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畜牧兽医课改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其根本职能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七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经历了侧重兽医、畜牧兽医并重和以动物疾病防治为主线,兼顾畜禽养殖,突出饲料兽药营销三个阶段的变化。同时我们根据调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构建教学体系过程中力求做到:(1)把培养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2)以畜牧兽医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设计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3)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学完规定课程之后可以获得国家主管当局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能力和资格证书;(4)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又为学生自我发展做准备、还为学生将来履行公民职责做准备。
二、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中打破“小本科”的学科型教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新的、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即围绕行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尽量地保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就业需要能力而进行课程结构体系的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淡化兽医与畜牧专业的学科界限、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畜禽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和畜禽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
1.压缩、重组文化基础课。本着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我们压缩了文化基础课的门类及学时数,并对相近课程进行重组。如计算机类课程去掉了“VFP程序设计”,且“计算机基础”课缩减为68学时;英语由原来的三个学期变为两个学期,数学由两个学期压缩为一个学期;化学课程缩减了一半;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把“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组为一门课。这样,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获得较多的课外学习时间。
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调整。为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调整了课程结构,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我们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并将那些应用不多的理论课程内容大幅削减为一些章节或部分,整合到相关课程中。环境卫生课缩减为30学时;增设中兽医课;动物普通病中的产科学抽出与繁殖学、遗传育种学重组;家畜传染病学学时数缩减;动物防疫与检疫与兽医法规合并;家禽生产与猪生产合并。在教学内容上,剔除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本专业科学发展最新动态、最新成果等内容,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通过课程的综合和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我们对原教学计划中的家畜遗传育种学、家畜繁殖学课程开设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从行业上讲,畜禽育种技术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即使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毕业后在本行业也多数从事的是畜禽生产技术、兽医临床技术的工作,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毕业生更是如此。从教学效果上看,原计划重在讲畜禽繁殖与育种理论,但高职学生基础差,听不懂,同时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经过分析,我们将两门课程合并,减少了原理和理论的内容,增加操作技术内容,并加入产科学部分内容,开设“动物繁育技术”课程,使教学效果大为改善。根据近年来养殖业中畜禽普通病的发病率相对比流行病、群发病的发病率低的特点,我们对畜禽疾病防治技术方向的课程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外科病、内科病和产科病的一部分内容调整为一门“动物普通病”课程,学时数缩减为120学时。随着有机畜牧业日益受到重视,使用中草药防治动物疾病将在行业内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开设了“中兽医基础”课程,并以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兽医临床知识为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宠物养殖数量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宠物保健业人才需求增加,为此我们新开设了“宠物保健与疾病防治”课程,以适应学生择业时的需要。
3.开设选修课。为体现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为了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在保证专业理论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如应用写作、实用口才训练、网络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等,使学生适应多种就业渠道,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如“创新能力”课程旨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4.减少总课时。减少总学时数,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学时间,辅导学生自己阅读课外资料,自行参加校办牧场和周围农户养殖场的生产活动等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充实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技能。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新教材内容,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简化理论性过强、删减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增添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积极开展教材评价,在教材编排上,尽量与面向21世纪教材和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相统一,突出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长期任务。为改变原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的现象,我们压缩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和技能操作学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的合理化。目前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教学总学时数已达到46%。,教学实习与专业实践由7周增至l2周,第六学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延长为6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两个结合”。一是教学与畜牧生产结合。学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多数安排在实习基地进行。部分学生还利用假期自发到养殖场、兽医院等单位实习,他们既学习了技术,又为实习单位做了部分工作,在提高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二是生产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我们将毕业生产实习由原来的两个月增加到半年,给学生提供较长时间的与企业相互了解和双向选择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同时缩短了学生就业后对专业岗位的不适应期,使学生能够快速胜任本职工作。在实验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制定畜禽饲养繁育、饲料生产销售、畜禽疾病防治等主要环节的实践技能操作要点,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加以实施,并注意加强指导,保证质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拓展专业技能,向双证书或多证书方向发展,使技能培养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加强了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把实验室建设成了融教学、科研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室,提高实验课开出率及实验质量,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和专业兴趣。二是本着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原则,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目前,已建立15个符合实习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严把毕业实习关和毕业论文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度重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这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来学习成果、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察的主要环节。系部每年都成立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和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并聘请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习期间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查阅资料,论文题目大多与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最后,学生还需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也是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阅。
(四)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
按照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我们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毕业时获得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将专业技能教学与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把职业技能鉴定的教材揉合在高职系列教材中,把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也作为学生课程考核标准之一,每年进行一次职业技能鉴定。4年来,有400人次学生取得了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9%。