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课改理论及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课改理论及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校课改理论及实践

一、《物流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我国操作型物流人才的现状

近几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物流企业的急速扩张对各层次的物流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但目前我国各层次物流人才的奇缺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各种层次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力图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目前,我国物流操作型人才现状与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物流业的特点决定了物流业需要大批操作型人才。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过程包含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有大量的操作活动。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需要全天候24小时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

2、国内物流操作型人才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国内各类企业中物流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来;二是直接招聘农民工,当前国内的大批物流企业中,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大量使用的是农民工。这些人员很少接受过规范的物流操作培训,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

3、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上海和北京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并且相对领先的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21%和19%,国内其他地区的比例更低。而其中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更是微乎其微。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一项为期20年的全美物流职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物流业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土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这说明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低,物流专业素养不强,各层次物流人才紧缺。

4、高职院校操作性人才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至2005年为止,我国共计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未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二)《物流基础》课程重要性及课程现状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现代物流产业的构成和性质、现代物流的功能及作用、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以及物流管理领域的基本学科体系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简单掌握企业物流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配送、物流信息技术等实务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物流学科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由于该门课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入门课,它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关键。故紧紧围绕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物流基础》课程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宽口径地提高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先前在《物流基础》教学中片面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过多强调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结果使得学生只懂部分物流理论,缺乏动手能力,成为物流企业里“不好用”的人才。故需通过课程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同时为培养学生将来在本行业工作岗位中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市场调查、独立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基本能力打下基础。

二、《物流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了突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特点,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故对《物流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课程评价机制三方面进行以下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由于《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入门课,也是第一门课程,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物流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教训,结合我院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综合,主要强调职业道德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进行改革后《物流基础》将分成七个项目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物流基础》推行课程改革主要是打破原有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我们先让学生实地参观使其具有感性认识;然后带着问题再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在进行教学前老师会提出任务及所需知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需要哪些工具完成任务、注意事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或调查,然后由老师组织小组发言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学习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角,在实际的物流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物流的内涵。

2、物流企业专家代表讲学。企业专家讲学既充满了教育理论的前瞻性、科学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教育资源实施优势互补。同时通过企业家对自己创业历程的讲述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

3、教学手段上采用现场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改革后运用课外现场教学为主,结合问卷调查,多媒体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直观性。《物流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纸上谈兵”的陈旧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教学和现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因材施教,不一刀切;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取得独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喂一口、吃一口地填鸭。故有利于有效的、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

(1)对教师的评价:物流管理专业课老师承担着为物流行业开发人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这就决定了对我们专业老师能力水平的特殊要求。故《物流基础》课程改革对老师考核主要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教学能力主要是包括驾驭教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清晰地讲授课程内容,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课程精髓,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

2、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部分。老师具有一定实践能力水平的标志是教师达到了“双师型”,即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都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理论要有一定的深度,应用能力要强,能解决生产实际的问题。才能指导学生实习,为物流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

3、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性的思维、创新的教学思路、创新的教学手段。教师需走出书本,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培养创新性教学思路;勇于突破,大胆实践,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

(2)对学生的评价:淡化期末考试,强化平时考核。平时考核通过课前发言、课堂发言、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听课笔记、读书笔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考勤形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创新思维比之上述思维的其它形式,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大学生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以独特的、新颖性和集中性而另辟蹊径地去面对学习活动,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创新思维是专指大学生在其所进行的创造活动中有创新的思维,是大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更深入地寻找新关系、寻找新答案的思维活动过程。《物流基础》课程推行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意识增强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个性化、新颖又符合现实。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逐步提高。教学模式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研产一体化方向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符合现代物流业对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最需要掌握行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经过老师到企业调研和大量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发现:现在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渴求越来越迫切,他们主要强调对企业的忠诚度、工作态度、个人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能力的要求需要我们对学生做以下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包括诚信可靠、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个人修养、管理才能;专业技术素质,包括复合人才、学习能力、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创新思想;身心平衡素质;抗挫折素质及感受生活素质。《物流基础》课程改革通过由教师设置的虚拟情景或任务项目,在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训练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兼顾了生产性经验和学习性经验的获得,正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同时又符合现代物流业对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满足企业对综合型、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需求。

(三)符合现代物流业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综合物流业对高职学生技能需求故在教学中应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以及人才需求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即课程改革应遵循课程对准技术-技术对准职业-职业对准市场的原则,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操作岗位的高技能物流人才服务。《物流基础》课程改革依托于企业、实训基地或物流实训室实施项目教学,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同时这个实践平台,也是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培养综合素质、施展其才华的空间。

(四)促使科研成果与教学的相互转化。课程开发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这也应是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可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研究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也可以使教师熟能生巧,为研究创造更多的可能,而且,让教师增添了许多体验发现与发明的始末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增强探索能力,把握探索特点。同时,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可用于教学,帮助教师开发出贴近实际、科研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