业的知识架构把握透彻却对跨专业、交叉知识的部分要点把握不到位,致使课程只能着眼于基本理念而难以扩展和延伸、搭建丰富的授课内容。
(三)教学手段未充分考虑课程特点物流金融交叉学科属性代表着其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特点,这要求着物流金融课程除了能使学生收获基础知识外还能提升对从事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如何使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不同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是课程教学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当前,物流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新手段的使用较为欠缺,并未完全实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效果,“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较为严重。首先,授课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尽管物流金融课程的知识非常新颖,但教授方式较为传统,仍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理论功底强是高校教师的长项,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可充分发挥自身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学科研究基础,全面细致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模式等。理论型教师虽有其长处,但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师才是至为重要。大部分教师的人生轨迹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工作或行业实践的经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市场需求和行业现实把握不够通透。在应用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物流金融课程以高校教师授课为主的培养模式,未发挥企业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环节的资源优势,导致教学过程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联系行业实际,影响了物流金融课程教学质量。其次,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场景。实践教学是物流金融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较为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是案例解析、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参观学习等。这些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物流金融模式和业务,但仅仅将学生置于“听众”视角,忽视了企业的应用场景。任何外部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个人主体操作、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内化理解,在尚未充分激发学生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景下,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产教融合易于走向“纸上谈兵”的困境。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金融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全面保障条件在国家密集出台产教融合政策的大背景下,要使得产教融合在物流金融课堂上真正扎根,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和推动。一是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学校和各院系可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对产教融合进行指导和管理,兼备监督部门、实践平台和日常事务处理办公室,对物流金融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将产教融合纳入到教学管理系统中。二是建立产教融合制度。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形式、期限、渠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对产教融合的流程设立科学的规范,依据文件、规范开展产教融合活动。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丰富考评的参与对象,鼓励将行业协会、兄弟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产教融合培养成果、实践课程授课效果的评价工作中来,并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动态化的考评数据跟踪,助力产教融合建设效果的提升。
(二)壮大师资队伍,丰富课程资源师资是影响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物流金融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教师授课团队是推动物流金融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一是注重引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教师。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可有意引进可涵盖管理、经济、金融、财会等知识储备的教师资源,并为教师深入物流金融课程研究提供充足的研究保障和条件支持,使任课教师能够、愿意在课堂改革上倾注心力,推动物流金融教学优化。二是分层次加强对教师队伍培养。依据不同层次和需求分批开展教学师资队伍培训,中级职称以下教师可以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主,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注重提升课程建设、科研申报、社会服务能力,社会企业师资偏向于创新课程开发、实践课程设置等。三是加深企业实践教师与高校合作。积极搭建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相互学习和研讨交流的平台,聘请物流金融行业骨干人才、领军人物担任实践教师,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校方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以此形成复合型的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师资团队。
(三)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产教融合诉求一是对物流金融知识进行更新。物流金融的教学内容需要基于产教融合的发展脉络、行业发展前沿,立足于岗位、行业的特点,融合学科前沿动态、经济新常态的新思维和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添加学科发展的新理念、新要点和新形势,对原有应用型本科知识点进行有效增补,使学生聚焦了解本课程的技术动态和进展的同时掌握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角度为学生提供前沿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二是重视学科知识的融合。物流金融的授课内容既要涵盖物流管理内容也要包涵金融知识内容,要注意交叉学科间知识的扩展,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调整和组合,有选择性的补充跨专业知识,提升教学内容的广度。三是对原有知识点进行不断增补和删减。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培养要紧跟新常态、新理念和新思维,教学内容要充分更新和扩展,适时淘汰与行业发展、时代进步不相契合甚至已老旧不适用的知识。
(四)创新教学方法,保障授课质量一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方面适当加大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尝试采用网络在线课程、现场连线企业、慕课等课程形式,运用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智慧课堂,提升课堂质量。二是课程设置引入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物流金融业务技能,将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入课程考核中,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与企业用人要求的连接性和相关性,在保障授课方式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同时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融通。
参考文献:
[1]徐冰鸥,孟燕丽.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9-12.
[2]马兆兴,董文甫.深化产教融合视角下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21-23.
[3]李佩,王广永.需求导向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物流金融人才培养为例[J].物流科技,2018,41(08):157-161.
[4]刘念,刘一沙.基于结构方程的物流金融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1):96-99.
[5]王秀梅,连珠.基于市场需求的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12):169-171.
[6]张初兵,刘玉斌,陈旭辉.论物流金融课程的定位及其教学[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03):211-213.
[7]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09(06):107-110.
作者:黄琳婷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